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美食溯根源:讲平话的广西人来自何方
道资楼
根源:讲平话的广西人来自何方由于人口来源复杂,语言或方言种类繁多,操各种语言的人长期杂处共存,各种语言和方言互相吸收融合,不断丰富发展,使得广西方言呈现出独特的语言面貌。人们常说:广西是语言的富矿,除了各少数民族的方言以外,还有粤语、客家话和平话等等。

平话这个词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陌生,平话是广西地区汉语方言的一种,但属汉语何种方言尚无定论。习惯上以柳州市为界,将平话分为桂北平话和桂南平话,南北两者差异大,北部平话内部差异亦大。
桂南平话主要使用于宾阳、邕宁、横县、贵港、上林、马山等县和南宁市郊区以及左、右江流域的一些集镇和部分村庄中。桂北平话主要使用于桂林市郊区和临桂、灵川、永福、龙胜、富川、钟山、贺县、融安、融水、罗城、柳江、柳城等地的集镇和村庄中。

广西说平话的人很特别,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生活习惯却是与普通汉族人一般。因为地域上零星的分布,饮食习惯上也大有不同,靠山的吃山,靠水的吃水,并没有准确的定位,但这并不影响平话人对美食的热爱。下面小编就为您介绍广西讲平话的南宁周边有哪些美食:
【杨美沙糕】

沙糕制作气候非常讲究大多在冬季制作,是当地人非常喜爱的特产之一。沙糕具有独特风味,食而不腻,香甜味美,纯手工制作,原料上乘,松软可口,唇齿留香。
【杨桃叉烧】
杨桃叉烧是选用半肥瘦的土猪肉,腌制8小时,再经过焖煮熟透,过油锅等工序制成。吃之前,切成薄片,跟扬美盛产的杨桃夹着蘸黄皮酱吃。叉烧香浓不腻,果味芬芳透着酸甜。
【山黄皮焖鱼】

山黄皮俗称"鸡皮果",属芸香科植物,果实、树叶均具有特殊香味。夏天胃口不开的时候,酸酸甜甜的黄皮果可去油解腻,刺激食欲,山黄皮焖鱼带着黄皮果清香鲜甜的香气,又不会喧宾夺主,味道清香,鱼肉鲜嫩美味。
【油炸粽】

美味的亭子油炸粽,因为是现炸现卖,这些粽子只有“有主”之后,才会被剥去粽叶,均匀地沾上大米粉浆,放到烧滚的油锅内进行油炸,直至外皮变得金黄。闻起来香味四溢,吃起来外焦内软!
说平话的广西人到底从哪里来?平话人提起来可是十分自豪,他们都说自己有一个共同的家乡——山东白马县。在南宁郊区和郊县,起码有数百万平话人的家谱中都记载祖籍是山东白马县。这一切都源于一段著名的历史。

其实平话人嘴里的山东白马县,并非是山东省的某地地区。古时候的山东是一个地理概念,指‘太行山以东’,并非是一个行政建制单位,而白马县也确实存在,那就是如今的河南省滑县,自秦朝以来到明朝末年才改名为滑县,那里一直以来都是兵家重地,宋军从北方进军岭南,就是从那里集结出发的。其实,从北方来的士兵有可能来自如今山东青州,也有可能来就来自河南滑县,甚至是北方各地,但都是从河南滑县出发的,流传到现在就成了平话人所有族谱中描述的:平话人的‘祖宗’来自山东白马县。

上述说的宋军就是宋朝时著名大将狄青的部队。据史载,当时壮族首领侬智高起义反抗宋朝,宋朝廷派狄青南下镇压并平定叛乱。战后狄青部队们留守桂中平原,不再北归。这支军队后来留下二万四千人戍边广西各地(两年一轮换),邕州屯兵四千(时邕州人口约二万左右),宜州屯兵二至三千,宾州屯兵一至二千,贵州(今贵港)屯兵五百。这些禁军及其将领,有的就在此长期任职驻守。狄青部队凭借着政治、军事优势,令平话开始成为广西的权威语言。

从平话的语序、众多词汇及四声等方面看,它和北方话有很多共同之处,说明它们本是同根、同源。但为什么在今滑县以至中原地区又找不到平话了呢?北宋以后,该地区经历了几次改朝换代以及大移民、大迁徙,原居民或死于非命,或流离四散,带走了原本的语言,新居民陆续来自四面八方,带来了新的语言。这样大丧失、大凑合、大融合的结果,便产生了新的语言,而原有的语言则消失了。
平话在广西为什么得以保存下来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语言本身的顽强性、保守性。二是“白马人”是一个人数众多、庞大的有组织、有制度、有纪律的集团,有当时中原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居住在城郊或交通要道旁,集团内部的互助使其更加强大。故其不被其他语种同化,从而保存了自己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三是有思想、精神上的支撑。在过去,不讲家乡话会被人认为是“忘本”“卖祖宗”,遭到鄙视与嘲笑。平话人坚守平话,是为不忘记狄青南下这支军队。

平话在民间,拥有广泛的族群,平话人对本族群的语言怀有敬仰,对由其衍生而来的文化心生自豪,并通过行动来将其传承下来。但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平话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平话文化,也在考验着每一位平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