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全国昆曲展演周”有感
落水(子曰:这家伙太懒。。)
看“全国昆曲展演周”有感 由于时间关系,这次展演,只看了上昆的《紫钗记》和苏州昆剧院的《玉簪记》,尤其是《玉簪记》,个人更是喜欢,演出结束之后,掌声雷动,观众都涌向了舞台。。。 自“学堂乐歌”以来,国人的音乐教学模式就已经改变了,建国之后,学校音乐教育,更是直接搬接的前苏联模式,可以这么说,数十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早就完成了“与西方接轨”,但是在这接轨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脱轨”教育。 中国的文人乐,历史之悠久,已经无需敷言了。现在我们也许无法还原汉乐府之声,这没关系,因为唐时就已经衰落,可是新律的出现和完备,唐时有他独特的音乐;也许现在同样无法还原唐诗的吟唱旋律了,但是这也没关系,因为宋那时候,人们就开始唱“词”了;当然,我们现在也无法还原“宋词”的音律了,不过元明之时,便已经又度出了大量的新的“曲”来承接。。。不管怎么,他们之间的每次变化、转换、更新、取舍都一脉传承了传统的音乐理念和结构。而现如今,已经在根本上失去了传统的基础,以后中国的音乐发展,除了延续着西方音乐模式下去,还能有历史那般的复兴么??? 美轮美奂的昆剧,在这数十年里,就成了濒危的“文化遗产”,大家都拿这个来当标签、打广告、做宣传,在我看来,这不是什么荣誉,在一定程度上,这只能说是种“文化遗憾”(不想用太刺眼的词语),动辄就把他归入“遗产”行列,在下看来,甚至有别有用心之举啊。。。至少在王国维提出“中国戏曲”之说的时候,还未曾没落到这等地步啊。。。 中国的戏曲里,包涵了音乐、语言、戏剧行为、服装、美术等等,他的虚拟性、程式性带来的意趣审美和意象审美,是其他戏曲所无法替代也是无法追击的,把具象和抽象结合得如此完美,高于生活却又不脱离生活,如此精妙的东西,人间罕见。尤其中国传统戏曲,与语言、文学的关系极大,戏曲对文化品味和文学素质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 现如今,当代的我们都深受西方音乐的影响,都知道去听莫扎特、威尔第、普契尼、唐尼采蒂、门德尔松。。。等等大家的歌剧——诚然,这些优秀的作品,也是值得我们去倾听的,也在了解谭盾、叶小刚等人的现代无调性音乐,却鲜有去了解中国戏曲之美的,情何以堪???咎其因,明人自知。。。 非常有幸在看《紫钗记》时见到张继青先生,当年她的“三梦”:《痴梦》、《惊梦》、《寻梦》曾醉倒多少人啊,只是很遗憾,见到很多的“戏曲界”人士,却少见“音乐界”人士(假如一定要把他们区分开的话),几乎是寥寥无几,这是不是可以如此认为:“中国戏曲,已经不再管中国音乐的啥事啦???”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1228昆剧表演艺术家 周传瑛先生长子 周世瑞 去世 (眷島)
- 深圳昆剧 (青禅台)
- 广州大剧院临川四梦一等票 (Hiuwing)
- 《传世盛秀》百折昆剧经典折子戏 DVD31片装出版发行啦! (浙江文艺音像)
- 苏昆制作传统版《西厢记•红娘》月底来沪上演 (我爱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