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请同学们选取3则作简要人物分析,发现不一样的孔子。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大概就是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的意思 这反应了孔子认为身穷志不穷的思想,更能理解他为何能说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话语。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说明了孔子重人不重才,这很符合儒学的理念,而不问马和不,问马又是两种不同的意思,多数人更偏向于第二种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人的修养,开始於学诗,自立於学礼,然后完成于学乐。诗、礼、乐这三样多是教育民众的基础,当人民掌握了诗 礼 乐时,他们就可以自由的发挥 去结交一些朋友 提高素养,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表达了孔子教学理念和他完美的理解,为人师表的一番先见
赵悦葳
17.5公山佛扰一则: 大概讲了孔子应谋反者公山佛扰之召,子路听说后很不高兴。孔子则说有人用我,我就将使文王武王之道复兴。这一则展现了一位洒脱的孔子,即看出孔子对礼崩乐坏的不满与自己的应对,也侧面展现了当权者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漠视。 17.7佛肸一则: 同样是谋反者叫孔子去辅助他,孔子要去,而学生不解。孔子说自己首先不会被带坏,其次自己不能做一个中看不中用的人。这里可以看出孔子 [强词夺理]?或者说[自己优于世人],感觉孔子黑化了。但也体现出孔子急求入仕的愿望。 17.19 大概内容是孔子突然傲娇,想不说话,学生问他学生们应该传述什么,孔子教导学生,天没说过话,但四季运行,万物生长。表明孔子教导学生要能自己独立学习,不要依赖别人,体现了孔子先进的教学理念|・ω・`) 陈天一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人物分析: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书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人物分析:亲君子远小人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亦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人物分析: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则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通过不断的学习,终于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但他仍能孜孜不倦的学习,表明了他是一个乐于学习,热爱学习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现了孔子淡泊名利,怡然自得的精神。正是这种达观的精神,使得孔子能够度过人生中的重重困难,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表现了孔子坦白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才有如此成就,也表现了孔子的谦虚。
何子默
1、“饭疏食,饮水,曲舷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的一生是在贫困和磨难中度过的,无论怎样艰难曲折,都不能改变他追求真理的决心。为追求理想,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作枕头,就是孔子的日常生活,并且乐在其中。 2、“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师徒相处随和融洽。他们师徒在匡地被围,突围后颜回最后赶到,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呢。”颜回回答说:“老师,您还健在,我怎么敢死!”随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孔子在学生面前,也不太顾及作为尊师的形象,真情所至,随意洒脱。 3、“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在理想与忧患之间,孔子毫不讳言“不能”,这正是他的可爱之处,这绝非造作也不仅仅是自谦,更是一种内心的理性,自觉与为人的诚实。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段话表达了孔子对于身外之物的看法,这种精神帮助孔子在许许多多的困难与诱惑面前得以更高的人生境界,并悟出更多的人生哲理。这同样也帮他在至圣先知的路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告诉我们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虚心好学,在其他人面前要不耻下问才能够得以更多的知识、开拓更广的视野。
陈立仁
1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以成。”孔子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而且在各个领域都与独到的见解,可见孔子多才多艺。
2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十分懂礼,并且对于礼节仪式十分重视,他还曾经说过如果要祭祀他就要亲自来,不然宁可不祭祀,说明孔子知书懂礼。
3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视金钱,官位甚轻。孔子,他没有做官。可是却能够立德、立功、立言,为这个社会真正复兴传统文化教育,使到社会大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他老人家伟大的建树。
署名:张立冬
《八佾第三》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这一则是说,子贡想要去掉每月初一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呀!你爱那只羊,但我爱那种礼节。” 虽然在那个逐渐开始礼崩乐坏的时代“告朔”已经变成一种形式,子贡大概是看着每个月都杀羊特别可怜那些羊们,但孔子仍坚定地维护这种礼节,至于羊的“牺牲”,是为礼而死,是必要的牺牲,是死得其所。
《子罕第九》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我承认是看到“多乎哉?不多也”,于是乎选了这条的。)
孔子虽祖先是宋国贵族,但事实上,在孔子的前几世已经没落了。孔子出身贫寒,幼年失怙,少年失恃,青年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掌管牛羊的放牧和繁殖),所以会很多技艺。不过孔子认为是否称得上君子,并不在“多能”,而重在道德修养。
《公冶长第五》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通过此条,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自恋,啊不,自信的一面。当然孔子不是吹牛啦,确实是这样,对自己的认识很清楚,并不做作地谦虚,也不刻意地自夸。
胡宇捷
于昊东 14.38 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意思是“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却定要去做的人吗?”有此可以看出孔子的做事的风格,即明知自己做不到也要推行自己的思想。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由此看出孔子对于治国的基础理念也就是“人在其位,必谋其事。”的观念。 11.22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因为自己两个弟子的不同性格在同一问题上给予不同的教导,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观点。
李欣扬 《论语》 在“宪问第十四”中的第九则,当孔子评价子西时,语气轻蔑——“彼哉彼哉“。以前孔子给我的感觉都是至圣先师,不会随便去贬低别人,但现在看来好像又不一样了。
第25则,“使乎!使乎!”这种强烈的语气,在我之前看来是孔子没有的,之前感觉孔子被称为“圣人”应该是温文尔雅,娓娓道来的感觉。
第35则中,孔子所说无不透露着他对以自己的肯定,按我们现在说就是有点“自恋”。类似的语言在论语中出现过多次,这也是,我在读过一点论语后对孔子的一大印象上的改观。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这是孔子其他学生从未得到的评价。冉雍很聪明,在孔子诸多弟子中以德性著称,但因为他家境贫寒,父亲地位低下,经常被人瞧不起,以至冉雍的自卑感要比他人严重些。孔子以此鼓励冉雍,肯定他的能力,可见孔子和蔼可亲的老师形象,也可以看出他是能够慧眼识人的,因为冉雍确实成为了一名地方最高行政官员,而且政绩突出。 2.子曰:“…有妇人焉,九人而已…”大致意思是:周武王的十位贤臣中,有一位是女性,所以实际上只有九位治国的贤臣而已。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孔子对女性是有偏见的。一直以来,至圣先师这个称号都让我自动认为孔子是全能全知全善的,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孔子虽为“圣人”也无法在思想上过于超前、跳出当时时代的框架,当时社会上的男尊女卑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孔子的思想。3.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孔子为人正直,但并不是不会“能屈能伸”,孔子不主张读书人充当黑暗政治的牺牲品,是一个懂得变通的人。 肖绘雨
[内容不可见]
三人座谈谈理想一则: 孔子本是一个有志于天下的大夫之士,却很赞赏最愿意出没于朝廷之外的弟子,可见孔老师对自由之向往与洒脱。 “苟正其身”一篇,体现了孔老师对于为人师者的要求,也是对于统治者当权者的建议。 “一言可以兴邦”篇,提醒国君,位居极顶者,言行必拘谨束己,以防一言之失,便可铸下大错。 王锦言
1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甚为清廉,他虽没有做官,可是却能够立德、立功、立言,为这个社会真正复兴传统文化教育,使到社会大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孔老先生伟大的建树。 2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亲君子远小人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亦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3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孔子为人正直,但并不是不会变通。由此看来,孔子不主张读书人充当黑暗政治的牺牲品,这也许也是他对他本人不做官的解读吧
季氏是鲁国国君下的一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奴隶人民,而冉求为了季氏揽财,做出来了什么也可以想象,孔子在知道了这件事情后毅然决然的与冉求决裂,表达了孔子嫉恶如仇的性格。 2.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这篇文章虽然在某个方面体现了孔子非常清楚有些殊荣是不适合一些人的,而且做大夫的人有车子也是正常的事。但孔子最后所说的“以吾行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却显得有点倨傲了。 3.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这里不仅表达出了孔子的自恋(划掉)对自己的了解,还通过“必有忠信如丘焉”体现出孔子并没有因为为人师,为人父便十分的高傲,而是客观的评价自己的的缺点。
魏鹂萱
12·1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则表明了孔子对于治理国家的看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职责,统治者不过是要让每个人能履行其义务。 从这则中,我看到了孔子思想之深入与精辟。 13·4(樊迟请学嫁) 通过“小人哉,樊须也”看出孔子直率这一性格。 通过“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说出了孔子“认为领导者只需要起表率作用[先为],则民不会不从”的思想。 14·28(君子道者三) 通过“我无能焉”(自我调侃)看出孔子的自谦。 林熙昂
1.阳货第二条:性相近 儒家并不是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的普天下,也不是一个死板的学说。“腐儒”应该是对儒家学说的一种曲解。段落中下愚可能是与前面呼应,指的并不是天资不聪颖的人而是天资不甚聪颖而且还不愿意学习的人。 2.微子第一: 无论是选择离开还是死谏,孔子都认为他们是仁人,并没有责怪其离开的行为。说明儒家学说可能并不是忠君死国,而是对于天下百姓的一种同情。
3.阳货第十八: 孔子其实也是一个蛮可爱的人,和传统的不近人情的形象不大一样。也会“耍嘴皮”,也是一个比较随性的人。
11·6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儒家从孔子开始,极力提倡“慎言”,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说。希望人们言语要谨慎。这里,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南容,表明他很欣赏南容的慎言。 孔子也是用这独特的方法展现了慎言的重要性。
12·13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以上是谈的如何从政为官的问题。他借回答问题,指出各级统治者身居官位,就要勤政爱民,以仁德的规定要求自己,以礼的原则治理国家和百姓,通过教化的方式消除民间的诉讼纠纷,执行君主之令要切实努力,这样才能做一个好官。 可见看孔子在治国方面也有着独到见解。
13·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教学生诵诗,不单纯是为了诵诗,而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指导政治活动之中。儒家不主张死背硬记,当书呆子,而是要学以致用,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孔子在平日中总是注重理论,但是他也认为实践十分重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句体现了孔子教导人的学习态度,包括在学而第一中好多则都写到:学到的知识要温习。人不知而不愠可以翻译成,请教我的人听不懂,但我不生气。这句话也体现了孔子的包容与耐心。能看出孔子是个君子。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有却不骄奢,比不上贫穷却能乐道,富有却能好礼。这也能体现他的乐观,从不阿谀奉承的品质。包括在最后,那句话也体现了孔子在教学时会点拨弟子,使弟子举一反三的教书优点。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体现孔子不求官位,只为让孝道延及到社会上,他不求俸禄,只求礼。 李奕霏
一.11.11 孔子做事有条理,守规矩。孔子的弟子中,孔子最喜欢弟子的就是颜渊。以至于在颜渊去世的时候,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悲叹:天要亡我,天要亡我。然而,当弟子们要厚葬颜回时,孔子却反对。这不是因为孔子不看重颜回,恰恰相反,孔子看重颜回想自己的孩子一般。孔子的儿子孔鲤,在下葬时“有棺而无椁”,孔子正是想像埋葬自己的儿子一样埋葬颜回。 二.11.17 孔子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冉求替季氏搜刮钱财,孔子听说后立刻大骂:“非吾徒也!”并且让弟子敲锣打鼓攻击他。孔子这么做,大概是因为冉求是在“搜刮”钱财,以不正当的手段帮季氏获得钱财吧。孔子平生最厌恶的就是这种行为,所以才会大骂冉求吧。 三.14.2 孔子对合格官员的标准有着深刻的理解。孔子认为,一个官员要是过的安逸,就不是一个好官员。这一点影响很大,甚至到现在,春晚小品中都有讲类似道理的片段。的确,如果一个官员只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管百姓,确实不妥。其实这一点可以用在生活上,不要总满足自己的需求,要学会换位思考。 署名:李子齐
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一则是孔子对子路的话语,也是孔子的自我评价。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往往将人神话,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但是人并非是完美的,或大或小,一定会存在问题,这一篇孔子的自夸,其实是将他人化,向大家展示了他自己爱慕虚荣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孔子。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则表现了孔子的治国观,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治国观的一个缩影。中国封建社会是等级森严的集权制社会,春秋时期有着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这也是孔子所一直追求的,对于平民百姓,孔子认为应当用礼乐教化,通过道德束缚,而并非西方所推崇的人人平等,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子的仁,并非是我们现在讲的博爱,而是强调着社会的和谐性,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局限性和为何启蒙运动没有在中国出现的原因。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这一则表现了孔子的为人观。在我的印象中,孔子为国为民,为了天下苍生的安危,奋不顾身,上下求索。但是在这一则中,我发现孔子其实也并非如此,他也有自己的自私,“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体现了孔子的仁义治国其实也有他的局限性。孔子并非我们后世所想象的救世主,相反他也是人,他能明白自己力量的有限,所以才会有“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的举动,但是他同时又有着强烈的责任心,才会认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也是孔子被尊为圣贤的原因之一吧。
谭涵思
6.8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来,孔子认为,无论一个人对自己有着怎样的看法评价,又有着哪样的优缺点,都可以用自己适合的方式把一件事情做好。仲由是个果敢决断的人,端木赐比较通情达理,但孔子认为他们都适合从政。从这能看出来孔子是灵活不刻板的。 6.21 这样的结论大概是在孔子多次与不同人对谈中得出来的经验,每一个层次的人,其所浸泡的环境也大不相同,生活习惯也不同,而如果彼此间相距太远,就不能理解对方的太远想法,会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会谈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尽人意。同时能表露出孔子对自己的学识是自信的。 7.8 孔子在怎样教导别人这件事上也是充满了经验,所以在经过多次传教后他明白了这个道理,不要主动去教别人,除非他有了求知的想法。这种做法是最礼貌和高效的了,教育要选好合适的时机,引导别人自己去思考,只在合适的位置上点上关键的一笔。 周可名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轻视女子,轻视小人的思想,后来演化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男权主义,这种思想也是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对人们的压迫的体现。因此,尽管孔子是圣人,德高望重,但是他的思想也不完全是正确的。这句话让我们知道了孔子也有犯错误的时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孔子。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段话中孔子提到了作为臣子,应注意避免的三种过失。孔子认为臣子在帝王面前要恭恭敬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仁与忠的重视。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段话表达出了孔子对孝的态度,即守丧三年是最基本的事情,父母照顾我们这么多年,难道我们不应该尽我们这一点义务吗? 殷皓轩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第一说明孔子为人谦虚,从不讥讽别人,其次说明孔子为人好学,苦于探索新知,时间也十分珍贵。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不但对每个学生十分了解,而且善于因材施教。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以此看出孔子总能摒弃个人利益以通向仁。 范郅琛
1.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即便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颜渊离世,他也因礼法而不能卖车,说明孔子重视礼法 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在对两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因学生性格不同给出了两个完全相反的回答,表现出孔子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导有方。 3.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也是“今之学者”,他在说这句话的同时也坦然承认了自己是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说明孔子为人十分坦诚。
17.1中,经过阳货这个孔子本来甚至都不愿意见的人的一番劝说之后,孔子改变了自己的主意,这体现了孔子善于接纳别人的意见的品质。 17.5中,孔子在听过子路的劝说之后,说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这体现了孔子的满腔热血以及自信。 17.7中,子路劝说孔子不要与坏人同流合污,可是孔子却认为自己不会被玷污,这体现了孔子急于求官的心情和愿望。
王奕涵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根据杨伯峻先生的理解,孔子所谓的天命,即是指生活中那些与偶然的事件。而孔子说过自己五十知天命,可见孔子虽然畏惧天命,但这种事一旦发生,却又抱有十分豁达的心态。所以孔子虽然敬畏天命却又能不受其影响,坚持自己理念。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这里孔子可能并非真的想去公山弗扰那里去,只是借此机会抒发自己的不得志,抱怨没人想重用他。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这里我觉得可能有一丝调侃的感觉,因为孔子四十多岁时也是到处不得志别人都不想用他,对他的主张更是十分厌恶。所以孔子自嘲道:“这人一生就完了。”表示他觉得自己以后可能一生都不得志了。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一则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品格。也教了我们为人处世既不能莽撞也不能愚钝迟疑。而最后子路的下场也正呼应了他的性格。可见孔子对人评价的准确。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一则可以看出孔子对于法律和礼道的看法。孔子认为应该先父父子子再君君臣臣。若不能父父子子则不能君君臣臣。因此父为子隐为慈,子为父隐为孝。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从这一则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偏向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了。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礼乐治国的主张。 郑培森
11.17 本则说冉求为富豪季氏搜刮财富,孔子说他不是我们的人,学生们可以随意攻击他。 这一则一改孔子冷静温和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孔子嫉恶如仇的另一面。 13.4 本则说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和菜蔬,孔子表明自己不擅长。后孔子与学生骂樊迟为小人,说一个统治者应当讲求礼节、行为正当、诚恳信实,而不是像樊迟这样,想着自己种田。 这一则的孔子出现了本人很少见的直接批评,和平常相比,这一位孔子更加尖刻,足像当今社会的评论家。 14.21 孔子对陈恒杀掉自己的国君义愤填膺。请求鲁哀公和大臣出兵征讨。 孔子在本则对某一个求忠而不仁的请求如此执着,实属少见。也证明孔子愤怒到了极点,更能体现孔子对纲常的看重。
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这段话体现了孔子的人生观。他不追求荣华富贵,而是实现自己的政治报复和主张,值得敬佩。
16.14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这一段没有写事件,而是一段平铺直叙的陈述。但是,这却体现了孔子对礼的重视。
18.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这一段写出了正道之人不被中用,反被罢黜,体现了在哪个礼崩乐坏的年代中,孔子的主张是不被人待见的。 潘天翊
1.8 对于孔子来说,在对待一些严肃的事情的时候,应当庄重而不轻浮,他将忠和信视为根本。孔子所交的每一个朋友都是可以相互学习的,相互促进与帮助的。 2.4 孔子每一个年龄段都设有自己的小目标,并逐渐从志于学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规划,成为了一个圣人。 2.18 孔子不管对于治学还是为官,都十分谨慎,每做一件事,说一句话,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这也体现了他做人的一种信。
赵致彬
6.12 孔子通过对比冉求的力不足与真正的力不足将他怼了回去,看穿他的不想学,使其一秒破功。从中足以看出孔子的睿智。 6.18 通过描述质与文的平衡,下出君子的定义。借此可看出孔子对君子的认识可谓深刻。 6.14 让子夏要做君子的儒而不是小人的儒,可看出孔子对不同人的儒有着自己的见解,教导自己的学生该怎么去儒,能够因材施教。
王静扬
《论语 阳货篇》 17.1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孔子也会被别人说教,而且被说得有理有据,圣人也有不足之处。 17.4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孔子常说学习得重要性以及就算是普通的百姓去学习也会不愚。现在却说出百姓不应该学习得说法,确实是开了一个玩笑。 17.20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对别人说自己病了不便见人,当别人前脚刚准备离去,却弹奏起乐器,委婉的表达了自己不想见对方,可以说是非常有趣了。 曾锦泰
1.2 孔子阐述了达到“仁”的基础,应孝顺爹娘,尊敬兄长,这是为仁之本,是孔子对于精神世界追求的现实根基。
4.17 不论所见者贤与不贤,孔子都能从中获益,向优秀的、有贤德的人看齐,学习他们的优点,反之则要反思自己有没有一样的错误。于是孔子每一天都在充实着自己,去陋习而发仁德。
5.6 孔子始终没有在一个国家或一位君主的身上施展自己的抱负,按说他理应十分珍惜走入仕途的机会,可当弟子以自己还没有能力为由而不愿做管时,孔老师却十分高兴。看来在他眼里,成为仕要先修德,不能盲目自信。
景柏瑜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每一个年龄段都设有自己的小目标,并逐渐从志于学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规划,成为了一个圣人。 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体现孔子不求官位,只为让孝道延及到社会上,他不求俸禄,只求礼。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体现出孔子虽然学识渊博,但也可以从别人的身上学习优点,看到别人的不足以免让自己也有这个缺点,这也体现了孔子对于学习的观点。 丁熠
6.18: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说明孔子认为不正直的人的生存四处于侥幸,人应该正直的做事、做人。 6.20: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说明孔子也注重资质,认为天生比较愚钝的人不应该教给他最上等的学问。 7.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明孔子乐于改正自己不对的行为,学习别人的长处。
黄婉珊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由此看出孔子对于治国的基础理念。孔子指出了坐在官位上,就应该做自己该做的事,即“人在其位,必谋其事”
12·13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说的是如何从政为官。指出如果身居高位,为掌权大人物,应该以礼待人,以仁束己,通过教化民众来治理国家。
子思想之深入与精辟。 13·4(樊迟请学嫁) 通过“小人哉,樊须也”看出孔子直率这一性格。 通过“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说出了孔子“认为领导者只需要起表率作用[先为],则民不会不从”的思想。
在这里发现跟你一样特别的人,并与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