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要看Emir Kusturica!一块儿来BT!一块儿来骑驴!
来自:至尊豆渣
狂爱Emir Kusturica 大学期间经常网吧的电影库里,加上中学经常旷课涮录象厅,向来认为自己电影看得已经很多了,有天在网吧里无聊之间随手点击了自认为没啥意思的《生命是个奇迹》,我才那个如梦初醒啊!!! 我才发现我要补的课还海了去了。赶紧搜索相关内容,这才来到了豆子大本营,感觉就象到家一样。几乎到处都是专业级观影人啊!!! 小弟这下有礼了。 狂爱Emir Kusturica,特想看《地下》,可费了吃奶的劲也找不来片子,好片子可是人看得太少了,下载就象在重新拍片。那个急啊... 网上现在我只能搜到个骑驴的地址可以用. 呵呵,同学十一回家了,电脑我可以独占了。 哼哼哈嘿——开机48小时——哼哼哈嘿!!!! 终于把《地下》搞定了,这头电驴真够慢的,还顺手下了《黑白猫》和《超8故事/巴尔干庞克》。其他的以后再找吧。合肥这小疙瘩,淘碟很难的,懒得到处乱跑。还是听葛优的:相信群众,哪人多就上哪蹭,网上碰呗.... 转张合帖: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Emir Kusturica)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1954年11月24日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地萨拉热窝。 你很难否认他是一位天生的导演,纵观他的成长史便可发现,他身上兼备独特的艺术禀赋和令人艳慕的上帝恩宠。从高中时代起,这个年轻人的电影就开始获奖了。 在著名的布拉格表演艺术学院就读期间,他的影片《格丽妮卡》在卡罗维发利学生电影节上获奖,此外还导演了两部短片《真相的一面》和《秋天》。 毕业后,踌躇满志的库斯杜里卡回到故乡,开始了他在萨拉热窝电视台工作的生涯。但是,他当时没有想到,艺术并不能孤立地表现为艺术,它往往要身处各种浪潮、压力的漩涡之中。他的《新娘来了》因为打破了传统的性爱禁忌而引起争议,最后被禁。 幸而下一部电视电影《拳打泰坦》令他的事业柳暗花明,该片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德里奇的小说改编,在斯洛文尼亚的国家电视节上夺得最佳导演奖。 1981年,库斯图里卡用胶片拍摄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描写南斯拉夫青少年开始接触西方流行文化经历的《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赢得了二十七岁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奖项: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处女作金狮奖,以及一系列南斯拉夫地区的电影奖项。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拾,每一部新作均是国际电影节上的夺标热门。 1985年,《爸爸出差时》一举夺得欧洲最富盛誉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同时获得普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这部被称为反铁托主义的喜剧片展现了库斯图里卡丰富的电影才能,幽默、嘲讽,而又温情脉脉,使得该片在世界各国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连一向排外的美国电影观众都对它敞开了胸怀。 四年之后库斯图里卡重又杀回戛纳,他哼唱着《流浪者之歌》(又译《茨冈人时代》),摘走了最佳导演奖的桂冠,并荣获罗西里尼特别奖。《流浪者之歌》是一部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抒情诗篇,用诙谐的口吻讲述了吉普赛人辛酸的生活历程,让人在忍俊不止的同时热泪满盈。1989年的《流浪者之歌》讲述的是吉普赛男孩贝汉,为了医治妹妹的跛脚到镇上看病时,被诱拐加入族长的扒窃集团,前往意大利以偷窃、乞讨及贩卖婴儿维生,还天真的以为那些骗子都是好人。很快就学会了敛财伎俩的贝汉,衣锦还乡后竟然想以卖掉女友腹中胎儿作为娶她的条件……。带有神秘色彩的吉普赛文化,往往被渲染成浪漫不羁的风情,本片则运用打破常规的魔幻、写实并用手法,与类似希腊诗剧的咏唱方式,将此民族至今流离浪迹于欧陆,遭受歧视与不平等待遇的悲歌。全片结构精致,导演幽默的人文关怀,使本片荣获1989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该片是南斯拉夫大导演Kusturica献给吉普赛人民的一部史诗之作,如果说大导演稍早一点的《爸爸出差时》还是以对暴君的讽刺 ,对暴政的鞭笞为主,《流浪者之歌》更多的就是对一个群体,一个族群的悲天悯人的审视了;如果说Kusturica后期的《Underground》充斥的是瑰丽奇谲的幻想,天马行空的戏剧性的话,《流浪者之歌》则更象一声叹息,一曲悠悠挽歌,结局时那辆远去的列车,徒添一片唏嘘。 成名后的库斯图里卡任教于萨拉热窝表演艺术学校,并受聘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导演课程。纽约的教书生活为他开始新的创作拓展了空间,而他的一个美国学生大卫·阿特金斯递交的电影剧本更成为他首部英语影片的基础。之后,库斯杜里卡又拍摄了《亚历桑纳之梦》。1993年,汇集了美国演员费伊·达纳苇、杰里·刘易斯,以及新星约翰尼·德普的影片《寻梦亚利桑纳》摄制完成,该片意料之中地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是的,对于库斯图里卡来说,在国际电影节上捧走奖杯仿佛易如反掌,若是哪一部新作没有坠上丝绸缎带,那才会令人称奇。影片讲述了年轻的漂泊者阿克赛尔在青春的梦想与成年人的责任之间的摇摆。在某种诱惑力的牵引之下,阿克赛尔回到了故乡亚利桑那,那里稀奇古怪的人和事困扰同时也吸引着他。叔叔要他接管出售卡迪拉克汽车的门市部;同时,他还陷入了与一位富有的寡妇及其继女的三角恋爱之中。这是库斯图里卡在美国完成的第一部英文影片,他把敏锐的艺术洞察力直切入美利坚本土文化,尝试讲起南斯拉夫以外的故事,没有改变的是那一贯的喜剧风格与花哨外表下的民族思考。 可以说,1995年的《地下》(又译《没有天空的都市》)使库斯图里卡的艺术事业攀上了顶峰。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宏片巨制兼具《爸爸出差时》的政治讽喻和《流浪者之歌》的荡气回肠,以一种近乎不可思议的喜剧方式描绘了南斯拉夫从1941年纳粹占领期间至1995年内战的曲折历史。凭借此片,三十九岁的导演再次登上金棕榈的宝座。然而,与成功休戚相伴的永远是各种各样的批评,有相当一部分评论界人士对戛纳的评选结果表示强烈抗议,这很大程度上是敏感的政治原因在其中作祟。作为一位长期旅居西方的东欧艺术家,库斯杜里卡的处境是颇为尴尬的,尤其是当他竟敢拍出《地下》这样公然讽刺铁托政权下所谓革命者的影片,可想而知,最犀利的批判之声立即从他的故乡萨拉热窝传来;同时,一些西方学者又把他列入米洛舍维奇的同党,谴责他“在博爱、民主和反法西斯的名义下”骗取艺术界的嘉赏。重重压力之下,灰心已极的库斯图里卡对外宣称不再拍片。 不过三年之后,他还是忍不住重出江湖,推出了描写吉普赛人的最新作品《黑猫白猫》。1998年的《黑猫白猫》是一部奇情狂想的电影。卑贱猥琐的吉普赛人马特高住在多瑙河畔。某日,他得到一个发财良机:在伊斯坦布尔-巴格达的列车上走私汽油。由于需要金钱上的支持,他和儿子扎拉前去拜会老友、吉普赛人的“教父”格加·皮泰。但事实证明马特高根本无法胜任这项工作,被年轻的匪徒达丹抢走了生意,还欠了人家的钱。马特高灵机一动,想出了一条妙计:替儿子扎拉向达丹的妹妹“鸟女士”求婚。可其实扎拉正热恋着另一个吉普赛姑娘、金发碧眼的艾达。婚礼那天,除了扎拉和艾达,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正当大家享受着欢乐的滋味时,新娘却趁无人注意,从婚礼上逃跑了!在逃跑的路上,她遇到了皮泰并与之相爱。而解除了婚约的扎拉则带着心上人艾达沿多瑙河顺流而下。 库斯杜里卡从80年代开始就是南斯拉夫摇滚乐队“无烟地带”的吉他手,这个乐团融合了吉普赛、爵士乐、摇滚与庞克的音乐元素,在南斯拉夫掀起一阵热潮,彻底改变了东欧的音乐语言,在无烟地带为库斯杜里卡的《黑猫白猫》担任配乐之后,他们的音乐受到世人更广泛的注意,其独特的风格,被称为“巴尔干庞克”。 《巴尔干庞克》是库斯杜里卡唯一的一部记录片。叙述了这个乐团的心路历程、乐手的成长故事,巴尔干的狂野、疯癫、悲苦与喜悦,都记录在他们的音乐当中。他们追寻著南斯拉夫的音乐根源,尝试建构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他们曾经在小酒馆厮混,聆听吉普赛音乐,也曾经走乡过庄,为婚丧喜庆的场合演奏。影片从无烟地带乐团2000年疯狂成功的欧洲巡回开始,穿插著演唱会、乐手访谈和排练、后台闲谈的镜头。乐手们时而畅谈他们的音乐概念,时而彼此嬉笑打闹,在非常轻松的状态下,揭示了这个乐团坚持理想风格的一面。 和英国庞克乐手反体制反政府的诉求比较起来,无烟地带乐团没有这么激进狂怒,但是他们玩世不恭的态度,却也招惹了不少麻烦。无烟地带有一种吉普赛式的幽默辛辣,影片中在乐团演唱以球迷身份怀念足球英雄佛海托维奇(Asim Ferhatovic)的歌曲中,剪辑了南斯拉夫强人狄托元帅逝世时"草木含悲、万民垂泪"的影像,就是个好例子。 库斯图里卡可称得上是个幸运儿吗?他无疑是缪斯女神的宠儿,每每举重若轻,似在玩笑间拍出的作品就遮住了多少影坛老前辈的光彩。但是,他又是一位步履沉重的流亡者,赋予他创作最深厚影响和鲜亮灵感的故国同时也是压在他身上翻身不得的一座大山。几乎有多少人激赏他,就有多少人咒骂他,而其焦点,则都源自他出身的那片土地。埃米尔·库斯图里卡1954年11月24日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地萨拉热窝。 1941年南斯拉夫被德国占领,1945年解放,并于11月29日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因为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亚、马其顿、黑山六个共和国组成,这个联邦国家始终被民族问题所困扰,终于在九十年代土崩瓦解。但流浪异乡的库斯图里卡从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恰恰相反,灾难深重的南斯拉夫成了他永不能舍弃的创作源泉。他嘴角总是挂着一丝嘲笑,剖析着同胞身上并存的温良与冷酷、正直与邪恶,以至于很多东欧评论家痛斥他把自己国家的人民全描绘成小偷和骗子。其实这是对库斯图里卡的一种误解,忽视了他笑闹讽刺背后所深藏的乡愁与痛惜。看过《地下》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快结尾处演到在德国疯人院里关了几十年的伊万跑进地下隧道,一辆经过的军车问他去哪儿,他说,“南斯拉夫。”司机大笑着回答,“地球上已经没有南斯拉夫了!”然后扬长而去,镜头里只剩下伊万瞪着一双干涩的鼓眼泡发呆。这时,我们看到的难道不正是库斯图里卡本人吗?远离故土常常使人更加了解那里,库斯图里卡这样谈到南斯拉夫,“我在这样一个国家出生,希望、欢笑和生活之乐在那里比在世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强有力——邪恶也是如此——因此你不是行恶就是受害。” 库斯图里卡继承了斯拉夫人特有的矛盾气质,毫无疑问他是狂放不羁的,但在那近乎神经质的狂野之下,更深地埋藏着一颗忧郁的灵魂。每当想起他,我总仿佛听到谁在轻轻讲述:“从前,有一个国家叫作——南斯拉夫……”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淘碟小记 (人要有自己的格)
- 老板喜欢翻 (clips4sale)
- 上海买碟地点一览 (和菜头)
- 上海音像实体店一栏(2021最新版) (clips4sale)
- 阳台上放满碟片的书橱 (clips4s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