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奎琳·杜普雷的介绍

初

来自:(养猪大户) 组长
2010-07-05 21:21:36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初

    (养猪大户) 组长 楼主 2010-07-05 21:30:13

    病越来越重了,杜普蕾渐渐失去行动、听觉甚至呼吸的能力。可她始终不愿别人看到她凄惨的光景,所以她拒绝一切朋友包括家人。一次,母亲建议大女儿去看望小女儿,并拿出那张杜普蕾第一次得奖时的照片,说杜普蕾也许需要它。可电影的画面变得邪恶起来。姐姐说,是谁,那时照片上没有笑的是谁?然后,夫妻俩相视无言。这个曾默许妹妹与自己的丈夫同床的姐姐,在妹妹最为痛苦的时候也背弃了她。

    终于,弥留时候到来了。杜普蕾浑身抽搐,不吃也不喝,早已说不出话来。这姐妹的情分到底是断不了的。姐姐终究去看了妹妹。她搂着她,喂她喝水,并与她回忆小时一起去海宾玩耍的事:她们跑到了海边,看到海边立着个奇怪的孤身一人的女子。小杜普蕾向前与她问好,然后,径直跑回来,拥着姐姐,道,没事,有我在(一切会好的)。至此,电影画面凌乱起来,那幼时海边立着的奇异女子转过身来,而她,就是杜普蕾。

    在回家的公路上,电台广播杜普蕾去世的消息。姐姐听了,下得车来,站在空旷的森林里失声痛哭

    一般来说,大提琴的唱片,比起小提琴来说少的可怜。但是在有限的几部大提琴协奏曲曲目里,却有二首我最喜欢的曲子,一首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另一首就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而喜欢埃乐加完全是因为杜普蕾的缘故。

    大提琴,这种极富男人阳刚之气的乐器,一直是男人们的专属,像吉萨尔斯、费尔曼、托特里埃、傅里叶、罗斯特洛波维奇、马友友等如雷贯耳的大提琴演奏家无一不是男性。女性大提琴家少之又少,而有个性、有创见的女性大提琴家更是凤毛麟角,但是杜普蕾却是例外。作为托特里埃和罗斯特波洛维奇的学生,却没有笼罩在老师的光环下面,而是走出一条新路,那就是全身心投入,饱满的激情与充满力和美的表现,这一切都体现在她演绎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中。

    这支曲子是埃尔加献给去世的妻子的,也是作曲家毕一生之力创作的最后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可以说是爱尔加献给妻子的安魂曲和自己的“天鹅之歌”。整支曲子情感起伏很大,真挚,同时又充满哲思,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很难掌握,因此演来难度颇大。在这张唱片里,杜普蕾也用尽了一生的才华,演绎了这首千古绝唱。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把它列为此曲目的首选。我曾经听过这支曲子的很多版本,卡萨尔斯在EMI的版本,琴声质朴,文化底蕴深厚,但却有些暮气,罗斯特洛波维奇在EMI的录音, 压抑又充满激情,但却极富夸张,马友友在CBS的版本,抒情,优美,但却有些贵族气,不是特别投入,只有杜普蕾是全身心投入,甚至有些奋不顾身,既充满朝气,又不是女性的细腻表情,但并不是没有节制的放纵自己情感,显得颇有大度。实际上听她的演奏,那些所有的技巧、音色,音准等在其巨大感染力面前,消失的无影无踪。从录音上说,这张唱片可以说是EMI公司录音的最高成就之一。大提琴质感非常好,音色超卓,泛音很美,再加上巴比罗利的坚强有力,富有激情的烘托,使整个音场宽广宏大。在慢板乐章中与杜普蕾一唱一和,互诉衷肠,极具感染力。另外这张唱片中还有英国著名歌唱家贝克演唱的“海景”,同样是精彩万分的演绎。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张唱片的封套,一般来说,几大唱片公司非常注重自己的企业形象标志,像DG的黄色,DECCA的蓝色,而“EMI”则是以红色为基调的。但是这张唱片却出人意料的是以白色为基调的,我想这同样是唱片公司的一种深意蕴含其中。不能忽视的是EMI公司的正价盘,与同一唱片的中价盘,廉价盘,差距非常大,这张唱片曾分别以不同的面目出现过。我曾经把它与杜普蕾的双张精选(中价)及杜普蕾六张全集(廉价)的同一曲目版本比较过,中价盘和廉价盘的声音差了许多,特别是大提琴温暖的音色失去了光泽,显得发暗,那些注重录音品质的发烧友,不可不察。因为这张唱片缘故使我喜欢上了杜普蕾和她的唱片。

    我曾经看过一个关于杜普蕾的传纪片,她和钢琴家勃伦波依姆的金童玉女的爱情,令人称羡。显然有文章说,勃伦波依姆背叛了杜普蕾,至今英国人也没有原谅他。但不管怎么说,在他们二人一起录制的大量的唱片中,不乏精品。其中最为精彩的是那张勃拉姆斯的大提琴奏鸣曲(EMI),同样是琴瑟和鸣,抒情之作。还有一张杜普蕾演绎的肖邦的大提琴奏鸣曲,几乎是同一曲目的首选。在听了许多杜普蕾的唱片以后,老实说,她演绎的德沃夏克和海顿大提琴协奏曲便不能使我满意,与我心目中的最佳版本有着距离,我更喜欢罗斯特洛波维奇的德沃夏克和马友友的海顿。但是我仍收藏了她的不少唱片,不是为了版本比较,更多的是让我知道,一个人的火热生命,青春及过早的消逝。从她1973年患病以后,停止演奏到她1987年10月19日去世,她只活了42岁,而艺术生命才28岁,正是丰华正茂的时期呵!我不能想象如果杜普蕾现在还活着,她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奇。

  • 初

    (养猪大户) 组长 楼主 2010-07-05 21:31:35

    钢琴家顾尔德曾经说过,杜普蕾的艾尔加协奏曲,呈现了无限的悸动与热情。后来她第一次听到那张与巴毕罗里合作的录音时,曾令人吃惊的说道:「这并不是我想表达的!」只可惜,她无法再录下更好的Elgar,到底她想表达什麼?我们永远无法得知。  杜普蕾演奏的Elgar没有人会错过,很多人都喜欢听她的协奏曲录音,在管弦乐衬托下,她全身投入,充满朝气,又不失女性的细腻,也不是完全没有节制的放纵自己的情感演出,从她手指尖的传递出来的琴音,让人完完全全地被她的热情与音乐诠释所感染。

  • 初

    (养猪大户) 组长 楼主 2010-07-05 21:33:31

    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一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在播放杜普蕾演奏的大提琴曲,当时并不知道演奏者是谁,他说:“像这样演奏的人,肯定活不长。”

      分不清那声音是从大提琴这种乐器里发出来的,还是从杜普蕾的身体里发出来的,或者说那乐器已经成为了杜普蕾身体上的一个器官,是所有器官中最敏感的也是最有力量的,也许它是杜普蕾的另一个胸腔吧,一个可以像宇宙那样轰鸣的胸腔,它有着与生俱来的悲伤和沉郁,它伴随她成长、漫游世界、恋爱、漂泊、疲倦、失落、挣扎,最后又和她一起枯萎。

  • 初

    (养猪大户) 组长 楼主 2010-07-05 21:33:59

    5岁之前的某一天,在厨房里,杜普蕾踩着洗衣板,扭开了收音机,里面正播放管弦乐团的演奏,在大提琴声出来的那一刻,杜普蕾就对母亲说,我要制造这种声音。命运就以这样随意偶然却神奇的方式选择了她,从此之后她就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来制造这种声音了。16岁登台演出一举成名,接下来四处不停地演奏,用才华征服了世界,一直演奏到28岁,直到手指完全失去知觉,患多重硬化症瘫痪在床。她常常问自己,“我不拉大提琴的时候,我是谁?”她怀疑自己除了大提琴一无所有。事实上正是如此。42岁时她死去,在失去爱情甚至亲情的孤苦中死去。只有她曾经演奏的大提琴的声音还回响在这个世界上,那深沉、凝重、有点喑哑的声音,依然在诉说着她那短促而激烈的一生。她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拉大提琴;在这个世上真正属于她并给她带来安全感的事情只有一件:拉大提琴;她与外界交往的方式只有一种:拉大提琴;她只懂得一种语言:大提琴;与她相依为命的只有一件东西:还是大提琴。

      听《杰奎琳的眼泪》,那里面有着大滴眼泪盈满眼眶的无助、迷惘、矛盾、悲恸和缠绵,使听众感到仿佛不是手在拉琴,而是心脏变成了另一只手,带着灵魂深处的沉郁,热情不羁地拉动着弓弦。最喜欢的还是她拉的那曲《殇》,听了一遍又一遍,听得泪下,哀伤竟可以那样平静、那样坦然、那样辽阔,甚至可以那样无所畏惧,像大朵大朵的云在高纬度的天空在大面积的风里缓缓地低低地飘移,掠过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在地面上投映着若有若无的暗影,最终去往不可知的远方……我想,我死后,在告别仪式上,如果能播放这支曲子,让它萦绕着走完了一生的我,替我向这个世界致最后的答辞,那该是怎样的幸福。

     
    技艺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一切可以用来探讨和实验的,都不会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神魂与共,是拼却性命。看过杜普蕾拉大提琴的照片和传记电影里的演奏镜头,很男性的架势,把大提琴夹在两腿间,两只胳膊和脑袋不停地随情绪而大幅度摆动,并不优雅,甚至有些粗粝,自然、率真、百分之百地投入,分不清哪是杜普蕾哪是大提琴,甚至分不清在杜普蕾和大提琴之间,究竟是谁在演奏谁。

      “爱什么就死在什么上。”记得这句话是老舍先生说的。(路 也)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576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