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也就这么回事。。。了还是没了,是个问题
来自:老袁(过敏性鼻炎小组组长)
实际上,豆瓣把人招过来的第一个点,是文艺资料。 从来没有一个网站提供这么多的图书音像资料(DA,元数据),或者说目录。记得三四年前国内电影资料最多的网站叫“与影同行”only4movie.com,asp的网站,从imdb弄下来不少东西,现在好像关张了。。。其论坛叫爱影同志,在那里本人有美好的回忆。。。回到眼前。。有了底料,再加上实用的评论系统,于是豆瓣上就有了影评、书评、乐评(DD,洐生数据),于是招来更多人。 招来的这伙80后的文艺爱好者是豆瓣用户的主体,爱看电影是他们的标志,他们对大片当然是不屑的,他们看的书当然是三联之流的,他们听的音乐当然是Indie的(毕竟不是摇滚的时代了)。这伙人的能量独霸豆瓣,他们不关注的更多元数据被闲置。 第二个招人的点是豆瓣的技术和设计思想。 一批技术准技术、站长准站长、总监准总监、CEO准CEO跟风而至,还有副的。。。所以编程类web类书评不少,2.0小组不少。 豆瓣能吸引住人的第一个点是简便易用,界面明了点来点去刷得很快,很少网站能给这样的体验。第二个点就是2.0的特征了,用户更多的参与网站的内容,还可以决定信息呈现的结构。 (豆瓣失败的第一个点是小组,大组就是无聊人无聊问题无聊测试无聊接龙开大会,小组就是自娱自乐了,很难看到像样的讨论。把混豆瓣小组当事的,基本属于闲着没事干的。)这一点我现在收回一半。2006.11.10 豆瓣失败的第二个点是我去功能太不完善,我上也有待改进。 综上, ·豆瓣做的很好的是2.0的先进界面先进功能, ·豆瓣做的不够好的是没利用手中资源招俫类型丰富的用户,这也是为什么豆瓣用户数没有像阿北想的那样爆炸性增长。 ·豆瓣做的很不好的是社区的随意设计和不良经营。(收回一半) 另外,豆瓣读书的硬伤,一个理念上的问题(可能是互联网上首次提到),就是subject和object的区别,现在的条目是具体到版本价格的实实在在的objtct,不算subject,但大家发评论一般都是发给那个抽象的subject,所以对于多版本多译本多分册的书,就不好办了。 最后,了还是没了,谁知道呢。。出门叫车撞死或者捡张彩票发大财都是有可能的,任何一个决定背后最隐密的原因总是没人知道。。。比如我来豆瓣玩这俩月其实是想在本地圈子里找个条件够好的妹子来打击一下女友的嚣张气焰。。谁知道呢?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1000到5000人的重音乐小组解禁中 (左胸上的吸盘)
- 我家住豆瓣胡同 (。)
- 【疑问】 (Mediterranean)
- 唱吧被封歌还能在那里吗? (青丘)
- 一个 (丁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