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刊2010-6-5】人与自然,相处之道是敬畏
来自:落潇..(我最爱番茄酱!)
在南非,很可能在窗外与你打招呼的是狒狒,当你在草坪散步或野餐时,像老朋友一样走到你身边,不客气地大吃大喝的是锦鸡。 但我们似乎更熟悉这样的场景:在严寒的加拿大,为了理想的毛皮,人们杀死了一只又一只海豹,包括出生不久的小海豹,鲜血染红了北极圈的冰雪;在我国南方,为了所谓的吉祥如意,人们将从高原地区捕猎来的金雕做成标本…… 今天是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今年的主题确定为“多样的物种·唯一的星球·共同的未来”。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本期读书周刊,让我们一起来解析“人文地理样本”,寻求一份更感性的答案…… 南非走读在广阔的原野上,去动物的家园拜访它们 世界杯将全球的目光在南非聚焦。与足球同样精彩的是南非的动物王国。已往返南非四五十次、目前担任南非旅游局专员的祁颖说,在南非,动物是不怕人的。南非的野生动物看到人会充满好奇。那神情仿佛在说,怎么又来看我,还不停地拍照,有的动物还会摆好姿势等人们来拍。蜜蜂与人们共进早餐 当祁颖和五六个伙伴在导游员的陪同下乘坐敞篷吉普车在南非的野生动物园探访时,经验丰富的导游员不时会停下来,告诉他们这个脚印是昨晚犀牛走过时留下的,而那一坨新鲜的大象粪便说明二十多分钟前它刚刚走过。 动物也有着几代传承的意识,在南非,它们没有大规模屠杀的惨痛记忆。它们从19世纪甚至17世纪就在这里与人们生活在一起。 在马拉马拉国家公园,祁颖住的宾馆的餐台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东西,开始以为是苍蝇,走近才发现是蜜蜂。与人共进早餐已经成为蜜蜂们的生活习惯。 因为过多的人流会破坏动物的生存环境,马拉马拉国家公园的宾馆一般只有二十来个房间。在宾馆外面闲适散步的土狼偶尔也会来偷肉吃。有一只突然闯入偷肉的土狼还打翻了祁颖他们餐台上的餐盘。 南非最著名的克鲁格国家公园因是昔日英国皇室每年必去的狩猎、出游之地而享有盛誉。在很多国家,动物被关在笼子里供大家观赏,然而在非洲浩瀚无垠的原野上,你会觉得自己到了动物的家园去拜访它们。 清晨和傍晚动物出来觅食喝水。这两个时间段是动物行动最多的时间。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人与动物彼此有着很好的保护区域和界限。安全距离,一般在3米左右。同时,当动物看到远处开来的比它们强壮的敞篷车也会害怕。 祁颖一行在野生动物园里走,不知道怎么地前面突然蹿出一只鹿,突然这边又有一头大象。动物一般也不会袭击人,除非你超过了它们的警戒线。 祁颖也遇到过迎面走来的狮子,面对这种情况,他们排成一条队,一个挨一个。动物的视网膜与我们的不一样,狮子会因此把人看成一条很大的蜈蚣。 如果想学习人与动物如何和谐相处,最理想的国家就是南非。祁颖说,这里动物保护意识特别强,有很多人专门做野生动物的培育、繁殖、包括受伤动物的心灵抚慰。公跳羚的“单身俱乐部” 狮子、大象、犀牛、非洲大野牛、非洲大水牛号称南非五大。在古代这五种动物属于最凶猛、最难捕捉到的动物。它们是南非各种钱币包括国徽、徽章的代表。南非总统在就职演讲中说,在南非,蚊子、猎狗和人都有这片和平、自由土地的发言权。与前段时间出现老虎被钢圈套嘴、粗绳缠身绑在桌子上供人骑着拍照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克鲁格国家公园随处可见打盹的狮子和经常挡路的大乌龟。祁颖说,我们以前做了很多违反自然法则的事,现在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在南非,大家在维护自己生活的基础条件之下,更看重自然带来的快乐。 祁颖印象最深的是南非大象。当地有不少人收养小象。当她近距离给小象喂食时,它们会很快将鼻子卷上去,将嘴张开,还让你摸它们的舌头。小象的眼睫毛很长、眼皮好几层,就那么单纯地看着人。 祁颖采访过的冯仑说他在百兽中最崇拜大象。冯仑在乞力马扎罗山下游览时突然下雨。所有的动物四散奔跑。大象跑的姿态最优雅。和大象往同一个方向跑的还有一头狮子,只见它灰溜溜地从大象身边蹿过。草食动物的大象倒显得更有王者风范。 南非有很多跳羚,祁颖说,跳羚有一个习性是很多公跳羚聚集在一起,组成“单身汉俱乐部”。而跳羚首领“妻妾成群”。公跳羚需要和别人打架来抢夺领地以及母跳羚。输掉的公跳羚聚集在“单身汉俱乐部”,积攒能量,等交配季节重新回去竞争。祁颖说,跳羚特别守规矩。虽然打的时候很惨烈,但是输了的跳羚会甘愿俯首称臣。本报记者 张静岭南笔记天然屏障若消失,生态、文化易“感染” 原以为,我们像熟悉自己的家园一样熟悉大自然,其实不是。近几年国内发生的数起特大自然灾害,让我们感到从未有过的陌生与困惑。 人体有一套免疫系统,如果人体免疫系统被破坏,那是个体生命的灾难。大自然也有自己的免疫系统。地球诞生至今大约有50亿年。地球在50亿年里形成了一个平衡的自然环境,江河湖泊、海洋山脉、沙漠、气候等,有着各自固有的领地。每个领地,都有自己的地理屏障。比如,西藏的“高原反应”,岭南的“蛮烟瘴雨”,南方沿海的“红树林”,就是最典型的地理屏障。 蛮烟瘴雨是外面人对岭南的偏见 写作《岭南田野笔记》《岭南画舫录》的时候,我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我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许多岭南百越人的原始生活状态。面对高山大川,百越人表现出的是敬畏。他们所能做的,只有焚香祷拜。至今,在岭南大地上,只要有百年古榕树,你都会看见树上系满了红绸带。他们视树为神。 在古代,有很长一段时间,“蛮烟瘴雨”四个字让中原人谈之色变。关于瘴气致人暴死的传说,长久以来被认为是有种蛊在作祟,《岭表录异》作者刘恂说,所谓以虫为蛊毒人,这是不存在的,不过是南方热带雨林的湿热之地上,一些毒虫产生的物质。目前还不能完全知道,那种致命的瘴是何种物质,但是百越人,还有各种植物与动物,却能在蛮烟瘴雨里繁衍生息。 对于蛮烟瘴雨的恐惧,是外面人对于岭南莫名的偏见。他们不知道蛮烟瘴雨就像是长满荆棘的一道牢固的樊篱,是百越各族家园的天然屏障。如果这道天然屏障被强行打开,那么,当地的生态、文化就会像遭受到细菌感染一样被破坏。消失的大象、犀牛曾经是岭南大地主人 外来文化不断地强行进入岭南,进行无休止的拓荒与过度的开发之后,蛮烟瘴雨开始消失。那些藏匿在热带雨林中的许多动物开始惊慌失措并远走他乡。可是又能迁徙到哪里去呢?它们本来就属于蛮烟瘴雨。于是,许多来不及迁移,许多无法迁移的动物从此渐渐消失于岭南大地。比如大象、虎、鳄鱼、犀牛、猩猩等等。它们,曾经是百越大地上的主人。 每年盛夏和初秋,中国南方沿海一带,经常受台风的侵袭。其中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近20次。然而,大自然最令人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自身有着神奇平衡。热带风暴尽管暴虐无比,威力强大,大自然为了保护陆地,就产生了一种天然的屏障——被誉为“海岸卫士”的红树林。红树林与半红树林,可以在海水里生长,名副其实的水中森林。红树林具有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是唯一能与热带风暴相对抗的植物。 红树林是热带起源的森林,我国不是红树林最理想的生长地,红树林能在我国南方沿海生长,这实在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至少在一百年前,南方沿海的红树林面积十分辽阔。远远望去,简直像大草原那样壮观。近几十年来围海造田,红树林的消失,触目惊心。沿海的保护屏障消失了,结果呢,只要没有红树林的海岸,每遇热带风暴,必被冲垮。(作者系散文家)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我创建了一个征稿兼职微信圈子,会定期发布一些征稿和兼职信... (我是平湖落雁)
- 京东图书2折,99元10本好书 (老爷我呀)
- 华商报读书周刊向您征稿啦 (鞠水)
- 时间、空间、人类、未来四大简史之外还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简史 (提拉米苏)
- 中国三大文学奖 (印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