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宫村读诗集》:《唐诗三百首》讲稿 | 034-王昌龄:《塞上曲》
来自:xie190205(关注植物、文史和闽台。)
)

《塞上曲》
◇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录音试讲
大家可以点击播放
边看文字边听
(全文约1528字,需9分钟)

这首诗的“题目”塞上曲,有的版本也写作塞下曲[1]。不管是哪一个,都是从汉乐府的《出塞》《入塞》演变过来的。乐府这一类的作品,在汉代的时候是可以唱的。汉武帝的时候专门设立了一个乐府的部门,它去搜集、整理来自民间的音乐,然后进行加工创作,最后形成可以演唱的、演奏的作品。到了唐代,时代久远了,文字是流传下来了,但是已经不会唱,乐谱失传了。所以唐代诗人创作的乐府诗,五言的或者七言的,情况就是只沿用汉乐府的那些题目——长干行、关山月、从军行等等,这些都是古乐府的题目——然后,第一、不可以演唱;第二、内容有与古乐府的主题有关的,也有完全无关、只写自己情感的。更多的情况,后面咱们读到杜甫《兵车行》的时候再补充介绍。

王昌龄年轻的时候,曾游历并州(属现在的山西省),稍后又游河陇(属现在的甘肃省,包括敦煌、武威、张掖、酒泉等等地区),出玉门关。他的边塞诗就是写于这段时间。这首《塞上曲》,可能是他游河陇或回来后所作[2]。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开头两句点明了这次出塞的时间,是在八月。这两句诗,按咱们日常的说话习惯,应该调过来说,就是八月萧关道,蝉鸣空桑林。意思是说,八月份的时候,走在通往萧关的路上,看到了一片桑树林。桑树的叶子都掉光了,只听得见蝉鸣声。写诗和日常说话还是不大一样。平时说话,得顺着说,什么时间你去了哪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得这么说。要是像写诗这样倒着说,怕是要挨揍。空桑林,八月份的时候,边塞这边的桑树,果实摘完了,叶子也掉光了,所以是“空”,桑树林已经空荡荡的了。萧关在现在的宁夏固原县,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隘。“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以萧关为界,进出萧关,就是出塞入塞。这边的天气已经非常寒冷,到处都是枯黄了的野草。黄芦草,黄是枯黄,八月的塞外,野草都枯黄了。芦草是泛指,指各种野草,不一定就是说芦苇、荻、茅这些。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这两句还是接着前面的萧关来说的。出了萧关之后就是塞外。塞外荒凉,黄沙漫漫,古往今来那些驻守幽州、并州的战士们,现在都在哪里呢?都看不到了,现在只有漫天的黄沙而已。这里的“幽并客”怎么理解很关键。赵昌平先生以为,幽并客,说的是来自幽州、并州那边的人,尤其是男子汉,他们尙武,所以他们很积极的要到边关这边来寻求战功[3]。这个解释我认为很不妥。幽并,是幽州、并州,这两个地方大致的范围包括现在的河北、山西这边,这边也是边塞要地。所以我是认为,幽并客,是指那些驻守在幽州、并州的人,那些士兵。那这两句诗的意思,还是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两句诗的意思一样,就是说,那些到边塞驻守、打仗的士兵,伤的伤,死的死,能够平安返乡的人是很少的,是“皆共沙尘老”了,都老在边关、死在边关这里了。“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最后,王昌龄就劝诫那些游侠儿,不要自以为自己有武力,有好马,就逞强好胜、轻视生命。游侠儿的意思,指那些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也可以指游手好闲的无赖之徒[4]。总之,这个词在这里不全是褒奖的,而是带有贬义的意思。矜,是自大、自夸。紫骝是一种骏马的名字,也可理解为是泛指马。这样,最后这四句诗,顺过来说,就是古往今来那些在边塞驻守或参战的人,都把生命献给那漫漫黄沙了,生还下来的没有几个;所以,你们这些年轻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不要以为自己有勇力、有好马,就可以为所欲为、轻视生命。

注释:
[1]如赵昌平编著《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2006)、李云逸注《王昌龄诗注》(上海古籍,1984)等。
[2][3]赵昌平编著. 唐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07,P38
[4]《汉语大词典》第7957页
20180720-20180724
在协和道
配乐:石进《夜的钢琴曲六 》


- End -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读诗|說不盡 無窮好 (手心刻畫)
- 原创|梦 (明)
- 背诵目录|每天一首古诗词 (欣3170318463)
- 背诵目录|希望可以坚持下去 (镜花水月)
- 梦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