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哪一个片段瞬间触动你的心
四月份改名字

看余华的《在风雨中呼喊》,看到这一页,突然触动了我。 大跃进以及文革时期的农村,充满着封建与落后,书中暴躁的孙广才一边对父亲极其不孝一直盼望他早死,一边对儿子的暴力教育和榨干他们的劳动资源,不禁让我想起了自身看过的经历。 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邻居家是个大家庭,以种田、放池塘为页,每次吃饭,六七个孩子围在一起吵得不可开交,有时谁谁谁打破饭碗就传来一阵咒骂声,很不和谐。农村人家里小,夏天屋里热,夏天一般都把桌子搬到外面吃饭,一大家子把门口不超过两米宽的巷子占掉一大半。最显眼的是那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每次吃饭,她都坐在一旁,静静地用筷子扒着里面菜少得可怜的饭碗,听农村那些长舌妇说她儿子不让她上去夹盘子里的菜,怕老人各种病筷子不干净。有一次我还看到她十几岁的孙女对她大喊大叫,大概是说“你这种老东西不干活吃白饭”的话,那时五点多,黄昏,夕阳洒在老人皱巴巴的脸上,与老人垂下的眼神交织在一起,显得格外鲜明。她儿子也经常对家中的孩子大打大骂的,因为一点小事都要大动刀戈,他妻子更是那种村里公认人品极恶劣的妇女之一,贪小便宜,对婆婆是很冷酷无情的。风烛残年的老人,给我的印象大概就是沉默寡言地坐在她家的门槛上,瘦削的脸颊刻画出那一代人的艰辛,当时村里的人是有常常讨论他的不孝子。 今天看到这一页,马上就想到了童年的一段回忆,才发现作者把小说刻画得如此真实,勾起我的不同于童年时的思考。 我在想:农村其实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特别是在那个落后贫穷的年代,大家都在田里谋生存,谁会顾瑕那么多,这仿佛是必然的,于是我猜测几个原因: 1.在那个有粮就是娘的年代,已经很难去想这些原不原则的事情了,能养活自己都很不错,更别说养活别人。
2.农村人多文盲,不重视个人教育,大多数人观念落后、素质偏低 3.一些人的成长过程并没有承接上一代足够多关爱,兄弟姐妹太多剥夺了本来就很少的爱,成年人忙于生计的压力,忽略了对家人的关心。 4.最后想说一点,资源的贫乏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竞争更为剧烈,社会的弱势不但得不到保护,而且还会被加倍掠夺。无论是哪个时代,都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 突然有一个很大的感触:读一篇文章,如果觉得它很好的话,不要把它点为收藏,而要把它给你带来的收获写下来,这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了。当我写下这篇读书笔记后,倏然间发现思想里又多了一番收获,让我又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和思考。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拙见,限于篇幅和时间,就写到这里了,如果你想和我一起聊聊这本书,欢迎来扰……刷六级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求荐书|需要自救。 (平安喜乐)
- 书友组队|慢下来,一起读 (邓)
- 书友组队|寻找长期阅读书友 (呆小呆)
- 有没有朋友愿意加入我的读书群! (滕美丽)
- 金阁寺 (狐系美少女虎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