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眼生花璧月晃——话说吴江糕点 初绵华
来自:长征一号(人在做,天在看)
吴江地处美丽富饶的苏嘉杭平原、与苏州毗邻,苏州糕点在全国是屈指可数的;吴江糕点,虽属苏州系列,却又自成一格。吴江有些糕点曾是御膳名点,在皇室内、在京城里受过欢迎! 闵家薄荷糕 闵家薄荷糕产于古镇平望,初以闵家为佳。制作此糕,先将粳米水浸数日,然后磨成细粉,加进白糖装入甑内,甑底预先放好薄荷,再放到锅上蒸熟。蒸熟后的薄荷糕雪白松软,带着一股淡淡的清凉与幽香,煞是可爱。清朝诗人汪雪基吃后快活不止即赋诗一首; 莺脰湖边春漾漭,红栏雪浪浮孤舫, 停桡为问闵家糕,照眼生花璧月晃, 薄荷舌底涌清凉,扑面江风海雨香, 一滴唇边蔗和蜜,软匀滑饱快切尝。 把薄荷糕的色香味描写得淋漓尽致、十分诱人。 当时,民间访亲拜友,都喜欢拎上薄荷糕作为礼品进人。民间流传过这样一首歌: “阅姓名糕深雪色,到眼团团秋半月;张生携馈登我堂,径尺浅浅疏筠筐。”可见薄荷糕受人青睐的程度。1766年乾隆皇帝南巡时,浙江巡抚朋学鹏曾备之充御膳。其味道也可想而知了。 本堂斋闽饼 闵饼是同里古镇一种颇负盛名的传统糕点,也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制作闵饼的老店叫“本堂斋”; “本堂斋”一带很早以前就叫闵家湾。江南三月吴扛乡村的农人都喜欢吃青团。青团是在米粉中掺入一种肫制过的南瓜叶子,然后捏成豆沙馅、芝麻馅等甜馅的团子。闵饼体形扁圆有点像青团,但青团的制作比较简单,掺入的佐料亦不同。闵饼掺入的是野生白苎的嫩叶,野生白苎在药草中又叫“天青地白草”,因其叶面青、叶背白而得名。该草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故而闽饼是一种很有营养价值的糕点。闵饼色泽黛青,光亮细洁,入口油而不腻,清香滑润,令人难忘。据说明朝画家沈石田品芸后诗兴大发,歌而颂之:“香剂圆从范,青膏软出蒸。女工虚郑缟,士宴夺唐绫。”同里出身的范烟桥先生也曾在上海《晶报》上撰文介绍闵饼的特色与制作史,说闵饼曾进贡皇城,送慈禧太后等皇宫后室的人品尝,一时备受宠爱呐! 1928年,几位大胆的同里人集资在上海三马路交叉的西藏路路口开设“大富贵”闵饼公司,一时间生意兴隆争购者踊跃,成为上海百姓和各地游客一道赞美不绝的点心。 御赐“油墩” 油墩始于黎里镇。我小时候第一次吃油墩时,阿爹曾给我讲了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乾隆皇帝多次坐龙舟下江南,游山玩水,风流倜傥。一次,龙舟从苏州沿运河南下,途经平望,偶遇大雾,迷途,误入黎里澳湖。澳湖中有座寺庙,侍臣把乾隆引入寺内憩歇。这时乾隆饥肠辘辘,侍臣即令方丈献上美食.岂知这寺庙早巳冷落,三餐尚难顾全,哪来佳肴?方丈无奈,只得用现成糯米粉,包进赤豆馅,揉成圆形,放入油锅汆制成点心,硬着头皮端了上去。乾隆饥不择食,吃后大加赞赏,并问侍臣食品何名,侍臣无言以对。乾隆见所食之物,圆溜溜,黄澄澄,活像大殿下的“蒲墩”,即赐名“油墩”.这故事至今我仍记忆犹新.不过;油墩未必真有这个来头,可油墩的“身价”,倒是由此抬高了不少。 油墩的制作史无从查考,似乎也无须查考。由于它制作简便,多年来不仅市面常有供应,好些家庭也仿制品尝。制作油墩,只需选用精细糯米粉,加适量清水揉捏,揉得粉质韧而不疏松,然后搓成圆形,包入馅子,用浪油汆制即成。为了适应不同口味的儒要,现在油墩馅子已趋多样化,常见的有豆沙馆和全肉馅两种,考究一点的,则用猪油、白糖,松于、桂花等调制而成,入镬油汆,其香沁脾,风味绝佳,恐怕神仙吃了也不肯放手呢。 金顺记“盘笼糕” 盘笼糕是盛泽镇的传统名点,已有上百年历史,早就饮誉沪上,畅销苏嘉湖地区。我每次到盛泽,免不了要捎带几个,或与家人一起品尝,或愤赠亲友,确乎是蛮讨人喜欢的。 盘笼糕能历百年而销售不衰,为广大顾客所亲睐,其主要原因在于选料精当,做工考究。我之所以知之,是前几年在采风中从一位盘笼糕的传人——王三椰老太那里听来的。王老太做了一辈子盘笼糕,讲起盘笼糕来绘声绘色,如数家珍,亲切感人。 盛泽盘笼糕中名气最响的是“金顺记”盘笼糕。据王老太回忆,金顺记盘笼糕的创始人叫金顺观。金顺观从姐夫陈茂品手里接下糕团生意后,不甘冷寂,不愿守那旧摊子,立誓翻出新花样来。一天,绸庄账房林先生来买早点,半开玩笑地说 “金师傅,我吃糕吃腻啦,今朝我只买这笼糕的糕芯,价钿加倍,哪哼?”金顺观先是一愣,接着爽朗地答应下来,真的剜块糕芯递了过去;与此同时,一个改进制作工艺的设想也在他的胸中形成。做完生意,他直奔竹器店,赶制一套蒸笼,每只蒸笼配一大一小两只铜皮圈,把蒸笼分隔成内、中、外三圈。翌日,鸡啼头遍,他即起身,用上白糖拌进精白糯米粉,再配上生猪油、红绿丝等佐料,浅浅装满蒸笼,上灶以大火蒸透,揭开笼盖时,色泽淡雅,清香扑鼻。此时林先生正巧赶来吃早点,未踏上店铺,早已喷喷称赞,“好甜香啊!”一声呼叫,引来八方顾客。金顺现把中圈切成8块、外围切成18块,连同内圈糕芯,分三等价钿卖给大家,弹指之间,争购贻尽。从此,金顺观的市面越做越大,他拓宽了店铺,门面挂上了“金顺记”招牌;又据糕芯出笼形圆如盘,便冠以“盘笼糕”之美称。 盛泽素以“丝绸之乡”名扬中外,自明代起,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就相当发达了。那时丝号、绸庄、牙行鳞次栉比,交错绵延,来往商船塞满市河。许多绸庄老板常去上海洽谈生意,去时往往都要采办盘笼糕,以精工纸盒包装,作为礼品馈赠。久而久之,上海人也吃上口了,《申报》曾为此撰稿介绍它的特色,将其赞为苏式糕点中的珍品。 农家土礼“麦芽塌饼” 麦芽塌饼是吴江的“专利土产”。吴江乡间久有“立夏见三新”之说,所谓“三新”,指的就是甜酒酿,咸鸭蛋和麦芽塌饼,每年到了这个节气,农村几乎家家动手烘制,除留一部分自己品尝或当作出门乘车坐船的点心外,大多以此馈赠亲朋好友。别小看了这份土礼,它还倍受人们的珍爱呢! 麦芽塌饼的外形酷似闵饼,与青团子也有些相像,扁圆形,黛绿色,软糯适中,甜味醇厚,热吃冷吃均可,有其独特的风味。麦芽塌饼的原料与制作工艺也与众不同,它除了需用糯米粉与粳米粉外,麦芽粉是绝不能少的。它用的草头,既不是闵饼中的白苎叶,也不是青团子的南瓜叶,而是一种俗称“石灰头草”的野生植物。石灰头草喜欢生长在湿润的桑地或菜畦里,叶互生,叶片椭圆形,叶面绿色,叶背灰白。制作时,取70%米粉(粳糯各半),与煮烂的右灰头草相拌,再加入30%麦芽粉揉和,直至粉末与草质融为一体,软韧而细腻。然后包进豆沙馅,搓捏成扁圆形,放进平底镬烘制。“摸”是吴地方言,其法不同于油汆和油煎,只须在镬底滴入少量菜油,加热烘制,待饼面两面焦黄,香甜四滥,此时就可入口了。 松 糕 松糕也是盛泽特产。松糕的历史虽然不算很长,但也有100多年的记载了。因其色泽黄壳,又叫黄松糕。制作松糕先以红糖拌粗米粉,然后中间铺上豆沙馅,放进糖腌猪油和葡萄肉:糕面透馅,贴上松子肉、西瓜子肉,再撒上玫瑰花瓣(腌制过的)和少些桂花、红绿瓜丝,置以方架入笼蒸透即成。 松糕热吃香甜可口味美无比,冷吃也别有风味。此糕可放在通风处多日不变质,随吃随蒸。 太平天国时朗,有位叫作“呤喇”的英国人在盛泽吃到此糕后一直念念不忘。在他洋洋万言的日记中写道:“我在盛泽吃到了中国最美味的松糕。”要是再有机会,他还会到吴江来大啖的,可惜,他已是历史人物了。 吴江传统糕点举不胜举。比如,平望吴会半的状元糕,同里谷香村的猪油年糕,芦墟的汤团,黎里的芝麻炒米糕,震泽的桔虹糕栗酥等等。有些糕点在六、七十年代曾经消失过,进入八十年代后,又都重新露面。虽然久违了,但吴江的老人吃着都乐得咧开没牙的嘴,喜滋滋说:“是正宗的,没变!”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定胜糕的由来 (长征一号)
- 苏州情节 (serry)
- 2013年广电总台新苏州10碗面是哪几家店 (猫胖)
- 苏州公所已知录(不完全版)未完待续! (长征一号)
- 苏式糕点上市落令表 :之秋酥篇 (长征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