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馀年真一梦 文/由来一梦 (转自摆渡苏辙吧)
来自:seamoon(what do you want?!)
1. 一提笔写下苏辙这个名字,总不免要先为他抱一番不平。若干年来,人们一提到他,首先想到他的身份,便是苏洵的儿子、苏轼的弟弟。即使位列于唐宋八大家之中,他也是最尴尬的一个角色。似乎,一直以来,就只存在于他的父兄,尤其是兄长苏轼的阴影之下。就是在民间,老百姓茶余饭后,谈论起苏家的逸闻趣事来,人们谈苏洵,谈苏轼,谈苏轼的那些朋友,甚至编排出了子虚乌有的苏小妹和妹夫秦少游,也很少提到苏辙。 这着实是委屈了他,而且一下子就是九百多年。 2. 走进眉山小城西南一隅的那座庭院,翠竹摇曳,绿水萦绕,形成三分水三分竹的独特景色。便是从这座俊逸秀雅的院子,走出了苏轼、苏辙这一对照亮中国文坛的双子星座。 苏辙,字子由,号栾城。出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也就是公元一零三九年,比苏轼小两岁。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生平学问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最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荡气回肠。 苏辙的诗也写了不少,大都以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为主,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于淳朴无华之中凸现出意境闲澹,情趣悠远。我们来看这么一首诗:“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怳然如见旧溪山。”悠悠然,竟嗅到了一股魏晋之风,仿佛看到了陶渊明与谢灵运的影子。 3. 苏辙自小和苏轼一起读书,互相探讨,互相追赶,既是兄弟,又是学友。在十九岁的这一年,他同父兄一同上开封参加科举。当时的开封是北宋的都城,人才济济,云集了像欧阳修、梅尧臣等很多知名的学者和诗人。而苏氏兄弟初登这个舞台,凭借自身的才华,便“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不光是在文学界,就是宋仁宗初读其文,也不禁大加赞叹,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有时候也会想,到底苏辙和苏轼谁的才学更高一些?可能很多人都说是苏轼,我想也不一定,我们来看这样一件事:来到开封的那年秋天,苏辙和苏轼双双考取了进士及第,按规定第二年的春天还要参加制策的考试。可是谁知道快到考试的日期了,苏辙却偏偏生了病,卧床不起,眼看就要错过这次机会。当朝的宰相叫韩琦,非常爱惜苏辙的才华,因此特地写了一个奏章呈给仁宗皇帝,请求皇帝开恩,能够将制策的日期向后推迟二十天,这样苏辙就能够赶上考试了。这个请求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了一个考生,而推迟早已公布的考试时间,但是这个“无理”的请求竟然就被仁宗皇帝准了!这一个皇帝、一个宰相都对苏辙如此的赏识,不惜用天下的举子来做陪衬,苏辙的才华与能力也可见一斑了。而苏辙果然也不负厚望,对策极言得失,甚至敢于批评仁宗皇帝倦于政事,贪于女色,深受仁宗的褒奖。 4. 然而苏辙的仕途几乎同其兄苏轼一样,充满了艰辛坎坷。由于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屡遭贬谪,从二十三岁到四十八岁这二十六年间,一直在宦海浮游,沉沦下僚。先后任河南推官、陈州学官、齐州掌书记、南京签判等微小官职。 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的时候,他也受株连被贬任为筠州盐酒税。盐酒税,论现在的职位仅仅是国营酒店的一个老板而已,让一个身有宰相之能的才子来做小小的盐酒税,真可谓是滑天下之大稽了。等到了宋哲宗元佑元年,也就是公元一零八六年,旧党重新掌权,苏辙被马上召回朝庭,七年之内,八次升迁,由一个小小的绩溪令而跃居副宰相,任门下侍郎,开始一展政治报负。但是好景不长,哲宗亲政后,由于统治集团内部倾乱,他再次谪居筠州,后又远谪岭南。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从此寓居颖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在政和二年,也就是公元一一一二年去世,终年七十四岁。
-
pinkandorange 赞了这篇讨论 2020-11-25 14:50:22
-
北顾 赞了这篇讨论 2010-04-30 11:51:06
-
迟歌小筑 赞了这篇讨论 2008-01-19 13:51:33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辙 (童Echo)
- 七十馀年真一梦 文/由来一梦 (转自摆渡苏辙吧) (seamoon)
- 关于他的名字 (N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