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士事略
良友大漠(复兴海派“良友”)
李毅士(1886—1942),原名祖鸿,江苏武进(今属常州)人。出身书香世家,父亲李宝璋是清末画家,叔父李宝嘉是清末文学名著《官场现形记》作者。他幼年随父学绘画,曾肄业于浙江求是书院。1903年东渡日本就读。1904年赴英,1907年入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学西画,在校五年,受到严格的基本功训练;1916年从格拉斯哥大学的物理系毕业,在英留学时期是他学习西画打好造型基础的阶段。回国后受蔡元培之聘任教于北京大学理工学院。1918年被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黑白画导师。1919年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国画手工专修科西画教授,北京美专成立又任该校西画科主任。1921年与吴法鼎、王悦之等20人组织“阿博洛学会”,传播西方艺术。1924年冬,受刘海粟邀请,到上海任私立上海美专教务长。回国在京时期是他致力于介绍西方绘画的阶段。1926年至1937年在南京任教时期,是他糅合中西画之长的创新阶段,达到创作鼎盛期。1937年至1942年在重庆、桂林时期是他晚年创作的最后阶段,以卖画为生,艺术更臻完美。 李毅士创作甚多,但大多散失于战乱中。擅长油画、水彩画,尤善黑白画和单色水彩画,兼工国画。他的创作内容多取材于历史和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借此来激励人们的爱国热忱,如“九一八”、“一·二八”后,他曾作大幅油画《精忠报国—岳母刺字》慰劳抗日将士,作大幅油画《岳飞与牛皋》鼓励国人,还有水彩《当阳之战》《黑旋风李逵》,水墨淡彩《鲁智深醉打山门》《郑庄掘地见母》等,亦都寓有深意。《长恨歌画意》30幅(中国美术馆藏)是他的代表作,20年代开始构思和酝酿,1929年完成。他运用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技法,结合西画的严谨造型、科学透视和光线处理,精细、逼真地刻画出人物和环境,既具民族特色,又呈写实功底。此套画法一般多先以笔打底,再用水彩、水粉、水墨三种手段绘成,既有西画的焦点透视和明暗光感,又具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和章法意境,将写实与写意结合,在西画民族化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全套于1929年在上海展出,立即引起社会重视,又经多次修改,1932年由上海中华书局精印出版,1963年香港又以“至善斋”名义翻印发行。 他还擅长风景写生,在南京中央大学十余年中,曾带学生走遍南京各处描绘古迹名胜,如水彩画《鸡鸣寺佛堂》《秦淮河船家》《玄武湖草亭》《鼓楼公园》等,油画《灵谷寺》《中大农场草亭》等,风格真实,朴素、严谨。他还吸收民间年画的形式创作《百子图》;试用宣纸作西画,装裱成卷轴形式。如水彩画《小红低唱我吹箫》《刘备访贤》《钟馗捉鬼》等。总之,李毅士在融合西画和中国画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做出了有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