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了解功夫茶
Vega
潮汕工夫茶是潮汕饮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种。张华云先生曾作《潮汕 工夫茶歌》一首云: 闽粤地相接,姻亚不断绝。五娘适陈三,荔枝为 作伐。闽茶显粤东,溪茗铁观音,嫩芽化齑粉,条索 窈窕褐。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潮人无贵贱,嗜 茶辄成癣。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水、 火、器、烹、饮,茶气极精辟。薄锅沸清泉,泥炉炽 榄核。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洁。西湖处女泉,桑浦 龙泉液。四指动飞轮,涤器净且热。柔条围细末,首 冲去浮沫。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罐干茶云熟, 饮尽不见屑。一冲号为皮,流香四座溢。二三冲为肉 ,芬芳留齿颊。四冲已云极,清风生两腋。脑海骋奇 思,胃肠清宿食。匪独疗干渴,夏兴冬不息。不可一 日无,百邪俱辟易。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踪迹。偶逢 故乡人,同作他乡客。共品三两杯,互通乡消息。乡 思起芒鲈,乡情如胶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 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 一、茶叶、凤凰单丛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喝茶了。《诗经》中已提到采条。两汉之后,饮茶 风大盛,但高潮还在唐朝,那时已经有“茶会”、“茶宴”。陆羽著《茶 经》,集中了喝茶的理论,开一代喝茶之风,自也成为茶神《潮嘉风月记》 中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 瓷盘各一,唯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 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 嚼梅花更为清绝。”叫见,到了清代,潮汕工夫茶已十分普遍,且程式已 经同现比工夫茶程式十分相似了。“投闽茶于壶内冲之”,指的是福建产 的铁观音。其实,潮州的凤凰山也产名茶,称为“凤凰单丛”,可惜文中 一字未提。据《潮州府志》载:“粤素不产茶,所给皆闽产。近饶平之百 花山、凤凰山多有植之者百花山又名待诏山,故称待诏茶,品亦不恶。大 埔则大麻、阴都等山皆产茶,亦尚可饮。其余土茶皆苦而不香。”由此可 见,凤凰茶至迟在清代已开始在潮州种植了。 在潮汕所产的茶叶中,凤凰茶素以其气味清香、耐冲耐泡,并独具各 种自然花香味而闻名于世。这首先与凤凰山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密切关系, 凤凰山位于朝州东北面,地处饶平、丰顺、大埔三县之结合部,属北回归 线近侧。这里常年云雾缭绕,群山起伏,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十多个, 其中有粤东第一高峰凤凰乌髻和第二高峰乌岽顶,而名茶多产于高峰云雾 之上。其次,凤凰茶有一种独具一格的制作方法。该处制茶,分“萎调—— 发酵——杀青——揉捻——烘焙”五个程序进行,每道程序都有严格的操 作方法。 凤凰茶的品种、香型颇多,品质亦因季节而异,其中以“凤凰单丛” 为最佳品。“凤凰单丛”指那些经过多年品试、被鉴定为有各种不同自然 花香的优质茶树,在制作过程分别进行单株采摘、单株初制、单株烘干的 特级名茶。它的制作特别讲究,一定要在春季晴朗而凉爽的日子里于午后 1~4时这段时间采摘,副且摘后一定要分株堆放在阴凉处,然后才初制加 工。如果在雨天、晨雾或午荫的天气采摘,就制作不出单丛茶的香韵来。 在凤凰单丛中,尤以凤凰山乌岽顶单丛茶的品质最优,向来有形美、色翠、 香郁、味甘“四绝”之称。冲泡时在几步之外便能闻其吞味,饮之回味无 穷。 二、茶具 饮茶之风,全国皆有,何以潮汕工夫茶能脱颖而出?关键就在于“工 夫”二字。工夫茶最讲究的是“茶具”与“冲法”。“工夫茶”的茶具, 需要成套,计十来种: 茶壶,潮州方言叫做“冲罐”,也有叫“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 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选择茶罐好坏标准有四字诀,口“小、 浅、齐、老”。茶罐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 杆、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壶的式样很多,有小 如桔子的、大如蜜柑的,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栗子形 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因其端正浑厚的缘故。壶的色泽也很多,朱砂、古 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还有一种壶身银砂闪烁、朱粒累累,俗 谓之柚皮砂者,最为珍贵。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 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此外,还讲究“三山齐”, 即壶嘴、壶口和壶把要在一条平线上,这是品评茶壶好坏的最重要标准。 检验办法是茶壶去盖后覆置在桌子上,如果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 平就是上品。 茶杯,条杯的选择也有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 则水下留底;色白如玉则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起香。潮州茶 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杯”为珍贵。 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算是杯中佳品。 茶洗,形大如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工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 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个用以浸冲罐;另一个用以盛洗怀的水和已经泡过 的茶。 茶杯、茶盘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但不管什么式样,重 要的是宽、平、浅、白。盘面宽,以便客人多时,可以多放几个杯;盘底 平,不会使茶杯不稳而摇晃;边浅色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 观。 茶垫,比茶盘小,是用来置冲罐的,也有各种各样,但总之要注意到 “夏浅冬深”。冬深是因为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垫里 面还要垫上一层“垫毡”。“垫毡”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茶壶,它是用丝瓜 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小剪成的,之所以用丝瓜络而不用布毡,是为了保证不 生异味、工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以免壶里积水。 水瓶与水钵是用来贮水烹茶的。水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 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种束颈有嘴,饰以螭龙,名叫螭龙樽的,也属上乘 之品。水钵用来贮水以备烹茶之用,大小约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款式也 很多。明代制的“红金彩”,用五金釉描两条金鱼在钵底,当人们舀水时, 搅动了水,这金鱼好像也随着游动似的,十分有趣。但是这东西现在已经 少见了,一般多是素瓷青花,放置在茶床上盖上朱红的木盖,舀水时才郑 重其事地揭盖舀水。 红泥小火炉,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十分好看,形式各异。 特点都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 小炉有盖和门,不用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除此之外,还 要“砂铫”,以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为“茶锅”,是用砂泥制成的, 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就会掀动,发出一阵阵悦耳的声响。 不过,现在的人对工夫茶具已经没有那么考究了。再不像过去一定要 用优质木炭或者榄核炭和泥炉来烧水。 三、冲泡程式 工夫茶之冲法,有一套十分繁琐的程序。按过程,是治器、纳茶、候 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酾茶等。 治器包括:生火、掏火、煽炉、洁器、候水、淋杯六个动作。 “候水”、“淋杯”就是等砂铫中的水飕飕作响一阵子之后,声音突然变 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 置炉上,然后,开始纳茶:打开茶叶,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 将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未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 因为细未是最浓的,多了茶味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壶嘴。分别粗细 放好,就可以使茶色均匀,茶味逐渐发挥。纳茶需适量,每泡茶大约以茶 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就足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 涩,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如果用开水泡过之后舒展开来,就变得很大, 连水也冲不进去。但太少则泡不出味道来。 《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 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 沸太老,谓之百寿沸;若水面浮珠,声苦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 这个时候,正好提铫冲茶揭开茶壶盖,将滚汤沿壶口壶边冲入。切忌直冲 壶心,否则谓之冲破“茶胆”,使茶味苦涩。冲时提壶要高,谓“高冲低 酾”。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挥发,而茶素中的单 宁则来不及挥发,这茶就没什么苦涩味了。冲水一定要满,使茶叶浮起, 然后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好壶盖,再以开水淋于壶上, 谓之“淋罐”。淋罐有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迫使茶香迅速挥 发;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分全干即是茶热;三是冲去壶外茶沫。淋罐之 后用开水淋杯,目的是使杯子也热,不要让热腾腾的茶冲在冷冰冰的杯子 上,影响香味。 酾茶有四字诀:低、快、匀、尽。酾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 四起,对客人不尊敬;“快”,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保持热度;“匀”,是 保持各个茶盅均匀承茶,这叫做“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不可酾了一杯 才酾另一杯,只有这样,才能使几杯茶的颜色均匀,以示对座中客人一样 尊重;“尽”就是不要计余水留在壶中。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 溶解,茶才不会苦涩。 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 如果是盘中有三个盅,那么先拿哪一盅也大有讲究。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 边的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如果个分青红皂白,在两旁茶盅未有 人端走之前,就先拿了中间一盅,下但会被认为对主人的不敬,也是对在 座其他人的不尊敬。问时,你喝了一盅之后,一般还要让在座的人每人都 喝过一盅,才喝第二轮。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 叶重新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