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14年,终于发现心理健康的大秘密,竟是心理循环系统……
光之泉
研究14年,终于发现心理健康的大秘密,竟是心理循环系统……
光之泉 光之泉依恋心理
欢迎关注源泉心理公众号
心理健康 |心灵成长 | 缺爱测试 | 系统治疗

文|光之泉
微信|ilufugong
心理治疗的难题
为什么我总是不断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为什么我没法相信别人,别人一个个都欺骗我、离开我?
为什么我做不到别人那样热情对待别人?
为什么我没法与人亲密相处?
为什么过去的事情我总是放不下?
心理治疗的尴尬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要几百次?到我老了都还没治好啊。
@认知主义:光跟我说道理有什么用?我又不是不懂道理。
@灵修、人本:治疗过程感觉好有什么用?回家马上又糟了。
心理治疗的反思
难道心理问题都是童年造成的吗?
童年都过去那么久了,为什么还要说童年?
父母是做的不对,难道让他们给我认罪就好了吗?
难道把他们逼死我就没事了?
冰火两重天的内心
有的人,总感觉很低落、很哀愁、很大怨念
有的人,总感觉很开心、很幸福、很有盼头

缺爱者的困境
不少缺爱者觉得,缺爱,就应该得到足够多的爱,才能逐渐好起来,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缺爱者对恋爱对象过度依赖,患得患失,担惊受怕,焦虑冲动,即使对方很好,仍然容易让恋爱关系破裂。
缺爱者之所以渴望足够多的爱,是因为情绪上恐惧孤单、认知上否定自己、情感上害怕失去,而这三方面原因,并不会因为得到足够多的爱而满足,而是会想要得到非常非常多,来过度补偿自己。
这三方面问题越严重,想要得到的过度补偿就越多,依赖感和控制欲就会越强,变成一种贪婪自大、又容易纠结痛苦的巨婴。
缺爱者在强烈的爱中,获得安全依恋的初期,部分心智会退行为孩子,同样会发生心智化需求松懈的情况,转入自我探索的阶段。这个阶段,缺爱者很可能会变得非常“自私”,缺乏共情能力、同情心理,不太能做到体贴和温柔,相反可能索取欲很强。
如果是有“受害者”心理的缺爱者,在安全依恋中,“自私”心会更强,索取欲会更旺盛,不信任感会驱使自己反反复复试探对方,感恩心则很弱,导致有些人希望用自己的“爱”去温暖缺爱的恋人,常会筋疲力尽、痛苦不堪。
心理健康的秘密——内心深处的循环系统
心理不健康的人,本质上是进入了负面循环系统,事件触发负面记忆,引起自动的负面想法和负面情绪,导致负面的行为举止,产生负面的结果,然后存储为负面的记忆。下次又被事件触发负面记忆,又如此循环。
所以心理不健康的人,会感到自己好像被一种无形的东西困住了。这东西是什么呢?就是他/她的内心处在正面循环系统。偶尔心情很好或者想法很很面,也很觉得很奇怪,持续不了多久,因为那不是他/她内心深处的“家”。
举个例子
场景:我在大街上看到同学,给同学打招呼,同学不理我就走过去了。
负面情绪: 生气 羞愧
负面想法: 他怎么这样? 我这么让人讨厌吗?
追加的负面情绪: 焦虑 孤独感 恐惧感
追加的负面想法: 我怎么这么差劲? 这个仇我一定记着! ……
若干年后回忆: 想不起发生过什么事,但是感觉那个班上的同学都很冷漠
若干年后遇到其他同学时: 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就想躲开,害怕打招呼
产生的负面想法: 我为什么这么没用,连打招呼都不敢 我肯定是太失败了,没脸跟他们打招呼
产生的负面情绪: 自责 羞愧 情绪低落
而心理健康的人,本质上是进入了正面循环系统,事件触发正面记忆,引起自动的正面想法和正面情绪,导致正面的行为举止,产生正面的结果,然后存储为证面的记忆。下次又被事件触发正面记忆,又如此循环。
所以心理健康的人,会感到自己好像很难心情不好或者想法很负面。这东西是什么呢?就是他/她的内心处在正面循环系统。偶尔心情不好或者想法很负面,即使不去调节,也很快会恢复,因为那不是他/她内心深处的“家”。
举刚才的例子
场景:我在大街上看到同学,给同学打招呼,同学不理我就走过去了。
正面情绪:
奇怪
好奇
正面想法:
他没看到我吧
正面行为:
背后大声叫他一句,然后笑着走过去跟他聊两句
追加的正面情绪:
聊得挺开心的
追加的正面想法:
这人真有趣,我们同学真是不错啊!
……
若干年后回忆:
想不起发生了什么事,就感觉我们班的人都好好哦~
若干年后遇到其他同学时:
马上上前打招呼
产生的正面想法:
同学之间永远都是这么亲密无间
产生的正面情绪:
真有亲切感,好像重温了往日的美好!
如上所述,心理不健康的人在负面循环系统里,心理健康的人在正面循环系统里。
除了以上的例子,日常现象中也不难发现相关线索:比如心理不健康经常“莫名其妙”就不高兴了、情绪低落了;而心理健康的人则经常“莫名其妙”得很开心,整天跟打了鸡血一样。比如缺爱型抑郁就是负面循环多年导致的结果:日积月累的负面循环,让人处在能量低谷无法挣脱出去,情绪持续低落,思想持续消极。
看完了,我们来尝试回答个思考题:
我们常听说“祸不单行、福无双至”,为什么呢?
如何进入正面循环系统
说道这里,我们不妨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我们的想法和情绪能进入正面循环系统,我们岂不是自然而然就心理健康了?
让人惊喜的是,这个假设是真的!
近几年来,我们的系统治疗日趋成熟。2017年度,我们用系统治疗的方法治愈了379名来访者。他们在治愈后的心理健康测试全都是“正常”。
为什么这个治疗有效果?我们来拆解下:
首先,我们明确总的目标
让我们的想法和情绪能进入正面循环系统,那样我们就心理健康了。
其次,我们明确具体目标
1、让我们的想法进入正面循环
2、让我们的情绪进入正面循环
再次,我们寻找可行方法
对国内外近百种心理流派进行分析评估,最终结合脑神经科学的原理,发现:
1、元认知训练可以让我们产生正面想法,并且让我们的正面想法进入正面循环
2、元情绪训练可以让我们产生正面想法,并且让我们的正面情绪进入正面循环
3、建立在前两者基础上的共情能力训练,可以让我们真实触及他人的情绪和想法,让我们的社交关系进入正面循环
然后,我们为这两种训练寻找实践办法
我们发现,进入元认知训练之前,最好是先进行冥想。冥想的神奇效果不只是我们网上看到的那些,更神奇的是,它可以让我们的大脑从“只读”状态变为“可编辑”状态。这个“可编辑”状态的开启,让元认知训练的效果如虎添翼。
我们又发现,元认知训练在一天当中的开始,是最佳的。因为刚睡醒的时候,大脑提取之前的记忆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时间段进行训练干预,效果绝佳。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每天回忆起的自己并不完全一样,那么我们如果一早回忆起的自己是挺好的自己,我们这天就会比较容易积极。
我们又发现,元情绪训练在每天晚上用于回顾是最佳的。我们以往可能有过晚上回顾一整天做了哪些事的经历,回想一下一天看了多少书、做了多少工作、赚了多少钱,然后美滋滋得睡觉,感觉特别好。而晚上回顾一整天的情绪状态变化,效果也非常棒的,发现情绪不佳的记忆,马上用训练方法处理掉,不遗留到第二天。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咨询师的全程关注
为了保障效果,我们用刻意练习的理念,治疗师以教练+咨询师的身份,每天针对学员的训练记录提出反馈意见,并指导和解答学员的训练困惑或心理烦恼。
同时,系统治疗中后期设置了与自身负面循环的记忆“较量”的部分。并且,我们让学员把生活中的困扰拿到治疗中讨论,并且设置情景难题考察学员保持正面循环的能力和效果。
总结
系统治疗就是用冥想做前提让人脑进入“可编辑”状态,用反馈和指导做保障,进行元认知训练、元情绪训练、共情能力训练,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和情景难题考验,在49天内经历七个心灵成长阶段,确保学员实现以下目标:
1、在心理上进入想法和情绪的正面循环系统;
2、在生活中进入社交关系的正面循环系统;
3、能持续待在正面循环系统里;
4、如果从正面循环系统里“出来”了,可以及时调整“回去”。
从而,心理健康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如何看待过往的创伤痛苦
我们从不要求学员不去回忆过去的创伤,也不要求学员克制内心的痛苦,这些都是负面循环系统中的情绪和想法记忆。
如果一个人在正面循环系统里待得开心了、有动力了,自然而然得,就把以往的创伤痛苦看淡了,甚至不太在意了。
就像下面这幅图一样,如果自己在昏暗幽谷,那么过往的创伤痛苦都沉重得压着自己,无法挣脱;而如果自己在幸福喜悦的高峰平台,俯视过去的创伤痛苦,那些经历就都变成有意义的经验教训,成为自己走向更加美好人生的垫脚石。

备注:系统治疗是一种线上治疗,在家就行,不需要面对面。
拓展阅读
关注公众号源泉心理
点击公众号下方列表“治疗”,可以看到治疗方法、理论依据和效果反馈。
点击公众号下方列表“缺爱”,可以看到缺爱相关的精华文章。
点击公众号下方列表“测试”,可以进行缺爱标准化测试。
如有咨询治疗需求,可与光之泉老师联系,微信ilufugong。
相关证书展示

戳下面的阅读原文,了解系统治疗!
关 于 本 文
- 作 者:知乎光之泉,依恋关系专家,中国最年轻心理协会法人。
- 微信号:ilufugong
- 公众号:源泉心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我想在北京建立一个线上➕线下的心理互助群 (若不是我)
- 心理咨询/治疗研究被试招募 (迷信鉴定员小谈)
- 525:大我爱我vs小我爱我 (光之泉)
- 童年缺爱,为何有人反而更有爱了? 童年缺爱,为何有人反而更... (光之泉)
- 心智化、 依恋理论及认识层面的信任证实 (光之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