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岩彩画与敦煌壁画的关系
weiyi
发展中的岩彩画,其绘画语言,创作形式,表现技法等我们发现都离不开敦煌这一古代岩彩壁画,那是因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中国绘画的初始阶段,也是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等最早的造型样式的形成期,而所有这些绘画形式都可在敦煌壁画中找到源头,因此通过敦煌壁画的解读,从中找到岩彩画中岩彩材质的表达形态,技法创作,语境呈现的艺术表现资源,从而提醒我们如何在续接中华艺术文脉中进入当代艺术语境,使我们的艺术创作呈现更加多元、丰富的形式。 早期敦煌壁画以北魏西魏至初唐为代表,其用色古朴,主要以色面构成为主,即造型以面为主而少以线,如果见线都不是主要造型形态,而只是起稿所遗留。其造型直接用色涂绘成平面的造型,例如我们常见的千佛。利用不同材质色相的岩彩来组成。用石青石绿及白色背光及头光的交错配置来表现画面的节奏与总体调子。利用材质的对比,色相的饱和,亮度等不同语言来组合构成,充分表现了岩彩材质本身就是造型的直接语言。


岩彩即是“色”同时又是“质”,由于其质的特殊性,岩彩壁画必须有底,基底是岩彩绘画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这与壁画绘制在一定支撑物上是同一渊源。在基底上可以涂绘色底。色底是岩彩展现其特殊性的必须条件,通过色底或基底上的色彩重叠来加强色彩效果,可以多一个颜色层次,即图与底互为因果,互为构成,由此找到一个表达的最佳方案。这是岩彩画“图底同构”一个最为特殊的意义。在敦煌壁画中我们看到,岩彩材质的重叠也是我们现代岩彩最重要的绘制方法。在色底上的重叠,在造型色面上色相的重叠,粗与细,透明与不透明的重叠,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创作技法空间。

早期的敦煌壁画因为以色造面而少用线描,故而其造型偏向于意象性,有点像现代的写意绘画,且其主要是以色面造型,岩彩重叠,同底构成为主要倾向的平面绘画,中唐后纸绢绘画出现,线描造型有了程式化制作的优势,因而中晚唐的敦煌壁画出现不同于早期的特点,其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同时也是绘画自身规律变革的需要,其空间结构由色面过渡到线面或线描造型,线描有时比色面更重要,色面退化成了完全的色彩填涂,这时出现的青绿山水,在造型结构及烘染手法上都具备了后世山水画的初步语言。

宋元时期的敦煌壁画,早期的那种大气磅礴,富丽堂皇的作品已不多见,其原因是受到线描施彩样式的影响,色彩本身的特点已不突出,少了大气,多了些精微,设计及装饰的意味更重。这个时期是岩彩壁画向纸绢转型的时期,只有少数壁画保有原始的古朴大气.

更多关于岩彩画的内容关注以下公众号


这是四川尚瀚岩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旗下一个即严肃又轻松的平台,旨在建立一个社群,这里有你与我共同分享的岩彩艺术......你可以选择潜水并随手转发支持我们,也可以把你知道的砸向小编邮箱:857955309@qq.com
我们建立了一个关于岩彩的微信社区,在这里可分享各自的创作经验,艺术见解,还会不定时发布线上及线下活动讯息,欢迎加入!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资料】《陶瓷下西洋研究索引》 (libi)
- 美院艺术/学术交流群📖 (མི་རྟག་པ།)
- 【无底价拍卖】女艺术家签名书、古代陶瓷签名大画册 (独乐斋主人)
- 【资料】冢本善隆佛教史著作下载 (libi)
- 百年绘事说缘起 (j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