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战》最炫动作戏:卢卡斯的VR预演系统成就特技新挑战
海潮
这部电影其实在讲宇宙第一CP是如何形成的故事
卢卡斯的最新星战大片《星战外传:梭罗》(Solo: A Star Wars Story)在IMDb上评分其实不低(7.2),上映数周却全球票房欠奉。跟这部大片带来的话题热度形成反差,略显尴尬。行业人士对此有诸多分析和解读,唯独对这部片子的动作戏没什么意见。
事实上,相对此前的八部正传和一部外传总共9部星战大片而言,这个“银河系纳粹故事”系列的第10部、在特效场景上给观众带来了两个真正意义上的视觉突破。
太空列车大跳跃
全片最重头的动作戏,是汉梭罗加入“银河系走私团伙”,去抢劫帝国火车运载的重要物资。堪称惊心动魄的太空版铁道游击队大戏。被称为CONVEYEX的太空货车、是两层装甲车厢靠磁力悬浮在轨道上下飞驰。汉梭罗和队友要在列车行驶在两个有帝国炮火保护的站台之间劫持货物。在这些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车厢之间跳跃被称为最危险的特技动作。
为了让这些特技动作叹为观止,需要跳跃的车厢间的距离被设计得岌岌可危。制片人最初很怀疑这么惊险的设计是否超出了特技演员跳跃的极限。 Lucasfilm的设计总监James Clyne于是决定自己先试试——当然是在虚拟场景中。
他首先制作了与实物同比例的CG火车模型,然后戴上VR头显,在虚拟场景中就像站在了60英尺高的车厢顶上。因为这套VR设备设置在一个较小的房间里,所以James Clyne紧贴一面墙开始起跑,同事帮他拿着VR头显上拖着的电线。虽然差点在中途绊倒,但勇敢的设计总监最后还是成功地“跳跃到另一节车厢上”——也是差点撞到对面的墙上。既然设计总监跳过了虚拟的车厢,所以真正的特技演员跳一下真实的距离也还是可行的。于是最后观众看到了这部影片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场戏。
工业光魔早就使用iPad+VR控制器整出自己的虚拟预演工具
使用虚拟现实技术科学管理电影制作流程、提升效率控制预算。是电影制作公司和导演们一早就在探索和实践的事情。10年前卡梅伦在拍摄《阿凡达》时就开发了虚拟拍摄系统。由于《阿凡达》90%的戏份都是特效,从演员的动作到环境都是数字素材,于是卡梅伦就先在虚拟环境中尝试各种镜头走位和表现方式。
在这一次VR浪潮如火如荼的2015年,Oculus Connect 2开发者大会上,卢卡斯就展示了自家的“虚拟预演”系统V-Scout(Virtual Scout),这套用于特效制作和沉浸式内容的工具,其实就是一款iPad与VR设备“合体”的系统,可以让设计人员将3D场景或者其中的虚拟物体放置在一个虚拟空间中,通过VR控制器来调动镜头和焦距,让导演在实拍前寻找和确定合适的演员站位、动作和镜头角度。只不过此前制作人员都是在这些3D场景中漫步,没人试过像James Clyne这样来个“大跳”还助跑的。
2017年年初卢卡斯推出另一部《星战外传:侠盗一号》时,工业光魔ILM伦敦工作室就使用“Vcam Renderer”(虚拟摄影渲染器),让导演Gareth Edwards能够直观地安排镜头和画面。当时在BBC的的电视采访中,ILM伦敦工作室的人员演示这个“虚拟摄影渲染器”时,BBC住持人当即耿直地指出:这不就是iPad+HTC Vive手柄吗?的确是。工业光魔其实就是将3D素材放置在一个虚拟空间内,使用Vive控制器做虚拟摄像机,来让导演可以在空间内移动并寻找合适的镜头和角度。
到了这回拍《星战外传:梭罗》,从设计总监James Clyne的描述看,应该就是使用了一套带有动作定位跟踪的高级VR设备,或者说卢卡斯为了测试这个特技动作是否可行,先制作了一个“VR跳火车”虚拟游戏试试。
在能讲“VR故事”之前先让VR帮着讲故事吧
今年3月,在报道斯皮尔伯格的新片《头号玩家》幕后制作时,我们也说过,在这部绝大多数场景都是CG的大片里,对于全身动作捕捉拍摄的演员来说,很多场景在拍摄时都是很抽象的。斯皮尔伯格介绍幕后制作时提到:要让演员明白他们站位的唯一办法就是——我们使用Oculus的头显。在头显里演员可以看到他们在电影中身临其境的虚拟场景。比如,如果没有VR头显,演员看到的只是一个空荡荡的4000平方英尺的拍摄空间,戴上VR头显,就如同进入电影中Aech的地下室和工作室或者Distracted Globe酒吧(导演透露了哪些场景是虚拟拍摄的)。然后演员就比较容易理解到:我在这个空间中怎样走位才能去到门口。
这部电影如果没有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真的很难表达所需的感觉。
回到2015年盛极一时的Oculus Connect 2开发者大会上,这届虚拟现实的引领者Oculus请来Lucasfilm 站台,不仅因为后者创造的经典IP故事和品牌影响力,最大的目的还是要表达用VR/AR创作交互叙事的愿景。现在看来,VR更多地是在辅助好莱坞专业人士提升讲故事的能力,成为B端市场一项非常实际和常规的应用。真正要靠这些故事专家去探索在VR中如何讲故事,目前各方面都还很不现实。
宇宙第一吹牛终于实现了视觉表达
影片中另一个最重要的特效场景:梭罗船长如何做到千钧一发的“Kessel Run in twelve parsecs”
上面说过这部电影有两大视效高亮区:除了动作大戏跳火车,就是汉梭罗最著名的那句吹牛:我能在12个parsecs中让千年隼跑完Kessel Run (I just made the Kessel Run in twelve parsecs)。这句经典牛皮从1977年卢卡斯的第一部《星战:新希望》就吹出来了。天行者和他师傅欧比旺想“包个机”从塔图因火速赶去找莱娅公主,初遇银河系著名走私犯汉梭罗,船长指着他那艘“银河系最快的垃圾”千年隼吹了这句宇宙第一牛皮(其他飞船至少要20个parsecs)。
银河系最快的垃圾”——千年隼也是这次工业光魔在不影像这一经典IP形象基础上的新创作
Kessel Run是太空走私犯们躲避帝国警察、偷运货物的多维空间路线,汉梭罗的意思是别看他的船破,却能在超时空中跑出最短最惊险的线路。但parsec(3.08567758 × 1016 米)其实是个距离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所以汉梭罗这个牛吹的真的会让外行懵圈。乔治卢卡斯对星战中飞船速度的解释是:因为经常发生天体碰撞,所以飞船不能在直线上行进,要在超空间中行驶。因此,距离是影响飞船从A点到B点速度的重要因素。千年隼的主机(这部电影也交代了千年隼是如何创建了自己的主机系统的)允许它在点之间选择最短的距离更快到达目的地(但管不了危险系数,看过这飞船主机是什么变的就明白了)。
不管是否了解这些属于真正星战粉的梗,这个经典的“made the Kessel Run in twelve parsecs”,在这部梭罗船长的故事里,不再是一句牛皮而是第一次成为了大银幕上的视觉画面。也是卢卡斯50年来在星战特效制作上一个最值得纪念的定格吧。
从另一个角度说,这还真有点像目前的沉浸式技术,像2015年的Oculus Connect 2,四年后,各种关于沉浸式交互故事的想象并没有像我们最初设想的样子实现。但你没想到像Oculus Rift和HTC Vive这类高级主机设备,从一推出就因为价格等等因素被大众市场冷遇,到了今天却已经默默在B端行业市场越来越派上用场。
如果一个故事在最初的时候有一个激动人心的说法,而现实中的我们却没看到,或许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只是幻想和夸夸其谈。当技术终于可以成就故事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梭罗船长并不是吹牛。希望这回不用再等50年。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删除贴 (、拼)
- VR资源 (34先生)
- 《星战》最炫动作戏:卢卡斯的VR预演系统成就特技新挑战 (海潮)
- VR直播或成5G时代“杀手级”应用场景 (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