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ert A.Caro及Robert Skidelsky 2006/4/17
六楼公寓(广州有这么多好演出你怎么不来看)
我生活的时代,是一个讲究“机巧”与“投机”的时代。 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不是那种艰苦的努力、漫长的等待、和真正的天才,而是“灵机一动的成功”、“我为什么没想到”感慨。可复制性,是这种伪创造力的核心,所以人人慌乱不已、忙碌不堪,因为人人担心错过一次机会,从而错过了一切。 如果一本书,写了十年,仍没有出版,我还能坚持吗? 我是缺乏耐心的一代人的中的典型代表。我的写作是专栏式的,1500字,在厌倦之前,转化到另一个主题;我需要的反馈是即时性的,它们被迅速地印刷在报纸与杂志上,如果到达一定数量,它们还被排列在一起,并被称作“一本书”;我容易感受到挫折,如果得到了太少的外界的赞扬的话;我容易焦躁,在走错了一小步之后,就开始认定整个棋局都将丧失;我想我还恐惧事实,把事物中痛苦的一面无限推迟,直到它变得不可收拾,再花上几倍力量解决;我还贪心,希望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希望富有,希望拥有话语权,要显得理性深沉,还要扮酷…… 我想要的东西太多了,要尝试一切,却对自己真正应该投入的工作缺乏耐心。Robert A. Caro在1983年的出版Lyndon Johnson的第一部传记,之前他做了7年的研究。他在从NEW YORK搬到了Dexas住了四年,据说他用了两年时间,才听清楚本地人在说什么;1989年他出版了第二卷,又在Washington住了好几年,泡在国会的图书馆里,阅读原始文件,和能找到的所有认识Johnson聊天,2003年,他出版了第三卷,如今正准备在完成最后一卷。与他相似的是Robert Skidelsky,在1970年,他签署了写一本Keynes传的合约,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一本15万字的传记。结果,他最后一卷是2001年出版的,整整三十年过去了。 一生能完成一件这样的事,也算不枉度此生了吧。我能训练出这个艰苦的过程所需要的意志与耐心吗?直到现在,我才明白,生活是由无数日复一日的细节所构成,很多时刻它们令人厌倦,为了那灵光闪现的一刻,我们必须要学会和这些细节共处。即使再戏剧化的人生,也充满了挫折和平庸的时刻吧,一些人咬紧了牙关,从不愿意自我原谅,他们的人生从此变得不同了,他们的成就从来就不可能被重复和复制。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有人看过《镀金中国》吗? (未始)
- 许知远是孔庆东的学生 (铿锵拐棍)
- 我觉得我的启蒙书是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DEAN)
- 有人有喜马拉雅里许老师的最近一档音频节目的资源? (Chriswan)
- 许知远去剑桥了,为期一年 (莫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