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界线普遍欠缺?
覃山学校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界线普遍欠缺?
周五时,小石头和轩玩积木,来了一位客人陪着他们玩,客人建议孩子两孩子一起修城堡,两孩子说:“好”。 在这之前,轩与小石头在各自玩积木,小石头在修桥,轩在用积木玩植物大战僵尸。 两孩子一再对另一方申明:“这是我的,这是我的。”
“这是我的”,这是幼儿一个挂在嘴巴上的一句话,虽然很多时候,他们“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也就是,当对方占用了自己的,“这是我的”;而当自己占用对方的,“这是我的”是不在他心中的。
我注意到这位客人,并没有意识到两幼儿的各自的“我的”积木(在桌子上的),听到孩子说好后,客人默认为可以随意用两孩子“我的”积木了。 我以为,在这当头,需要问一下孩子:“我现在可以用你们的积木来修城堡吗?” 或说:“我还没有积木呢? 你们能给我一些吗?”,抑或是自言自语地说:“我没有积木啊,那我去柜子里取一些吧。”
我猜想,在孩子的教育中,成人意识到界线的重要,而且一般也是可以保有界线的,但我以为“做到一般保持界线”远远不够,需要做到“一以贯之” - 而这往往被成人忽视。
99次地遵守一个界线,一次打破,父母许多时候在这样地示范,在成人的世界中,他们多以为1%可以近似地当作没有发生过。
我观察到,很高比例的孩子很轻易就超过“别人的东西未经同意不要动”这一界线。 我有时问孩子:“你没有得到别人的同意,你为什么要拿别人的东西玩呢?” 不少孩子回答:“我不知道这是谁的东西。” 也就是说,他想征得别人的同意但不知道找谁,但他没有意识到:“他虽然不知道这是谁的东西,但他可以确定地知道这不是他自己的东西”。
也就是说,孩子在“物权”这一边界上很弱很弱,为什么会这样?
虽然界线弱,是孩子发展过程的特点,正是父母和老师需要帮助他们来建立,但我更多地觉得这与我们的文化环境有关。 我们的文化,一直是“东西是皇上的,东西是共有的是大家的”。即便是改革开放30多年了,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这种文化本质上还没有改变,我们的所有都是国家的 - 同时给某些普通百姓一种幻觉:国家的也是自己的。
物权的不清晰,这个基本的边界的缺失,引发的是雪崩式的,也就是说,这造成了孩子普遍的界线缺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父母在帮助孩子建立界线这一个问题上,所对抗的力量被我们轻视了,更不用说父母本身就是文化中的一员。 社会极大的不公,也会引发一些父母的心理:“凭什么?”,这些父母自然也不会有很清晰的物权界线。 孩子不仅同时受文化的影响,也受父母受到文化影响之下的微妙态度。
以孩子的特点,他本就更容易看见那“一次”而忽视那“99次”,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这种情况就更为糟糕。 既然要对抗的如此强大,“一以贯之”就显得必要和如此的重要。
“我都说了一百遍了,未经同意,你为什么还要拿别人的东西呢?” -- 说一百遍,一千一万遍也是一个结果。
《为孩子立界线》这本书告诉我们为人父母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温柔且坚定”, 别忘了这里“坚定”另一个含义: “一以贯之”。
(*微信订阅公众号:皮蛋老师 *个人微信号: precom *微博: weibo.com/precom 博客: blog.sina.com.cn/precom )
*覃山学校是一所实践“夏山+杜威”的微型理念学校,我们提倡“按照孩子自己的节奏来生活、学习、工作”。
*“好好玩幼儿园”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乐园,我们的幼儿园就是要让:幼儿好好地玩儿!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2个18岁女孩不同的选择之路(办一所中国的夏山学校) (覃山学校)
- 最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这样的能力(办一所中国的夏山学校) (覃山学校)
- 很多孩子正在用电话手表做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办一所中国的夏... (覃山学校)
- 孩子为什么不爱思考? 为什么孩子害怕数学? (覃山学校)
- “感恩冥想”到底是什么? 我为什么我教孩子练习它? (办一... (覃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