对我们影响至深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否真的无法超越?
来自:成都心灵港湾(成都心灵港湾心理咨询中心)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
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
你跌倒时 怎么跌得有尊严
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
怎么清洗伤口 怎么包扎
你一头栽下时
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
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
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
怎么收拾?
——龙应台 《目送》

最近,一篇名为《拉黑父母6年,北大毕业生万言书痛斥父母》的报道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相信每个看过这篇文的读者都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而类似文中主人公王猛的一些做法和对父母强烈的抱怨和恨意我在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中也时常会碰到。
我们都知道父母和家庭的教养方式对我们的情感模式、人际关系乃至人格状况等诸多方面影响至深,有那么多前来咨询的年轻人也都感受到了来自最亲近和亲密的人的无法承受的“伤害”。不过今天我想抛开这些“相爱相杀”“中国式父母”的论调,试着以更客观理性的态度来探寻一下:是否家庭教养方式给我们造成的影响真的无法超越?是否那些曾经的“伤口”总会盘踞心头而无法化解?
在《大小谎言》这部有些狗血的美剧中,一个场景曾深深打动了我。在一所小学的新生放学时间,家长们陆续赶来接自己的孩子。孩子们纷纷激动地跟大人们讲述着新的一天自己在学校的经历,而一位叫做Amabella的小女孩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镜头扫过,她的脖子上原来有一道深深的抓痕。Amabella的母亲看到孩子身上这道触目惊心的伤痕倍感愤怒,小学的老师也当着所有家长和孩子的面要求这个“犯事”的孩子主动站出来,只要他勇敢的承认错误大家就会原谅他。可众目睽睽下并没有一个小孩愿意主动站出来承认错误。Amabella的母亲对此情景越发的愤怒,她要求学校必须立刻给自己和孩子一个合理的说法。老师被逼无奈,不得不让Amabella亲自当众指出欺负自己的小朋友。于是Amabella转头指向一位叫做Ziggy的小男孩,而z在被指控后,立马喊出“这不是我做的!”。此时在场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Ziggy和他身后的妈妈。面对这无比高压的环境,Ziggy的妈妈,这个坚定的女人,向所有人说到:“Ziggy不会说谎,如果我的孩子确定不是他做的,那我会相信他”。随后,Ziggy的母亲还拍拍自己孩子的肩膀,温柔而坚定地说“我相信你”。只是这句简单的“我相信你”让我心深处一下被击中,这位可敬的母亲以一己之力,在一个如此高压和尴尬的场景下全力维护了孩子那脆弱的内心和极易破碎的自尊。

不知道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你的父母是否像Ziggy的母亲一样,会充分考虑你的想法、意见和感受?或者,你是否觉得自己的意愿经常被父母忽视或受到掌控?或者,你是否觉得自己的童年生活无忧无虑,各种需求都能被充分考虑和满足?又或者,你是否觉得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只会遭到父母的冷漠以待?
父母对我们一生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仅给予了我们生长环境,同时也对我们的人格,行为,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塑造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让我们先来探索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不同的教养方式
心理学家Baumrind曾提出了四种不同的教养方式,分别以控制(Demandingness)和回应(Responsiveness)两个纬度进行划分。控制是指父母对孩子行为以及选择的控制度。回应是指父母对孩子在不同需求上的回应及满足。根据这两项纬度,Baumrind提出的教养方式分别是:
1、专制型 (Authoritarian):高控制,低回应
采用这类教养方式的父母师力图在孩子心中树立的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具有权威的形象。他们会对孩子设立严厉的规则和标准,并且要求自己的孩子完全服从和达到这些标准。然而他们很少听从孩子的意见,或者考虑孩子自身对这些要求的感受。当与孩子发生争执时,他们的说辞通常都会是“因为我是你的父亲(母亲),所以你必须听我的”。
他们也会对孩子自身的行为以及选择有极高的控制欲,例如不允许孩子外出和朋友玩,或是在孩子外出时严格规定回家的时间。这类父母也更倾向于使用心理控制,这通常是指父母通过操纵孩子对父母的情感的方式来约束和要求孩子的行为,而这种情感操纵的方式通常是通过威胁,恐吓。例如,面对一个正在哭泣的孩子时,会用心理控制的父母可能会告诉孩子“你再哭/你不听话/你不这样做……妈妈就不爱你了”甚至“再哭就把你扔出去,关在外面”或者“早知道这样,我当初就不如不生你了”等等。不难发现,在传统的“中国式父母”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教养方式,而这也是文初那篇报道的主人公对此“深恶痛绝”的父母教育方式。
2、权威型(Authoritariative):高控制,高回应
这类父母也会对孩子设立一定的规定和标准,也会树立起一个具有权威的形象,但是他们会很耐心的跟孩子解释为什么会设立这些标准,由此能够让孩子理解这些规定的合理性。例如,权威型的父母在面对孩子外出和朋友玩的问题时可能会这样跟孩子沟通“你这么晚外出可能会不安全,所以今晚就不要外出了好吗?如果你想要和朋友一起玩的话可以邀请你的朋友来我们家里玩,我们到时候会负责送你的朋友回家”。这样一来,孩子们能够站在父母的立场上理解父母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而父母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以及满足了孩子的需求。这类父母很尊重孩子的个人意见,也对孩子在情感上的需求会给予相应的回应。
3、放任型(Permissiveness):低控制,高回应。
这类教养方式的父母很少给孩子树立一定的规则和标准,相反他们很溺爱自己的孩子,会竭尽全力的满足孩子的个人需求。但是这类父母所教养出的孩子通常是我们在社会新闻中时常看到“熊孩子”“小皇帝”。这些孩子在这种教养方式的影响下往往会逐渐形成不愿意遵守社会规矩和道德规范的内心模式。因此,不懂得尊重他人,将自己的需求排在首位,忽视外在环境的现实情况和他人的真实感受也就变得顺理成章,甚至在自己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时会对自己的父母口出狂言,大打出手。
4、忽视型(Neglecting):低控制,低回应。
这类父母在孩子的成长发展中几乎是不参与的一种状态。他们很少对孩子设立规则或是对孩子的需求产生相应的回应。这类父母没法担任起抚养孩子的重任,他们更多时候可能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比孩子的培养更重要。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的情感缺失和内心的脆弱或封闭就会更为普遍和明显。
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多数学者所认为最合理以及最佳的教养方式。很多心理学的纵向追踪研究都显示,权威型父母培养出的孩子会比其他教养方式培养出的孩子具有更高的自尊,更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事业成就,以及健康的社交关系等。从对教养方式的解析中不难看到不同教养方式对个体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也可以从中看看自己主要在什么样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现在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对待自己的孩子?如果发现自己存在经由父母的教育方式带来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为此做些什么呢?这些将在下文中给出解答和建议。(未完待续)
成都心灵港湾心理咨询中心是成都地区第一家专业从事心灵成长与咨询的机构。长期以来专注于心理创伤治疗以及个人灵性修持领域,深度探索人类痛苦的解脱之道。目前拥有一支经验丰富、专业规范的心理咨询师团队以及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志愿者队伍,涉及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情绪情感疏导、婚恋咨询、灵性辅导、心理学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
联系我们
手机:13348833556[小洁],扫码以下二维码入群(注明豆瓣):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计划在广州创建公益性的青年疗愈空间,问下大家的看法 (寻找)
- 心理互助交流群 (小明de明)
- 想建一个关于心理爱好者的群 (硬碰硬)
- MBTI失效了!当代青年「I人追渣男,E人养鱼塘」的情感博弈暗... (知晓心理茶社)
- 失眠焦虑 该怎么办 (油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