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无间行者》与春儿的通信
南开麦田
春儿在看了《无间行者》之后给我发信谈了自己的感受,总体是说不如《无间道》好看,她知道我热烈的赞扬《无间行者》,所以希望我能认真回复她的信件,以下是我给她写的回信: 在没谈正文之前我想说的是:看电影的过程其实是与自己的经历和内心的性格发生共鸣,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会喜欢什么样的电影。 1.精致安静 VS 粗糙暴戾 港版《无间道》在视觉上呈现出介于蓝色与绿色之间的素净,几个主角的扮相都有型有款,这点从刘德华棱角分明的潇洒便可以窥其一二。而美版《无间行者》则呈现出灰暗、昏黄的色调,两位反派角色均有种未经修饰的野性,像莱昂纳多的胡子茬与尼科尔森的粗口。所以,港版在整体上给人的感觉相当的精致,而美版则比较粗暴。打个比方,港版有些像办公室,给你的印象是刘德华西装笔挺的穿梭在警署大楼,而美版则很分明的是发生在街上,给你的印象是莱昂纳多焦灼的眼神奔走在这个残酷的城市陋巷。所以,我坚持不把《无间道》归类到黑帮片之列,它更像是《碟中谍I》之类的间谍片,更直白的说是港片中独具魅力的警匪片。而《无间行者》则大大的加大了尼科尔森和莱昂纳多的戏份,使之较为丰富的表现了黑帮人物的生存状态,而马特·戴蒙的角色甚至沦落为配角。而依我之见,从警匪片看来,《无间道》堪称完美,两位主角着力均匀,剧情一波三折,处处透着匠心,而以黑帮片看来,则少了霸气和粗糙的质感,少了几分野性。港版可以轻轻地在梁朝伟的脑袋上钻个小洞,即使是死也是轻轻的优雅——但美版却是直接爆头,脑浆四溅,肾上腺素恣意挥洒! 2.情感故事 VS 男性江湖 承接上个话题,港版《无间道》精致,且不是标准的黑帮电影,也在于它夹杂了太多的情感纠缠,温情脉脉的同时也不够爽直干脆。而与之相对,《无间行者》大大压缩了女主角的戏份,人物也从三人缩减到一人,且以“性”的依从方式出现,简化的同时则凸现了男性世界的血腥与挣扎。从这点上来说,性格“温和”的亚洲人偏爱情感故事,重视家庭观念,即便在《喋血街头》这样男性的片子里也出现了左右时局的女人——这也造成了香港没有正宗的黑帮片,只是在小圈子和几个人之间打转转——《喋血街头》其实也是警匪片,不是吗?——但在《跛豪》、《古惑仔》这样具有黑社会意识的影片里,女性角色通常无足轻重,或者,只是单纯以女色的形式出现,我这样说并没有丝毫歧视女性的意思——但在黑帮毕竟是属于男人的世界——而在这点上,欧美的黑帮片则是突出雄性魅力,所以,往往具有某种史诗的气魄与人生的高度,最起码的,非常男人,非常残酷——这点可参考《教父》、《美国往事》、《落水狗》——而女性角色的压缩与男性角色的着力则使《无间行者》在气质上与港版有着很大的不同。 3.无间宿命 VS 社会图景 其实改动最大的还得说是主题,这也决定了《无间道》和《无间行者》是一个结构两个片子。港版《无间道》最突出的是把佛教无间地狱的宿命感与影片相得益彰的结合起来,所以,黄秋生的死、曾志伟的死、梁朝伟的死都是宿命,而刘德华的生也是宿命,所以,《无间道》花了三部的功夫也没忍心让刘德华死去,脸上始终洋溢着怡然自得的自信神色,而梁朝伟则是忧郁、悲苦、无辜的表情。在这点上,马丁·斯科塞斯无法顾全——缺少哲学深度的阐述也是马丁始终得不到奥斯卡认可的原因——至少在我看来——但这并不是说马丁缺少深度,而在于马丁的强大在于把社会的图景以最逼真、最能震撼人心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穷街陋巷》、比如《好家伙》,比如《纽约黑帮》,所以,在《无间行者》里,你更多看到的是一个黑色的,血腥的波士顿夜景与黑帮形态,与哲学无关——至于对援助最大的改编——加入一个警察,并以他的手结果了马特·戴蒙的性命也有出于娱乐化的考虑。 此外,在演员表现力上来说,曾志伟没法和尼科尔森比,而梁朝伟更像是个演技派的偶像,而莱昂纳多则晋升为方法派的实力派& 偶像派,这点也决定了莱昂纳多更能表现出焦灼、冲动、紧张、不安的张力,而梁朝伟更多的是苦闷与无助,缺乏力量。而与之相对的,刘德华富裕角色游刃有余的机智与潇洒,独具魅力,而马特·戴蒙则是肉乎乎的傻气——倘若迈克·道格拉斯年轻十几岁的话,该有多好啊。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向晨光挥手 向落日祈祷 一生比朝露还轻(送给苦难的人们) (伟大的李)
- 声音碎片新专集首支单曲视听(初稿) (伟大的李)
- 想看《广岛之恋》呀~ (思渺)
- 这还有个声音碎片的小组 (抢钱抢娘们)
- 在媒体先做段时间 (南开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