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稿荐的一块碑 胡觉民
长征一号(人在做,天在看)
陆稿荐肉店,为苏州著名老店之一。但本地肉店以此题名者共有真陆稿荐、老陆稿荐、大房陆稿荐等若干家,谁是原始陆稿荐?一时已很难查考。至于陆稿荐所制熟肉究竟有何特点?也已无从说起。还有,以前商店招牌,大都取兴隆吉利、茂盛长久之义,陆稿荐三字何所取义?也不易理解。但过去却有一段神话说明陆稿荐这块招牌来历的;神话当然仅是出于空中楼阁的传说,而陆稿荐当时却靠了这传说成为名牌。 辛亥革命前后,我在小学读书时,曾听过老年人讲陆稿荐“遇仙”的故事。讲故事者当时指出在东中市崇真宫桥南堍屋檐下有一块石碑,碑上记的就是陆稿荐“遇仙”经过,所以说这故事是确凿有据的。我还到崇真宫桥去看过这块碑,记得碑约三尺多高,碑文是刻得正楷,但碑的所在地已无陆稿荐肉店。 后来据为我补习国文的金碗香老师谈起这块碑的来历,乃是神仙庙道士所弄的玄虚;并把他所写的一本题为《闲文野帐》的笔记给我看,笔记中除详述所谓陆稿荐“遇仙”碑的真相外,还录有碑记全文,当时我曾抄有副本,副本虽早已遗失,犹能记其大概。 碑文大意说:“康熙二年四月初,天气炎热,有一跛足病丐,向店主陆蓉塘乞 钱;蓉塘虽屠夫,却天性慈善,见此丐老且病,步履艰难,即令卧檐下,日夕与之饮食。将半月,丐已壮健,叩谢蓉塘,谓久蒙恩惠,感且不朽,行将别,无所报,只有席地作卧具之破秧荐一条奉赠。蓉塘笑纳之。丐飘然去,陡觉秧荐发异香,蓉塘知丐必奇人,试抽一茎煮肉,香味扑鼻,始知遇仙,乃以陆稿荐作店号。” 金老师笔记中说:他祖上(原文有第X世祖和名号,已记不起)曾雇一厨娘名弥姐,即陆蓉塘之妻,最擅煮肉。陆蓉塘在崇真宫桥开一肉店,规模甚小,初无牌号。弥姐于乃夫开店后,不再作厨娘,为蓉塘裹助店事,但营业并不理想。而神仙庙(神仙庙又名“福济观”,在崇针宫桥下塘西面)的当家道士则为陆家肉店老主顾,因而与蓉塘相熟悉,对弥姐所煮酱肉,极为赞许。当时神仙庙香火相当兴盛,所供偶像即所谓“八仙”之一的吕纯阳。由于道士降常编造各种有关“八仙”的神话散布,尤以农历四月十四吕纯阳诞辰前后“八仙”出现在人间的神话为多,在当时封建统治者提倡迷信的社会里,颇能博得一般愚夫愚妇的信仰。如辛亥革命时满清王朝崩溃之后,道士即编造清末状元陆润痒“遇仙”的神话在外流传(陆家住崇真宫桥下塘东首),谓“陆在末中秀才时,曾于四月十四在东中市见一乞丐卧道旁,用陶钵两个以钵口对叠作枕头。陆以双口相叠乃一吕字,即指卧丐为吕纯阳;丐以被陆识破机关,便骂陆为‘末代宰相’。”类此的神话,在苏州传流颇多。而编造神话,则为道士世代相传的骗人秘诀。 笔记中说:陆蓉塘的肉店由于所处地段不为顾客所注意;因东中市的菜市于熟食店,向来东面集中于都亭桥以东,西面集中于皋桥以西,崇真宫桥则脱离东西两市面孤立中间;所以成为商业地段上的“滑路”。蓉塘以营业日见清淡,难以维持,常向神仙庙道士诉苦,以所煮熟肉虽非一般同业可及,但终无法吸引顾客。道士乃为策划,结合了神仙庙的“神仙”,编造陆家肉店“遇仙”的故事作宜传,这就是这块碑记的由来。碑文中所说的跛丐,乃指“八仙”中的“铁拐李”,说是来为吕纯阳祝寿的。碑文经道士造意,有弥姐请金碗香的上祖撰写成文,并请代题市招,金老祖乃题为“陆稿荐”作招牌。这篇无中生有的神话刊碑以后,居然得到预期的效果,对陆稿荐于使呢仙庙起了相互为用的作用;家以弥姐所煮熟肉,必精选原料,调味适宜,火功到家,因有香酥甘美、腴而不腻、入口而化的特点,确非他店所及,一经尝试,众口交誉,于是陆稿荐“遇仙”的故事喧传一时,营业大盛。陆稿荐发达之后,逢时逢节弥姐必以所煮熟肉馈赠金碗香先生的老祖,以为代撰碑文与题招牌的酬答。及至清末光绪三十年左右,陆蓉塘后裔因无子孙,继承乏人,这家原始陆稿荐遂即收歇。而其他陆稿荐则仍为苏州的名牌,所煮熟肉,由于长时期累积经验,加以不断改进,成为有代表地方风味的特产,酱肉酱鸭之类,与采芝斋的苏州糖果,同为本地人馈赠外地亲友与外来游客选购的土仪。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定胜糕的由来 (长征一号)
- 苏州情节 (serry)
- 2013年广电总台新苏州10碗面是哪几家店 (猫胖)
- 苏州公所已知录(不完全版)未完待续! (长征一号)
- 苏式糕点上市落令表 :之秋酥篇 (长征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