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观,大家有什么看法吗?
来自:Lighter
(大意是说,人的选择并不等同于行为,选择是以人的思想为基础的,道德就是人的行为符合他的思想,也就是说选择与行为一致的人是有道德的人。而这其中的关键是思想。虽然具体概念不太一样,但确实有“知行合一”的意味。想知道大家对这个道德观有什么看法?可以说说看吗?)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三卷里详细讨论了人的行为所带来的善恶结果,以及行为所引发的结果善恶是否与行为主体的意愿相符合。具体来说就是探讨并分析人在做出行为并带来善或恶的后果时,其行为动机是否出于意愿或违反其意愿。 亚氏指出,我们有时候很难决定,究竟应当牺牲什么、选择什么,或者,究竟应该为获得某种东西而忍受写什么。但是更加不易的是坚持已做出的决定。 亚氏紧接着在第二部分讨论了选择,他认为选择与德性有着最紧密的联系,并且比行为更能判断一个人的品质。因为选择虽然是出于意愿的,但两者并不相同。出于意愿的意义比选择更广些。他举例说因为儿童和低等动物可以出于意愿地行动,但不能够进行主动的选择。另外,有些突发的行为可以说是出于意愿,但不能说是选择。在探讨选择时,亚氏首先反驳了有些人把选择等同于欲望、怒气、希望或者说某种意见。他认为选择是包含了逻各斯和思想,它的意思是先于别的而选取某一事物。所以不像欲望和怒气一样,为无逻各斯地动物所共有。其次自制者的行为才是出于选择,而不能自制者的行为才是出于欲望的。而欲望恰恰和选择相反。第三,亚氏认为欲望是对于令人愉悦的或痛苦的食物的,选择则不是。更不能把选择看做怒气,因为出于怒气的行为和出于选择的行为更是相去甚远。 选择似乎总是对于我们力所能及的事物的。选择主要在于区别善与恶。要成为具有某种品质的人,是由于我们对于善或恶的东西的选择。 选择取决于知,善恶取决于行,从知到行,行难于知。一个真正有德性的人才能做到知行的真正合一。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即使在面对死亡的时候,纵使再多的人劝阻,也坚持选择饮下那杯毒酒,从而成全了法律。更是使自己德性的光辉永恒闪耀在历史的夜空。 道德更是一种知行合一的体现。对于现在的我们,道德与知识的教育,使我们具备了知或者说求知的能力,知很难,但更难的是行,即使当我们在知的前提下,又是否能付诸于行,这是我们需要进行反思的。现阶段中国,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愈发严重。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类似“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屡屡挑战社会道德伦理。难道是因为这些造假者无知,从而才违背意愿做出这些下三滥的行为,显然不是,巨大的利益所引起的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催生。我们可以看出,在已知的情况下,没有坚持自己知的决定,所带来的恶,并不见得比无知所带来的恶要小。也就是说,对于道德来说,知行的合一更是尤为重要。当我们面对摔倒的老人的时候,我们所具备的道德和良知会告诉我们应该去把老人扶起来,但是由于害怕被讹诈,我们会犹豫自己的选择,最后往往抱着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一走了之,在这种时候,知又有什么用呢,(虽然现阶段中国出了不少摔倒的老人讹诈好心人的例子,如最著名的“彭宇案”。)但你所应当坚持的是你自己的所具备的道德准则或者说你的所知,做一个有德性的人,追求善的人,即使真遇到了不好的结果,但我们依然选择了对善的坚持。正如哈维尔所说,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12 文章链接:http://www.docin.com/touch/detail.do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各位觉得“自杀”的反义词是什么?|搬运INFP组 (清江魚)
- 天呐😧有被吓到 (心想事成的小寞)
- intj女且女同,buff叠满 (懒惰都市猫)
- INTJ女生择偶 (阿文不可爱)
- 我是INFP,我想认识INTJ (j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