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忧伤》——推荐给面临情感困惑的朋友们
身心灵
摘自胡因梦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m/yinmeng) 有一次,在工作坊中,有位學員分享了她的夢境,她夢見自己的喪禮,黑暗的場景,充滿恐懼與悲傷。然後,她提到自己在愛情中所承受的傷: 「 …我從小就非常害怕遭到遺棄…,這份恐懼深深的隱藏在我內心深處,雖然我一直都不肯面對與承擔這份恐懼,但其實我一向都知道,深怕自己不討他人(父母)歡心,我也一直覺得自己是不好的、不配的、低下的、一無是處。… 為了救贖這份無法分解的哀傷,我尋求關係的慰藉與保證,我想找一個可以依靠一輩子,可以保證終身愛我、守護著我的人,我期待一位英雄來解救我的痛苦。我期待一個人可以非常的看重我,讓我可以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感。 我曾經以為我找到了,我以為守著一個人、一段婚姻、一份關係就可以得到永久的安心,但現在,這場自欺式的補償幻滅了。 數十年的婚姻,曾經浪漫過,也曾經一路同甘共苦的攜手奮鬥。我努力的呵護這個夢。而如今這個人的離去與背叛,讓我還是得從頭來面對我自己…種種的孤單、哀傷、自我暴力、自殘…,我醒悟到外求解救者的綺思是場永無止境的夢魘…。 當對方情變時,我要求對方給我保證,擔保我是他情感世界裡的唯一,永遠不會分心、不會再接受誘惑。我需要對方給我不同於其他人的承諾。我要一種特殊性的地位。而且我無力再承擔失去這份特殊性的無限失落與無底的哀傷。 我不希望他變,因為他的變徹底摧毀了我的依賴。對方變了,而我要如何才能由他那裡繼續保有一份全然的注意力以及維持一個健全完整家庭的形象呢?我不斷思考與掙扎。我開始極度的擔憂與不信任。依戀與拒絕、懷疑與拉扯,我不斷的以不成熟的態度…也是源自於一種人性的情感脆弱…受傷、憤怒、陷溺、脅迫、妥協、交換條件、退讓、發脾氣、攻擊、懷疑、犧牲、情緒勒索的方式…來想要嬴回對方的注意力。 但這種掙扎造成關係中極大的壓迫感,於是對方開始疏離、不想再面對關係。他說不敢跟我說真話,怕又會傷害到我。而我一直承受著不安與懷疑的折磨,持續性的權力鬥爭與拉扯,讓我也好累,好想要放棄。 彼此的不理解、不信任、攻擊、憤怒把雙方的能量都消耗殆盡,同時造成關係無可挽回的撕裂。這些日子我一直在期待關係會有挽回的機會,然而愛會讓我們都這麼的痛苦嗎…?」 愛情的憂傷,是很多人在此生必須面對的功課。透過這位學員的分享,我們知道,最艱難的第一步就是要學習面對自己內在的真實感受。 就我的觀察,在妳的生活情境中,不只是夜晚的夢境,連日常生活裡在面對別人時所表現出來的每個言行舉止中都帶有逃避,而這個恐懼已經深化到妳內在,變成為妳細胞的每個部分。 妳必須要學習面對。生命最困難的事就是接受人的內在這個最脆弱的部分。這個最脆弱的部分在夢境裡經常以死亡、墳場等隱喻的方式來表達,在生活中則經常以恐慌和憤怒的型式出現。 每個人內心最深的恐懼就是無依無恃、無依無靠。失去依賴意味要面對全然未知的狀態。死亡的本身並不恐怖,真正讓人惶恐的是對無依無靠、對未來的無可預料。你要學習看見並承認恐懼與慌張的存在,而不是一味逃避,因為唯有真實的面對自己內在的空洞、匱乏、無助與渴求,人才會開始真正認識自己,並且趨向成熟。 不逃避的智慧,就是接納痛苦,與恐懼共處的智慧,一旦你承認它的存在,甚至願意冒險、有膽量去經驗內在這份深藏的脆弱,不假裝堅強,也不去攀緣外物來逃避痛苦,這時,最深刻的慈悲心(對自己和對他人)就會出現。 因脆弱與依賴的內在,而把全部的生命能量投注到另外一個伴侶身上,但我們還有一個非常好強的、不能示弱的,不想讓旁人指指點點的心情,想要撐出一副鎮定的、完美的、若無其事的局面給別人看。這種需要硬撐出來的逞強已經內化,成為我們對待自己的某種壓力與標準。 所以現在妳遭遇的不只是情感失落的問題,還有面對眾人的眼光,對你們的婚姻、對離婚、對外遇事件所加諸的各種錯綜複雜的評論,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不是簡單的事,我們要經過長時間的逐層解構。 首先要解開的就是集體的價值觀、社會文化的道德觀,所加在我們身上的這層枷鎖跟包袱。 我們內在要有很深的認識與非常大的勇氣,去面對外在殘酷的世界。我們內在要有一個堅強的力量,不受周圍的人所影響。我們的人生不是為了要活給別人看的、不是要活給集體的價值觀看的。我們是獨立自主的生命,有各種的可能性,也會遭遇各種變化和無常,這都是我們在生命經驗裡需要去包容、面對的。 當妳很在意社會壓力,就會讓妳一直活在別人的褒貶中,活在不斷想要得到他人肯定的價值觀中。首先要透視這一點,把這一點解構掉。 再來就是,我們要去研究自己,為何一段關係當它要結束或產生變化的時候,會帶給我們這麼巨大的失落、哀傷、無所依持的恐懼?這份''割捨''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創痛?我們到底在怕什麼? 有很大的一部份因素是當對方不選擇我而選擇另外一個對象,當他把注目的焦點由我們身上轉移到另一個生命體上面的時候,似乎是代表著對我們這個生命徹頭徹尾的否定。所以我們的價值觀還是放在別人身上的,我們從內在根深蒂固並沒有建立起對自己的肯定。我們對自己肯定與否的價值標準是取決於別人要不要我們,愛不愛我們、關不關注我們、覺不覺得我們有魅力、有沒有吸引力,因為這些對待才能產生對自己的肯定與對自己的信心。 其實這樣的基礎是岌岌可危的。因為真相是,世界上的人事物沒有一樣是永遠不起變化的、能夠永遠忠貞不二的。如果把自身穩定的基礎放在這樣無常的對象身上,真的太危險了,隨時會被摧毀。 所以,遭遇情傷或婚變都是一個成長的機會,讓我們看到,我們在過往所依循的價值觀是有問題的。我們生命賴以穩定的基礎所紮的根,根本就放錯了。 尤其,女性通常這方面的問題是比較嚴重的。因為整個社會的養成,是將男性培養成獨立個體,而女性則培養她要依賴,讓她把另一半當成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對象。這個價值觀是必須要轉化的,女人必須要把自己放在與男人同樣平等的地位。生命的獨立性與價值觀是在自己身上的。 接下來,我們可以來探討什麼是“愛”。 伴侶之間常常說自己很愛對方,這所謂的愛到底是什麼?當對方說他愛上了別人,因為那個人可以傾聽他、安慰他、鼓勵他、幫助他解決一些問題。他顯然是要從對方身上獲得某一些滋長。這是愛嗎? 另一方面,我們口口聲聲說我們愛對方,可是當對方選擇了更適合的伴侶,想要離開,我們卻憤恨不平,產生非常深的怨懟,甚至想要報復對方、或傷害自己。請問這是愛嗎?愛可以跟這些狀態共處嗎?這裡面到底是愛,還是執著、佔有、依賴、忌妒和恐懼不安?我們為何如此需要依賴另外一個生命? 顯然,這些受傷和憤怒的反應並不是來自愛,那到底那是什麼?當我們真正的看透自己,就會發現,我們其實並沒有真的學會愛別人,也沒有學會愛自己。這時,我們才可能跳開自怨自艾的自憐漩渦。因為如果我們付出的不是真正的愛,顯然我們也得不到真正的愛。那只是人類的婚姻體制透過法律的規範把兩個生命綑綁在一起的遊戲規則罷了。在這些外在的制度裡,人類尋求所謂的安全感,把所有佔有、忌妒、執著、控制慾全部合理化,期望能藉由外在制度的規範,可以迴避生命深處最不願面對的恐懼與哀傷。這項遊戲規則裡面其實跟愛是無關的。 如果是真愛的話,一定有成全的成分。如果是真愛的話,一定懂得割捨,一定會祝福對方,希望對方找到他的快樂。所以這種因緣的變化逼迫著我們要去體悟到底什麼才是真愛! 就成長的層面來講,婚姻的失敗卻可能是自我覺醒的開始,因此應該要感謝這樣的一個機會。當我們從一個小我的執著、依賴、恐懼、佔有、忌妒、懷疑、種種傷害自己也傷害對方的內心活動中,能夠慢慢跨越出來,去透視自己的真相,然後掉轉頭來接納自己,學會真正的愛自己,就能放下依賴和恐懼,建立出內在的價值感和獨立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我们招募心理咨询师!!! (咨询师一枚呀)
- 心理咨询师在线答疑 (茱萸姐姐)
- 公益心理咨询招募来访者(长期有效) (八月)
- 思考等待与思考的相遇—心理咨询 (Marc)
- 建一个实习咨询师的互助群 (倾听师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