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章
来自:飞来学道
使 我 介 然 有 知 , 行 於 大 道 , 惟 施 是 畏 。 大 道 甚 夷 , 而 民 好 径 。 朝 甚 除 ,田 甚 芜 , 仓 甚 虚 , 服 文 彩 , 带 利 剑 , 厌 饮 食 , 财 货 有 余 , 是 谓 盗 竽。 非 道 也 哉 ! 1.《老子新译》任继愈(93-95页) (1)总说:老子这里对当时的当权者封建地主阶级提出了尖锐的讽刺。骂他们是剥削人民的强盗头子,他们的行为是不合于“道”的原则的,但是站在没落阶级而非人民的立场来抨击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因为老子的“道”显然是没落阶级的“道”,和劳动人民的立场是对立的。 (2)译文:假使我准确地有自己的认识,我就顺着大道走去,[我什么也不怕],就怕走斜路。大道很平坦,而人民贪图捷径。宫殿很整洁,农田很荒芜,仓库很空虚,而穿着文彩的衣服,佩带锋利的宝剑,足吃精美的饮食,占有多余的财富,这就叫强盗头子。是多么不合理! (3)原文差异:①文字方面,“於”作“于”。②符号方面,无。 (4)注解:“介然”,《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杨?注“介然,坚固貌”,是确实相信、毫无怀疑的样子,今从劳健的解释。“施”,是“邪”字,即斜路,从王念孙说。“除”,整齐清洁。马王堆本“竽”作“杅”,王弼本作“夸”,据《韩非子•解老》,“夸”字应是“竽”字,竽是古代合奏音乐中的主导乐器。 2.《老子注译》高亨(116-118页) (1)原文差异:①文字方面,“於”作“于”,“惟”作“唯”,“施”后增“[?]”,“民”作“人”,“除”后增“[涂]”,“彩”作“綵”,“盗竽”为“盗夸[竽]”。②符号方面,“除”、“芜”、“虚”后句号,“竽”后逗号。 (2)注解:介,读为“黠”,《广雅•释诂》:“黠,慧也”,即智慧。大道,指老子的道。王念孙说:“施•••邪也。”夷,平。人,王弼本作“民”,景龙碑、龙兴观碑均作“人”,指奴隶主。除,读为涂,《广雅》:“涂,污也。”(《文选•西都赋》李善注引)芜,荒芜。虚,空虚。 (3)译文:老子说:如果我是智慧而有见识的话,就要走在大道上,只怕走入邪路。大道很平坦,而人们(奴隶主们)偏喜欢小径。他们的朝廷很肮脏(政治混浊,官吏贪污)。农田很荒芜(奴隶多逃亡)。人民仓库很空虚(被剥削净尽)。而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佩带锋利的宝剑,吃足了美味,钱财有剩余,这就叫做强盗头子。他们违反了大道啊! (4)总说:这一章也是老子的政治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奴隶主贵族们贪污乱政,残酷地剥削人民,以致奴隶多逃亡,田地多荒芜,人民仓里没有存粮。然而他们却过着享乐的生活,霸占丰余的财富,他们就是抢夺人民财物的强盗头子,这是不合于大道啊!这是老子的进步性。 3.《老子校读》张松如(302-306页) (1)原文差异:①文字方面,“於”作“于”,“彩”作“采”,“非道”前增“盗竽”。②符号方面,无。 (2)译文:假使我准确地有了认识,行进在大道上,最害怕的就是邪路。大道是很平坦的,但人们总喜欢捷径。宫殿涂饰得很亮堂,田地经管得很荒凉,仓廪储存得很空荡;穿戴着采绣的衣冠,佩带着锋利的宝剑,享受着丰盛的酒宴,资财宝货绰有余裕,这就叫做强盗头子。强盗头子是违背道的呀! (3)说解:本章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矛盾现象,可与三章、十九章、五十七章、七十五章、七十七章诸章合观,以便从中分析老子的政治思想及其阶级属性。它反映了从春秋到战国这一历史时代,随着剥削方式的变化以及与此而来的对剩余劳动之剥削的加强,社会上两大对抗阶级矛盾的深化。 4.《老子还真注译》第十六篇 德章 沈善增(90-93页) (1)原文差异:①文字方面,“於”作“于”,“彩”作“采”。②符号方面,“虚”、“余”后分号,“竽”后逗号,“哉”后句号。 (2)译文:即使我事先对行进的路线明确了解,走在大路上,还是怕误入歧路。大路非常平坦,但许多人却喜欢抄近道、走捷径。统治集团过度地聚敛财富,造成田地十分荒芜,仓库非常空虚;但贵族们穿戴华丽的服饰,佩带锋利的宝剑,吃腻了琼浆玉液山珍海味,聚敛钱财货物囤积如山;这就像盗匪在炫富夸耀,绝不是为政的康庄大道。 (3)注释:“介”,《说文》:“介,画也”,是“界”的本字。“大道”,车道,驿道,不是形而上的道。“朝”,代称朝廷、统治集团。“除”,“储”之通假,是聚敛财富的委婉说法。“有余”,囤积居奇的委婉说法。“非道”的“道”,正道,为政之道。 5.《我读<老子>》赵又春(257-261页) (1)原文差异:除“余”后句号,其他同4(1)。 (2)概说:这章无疑是老子对当时王公贵族不行大道而走歪道,不认真治理国家,而大事夸耀自己奢华生活的讽刺和批评。 (3)句解:A“使•••畏”,这使后文对不行大道者作揭露与批评,用实例昭示人们和教诲君主:不懂“大道”和“施”的区别,后果是多么严重;了解这个区别而坚守大道,是何等重要。 B“大道•••径”,为了避免百姓好走小路,圣人要特别注意把握方向,以免更多的民走入。即老子认为圣人有“以百姓心为心”的主观态度,也认定了百姓必以圣人为榜样而总愿跟着走的客观规律。 C“朝•••余”,历来注家对这一段的解释,不但同上文联系不上,其内部关系也混乱得很,缺乏逻辑性。这是说官们的该为和不该为的情况。 D“是谓•••哉”,这是两句感慨,从“道”的高度对王公贵族们的上述表现作概括性的批评,末句可译为:“这就是走入了邪道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