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之子谈季羡林之子
苏门答腊(想你时你在眼前)
父亲和儿子之间 季羡林先生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写了一本书《我的父亲季羡林》,这本书我还没看过,只在报纸上读到一段“我和父亲季羡林的恩怨”。其中说父亲遗弃了他,而且是很无理、很粗暴地遗弃了他。是因为儿子对母亲尽孝而动怒的。父亲儿子十三年不相往来之后,父亲让儿子去医院见面,以后就好像是“复为父子如初”了。 “是什么意见能在他心里筑成我们父子之间的所谓大恩大怨、大仇大恨,而竟至不能克制终于发作呢?”;“还赠我身败名裂,众叛亲离八个字”;“我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解释了我某些行动的原因并为之辩护,也针对有些人的作为说了八个字:冠冕堂皇,男盗女娼。我说这话完全不是针对父亲而是另有所指”;“从远处讲,我们对父亲的意见,无非是觉得他对家里人太吝啬,太小气,太冷淡。他在外面便显得越慷慨,越大方,越热情,我们的这种感觉就越明显”;“我有心养你的老,也一直是这样干的,累死累活地干了几十年了”。 钱穆先生说,读中国历史,应当有一种温情和敬意在心中(成为一种信念)。我认为,一个儿子在写他的父亲、谈他的父亲时,心中也应当有一种温情和敬意。可是季羡林先生的儿子在写这本关于他父亲的书时,是没有这种温情和敬意,反倒有怨,有很深的怨。所以他笔下的事实,也会因而不客观,不能令人信服的。 有人问孔夫子,说我们那里有人偷东西,他儿子出来揭发他,这可以说是正直吧?孔子回答说,我们那边正直的人不这样,他们父亲会为儿子隐瞒,儿子会为父亲隐瞒。孟夫子他也曾设计过一个父亲犯罪儿子怎么办的“范例”。他说假如舜的父亲杀人,法官皋陶要绳之以法,舜如果让皋陶去执法,就不孝了;如果让皋陶别去执法,舜就是不忠。忠孝不能两全时,孟子提供了一个办法。舜可以放弃地位,背着父亲逃到北海之滨,还可以快乐地过日子。 曾子还说过,如果父亲打儿子,儿子应当怎么办?他说,如果是小打,就挨着。如果是大打,就逃吧(不是怕自己被打死,而是如果打死打伤,就会陷父于不义)。 以上是中国传统社会儒家的一种行为准则。在现在的中国,不能当金科玉律了,应当也有参考价值吧。季先生父子的“恩怨”,既然在最后已经重建了亲情,父亲去世后,儿子这本书,其实是不必写,不应写的了。我这样以为。 ■苏州 钱 行 http://whdszb.news365.com.cn/whsw/201005/t20100521_2712633.htm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投资者文摘1-50册转让,谢谢🙏组长搭建平台 (dhs)
- 寻找热爱文学、心理学、哲学等人文社科类的读书搭子,共同成长~ (修心悦读会)
- 请问美的历程是布面吗,不是布面的是不是盗版呀 (未萌)
- 广州《钻石女孩读书会群》邀请函 (钻石女孩聚集地)
- 现代哥白尼故事 (zhu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