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x Tape 002 【然而】巴黎

梁一梦

来自:梁一梦 组长
2010-07-08 13:48:26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梁一梦

    梁一梦 组长 楼主 2010-07-08 13:56:53

    …………………………………………………………………………………………………… 01. 终于,所有的回忆都淡忘了…… Max Richter [The Blue Notebooks] Shadow Journal (8:22) 聆听:http://www.xiami.com/song/3295654/shadow+journal …………………………………………………………………………………………………… “终于所有的回忆都淡忘了。之后留下了一个个梦。既然从此只剩下梦,我们便把生活的烦恼托付给它。” …………………………………………………………………………………………………… 初识德国人Max Richter第一张个人专辑《Memoryhouse》的第一曲,Europe, After The Rain:雨声,呢喃声,一把凄清的小提琴穿越其间,循环往复,无始无终。

    Max Richter一直在运用极简主义风格,架构音乐、电影和文学的共同空间,你可以说他是Philip Glass的普及版,也可以说他是Michael Nyman的发扬光大版,总之,这人的音乐可以满足任何一个文艺青年对于无词之歌的全部幻想。

    Shadow Journal是Max Richter第二张个人作品《The Blue Notebooks》中的一曲,也收入Max Richter为电影《与巴什尔跳华尔兹》(Waltz With Bashir)所做的原声音乐中,这张原声为Max Richter夺得2008欧洲电影奖最佳电影音乐作曲奖。《The Blue Notebooks》是一张类似日记形式的作品,不过是以纯音乐为主,乐段之间加插了数段模仿用打字机打日记人声诵读的片段,当中的文字取自捷克作家卡夫卡的The Blue Octavo Notebooks以及捷克诗人米洛兹的作品Hymn of the Pearl和Unattainable Earth。Shadow Journal颇有古藤老树昏鸦的意境,但表达方式完全是欧式的,电音的介入愈加显出特有的萧瑟与沉思之感,其间不间断地模拟出心跳的声音,更不禁让人设想这首曲子试图表达一个人生命的历程,凄清、缠绵、低回,诉说这个人与这个世界剪不断理还乱的内在脉络。

  • 梁一梦

    梁一梦 组长 楼主 2010-07-08 13:58:30

    …………………………………………………………………………………………………… 02. 暗夜中说给自己听的故事 Helen Merrill [You and the Night and the Music] Street of Dreams (4:10) …………………………………………………………………………………………………… “童年那些无休无止的重复的梦境对生存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就像是对不可避免却总要到来的虚无的一种学习。或者不如说:一切都已经发生过了。成年人的生活,不过是孩子一个古老的梦的延续,不安地、在岁月无情的黎明慢慢变得索然无味。” …………………………………………………………………………………………………… Helen Merrill也许不是最好的爵士女伶,和Ella与Billie Holiday比起来。但她是我这段时期最喜爱的爵士女歌手。可能还是与原汁原味的放纵、即兴无法达成共识,我乐于听见任何悲伤、沉溺、快乐、失落中都存有一丝优雅。Helen Merrill这点上完全契合我心。

    Street of Dreams写于1932年,大约是大萧条时代。歌是像我们的曾祖父那样老了。在午夜的梦的大街上,做些梦的交易,旧梦易新,并且出卖些新梦,换来些旧梦重温,这确实是上个世纪的文艺腔,可我怎么还是觉得,那年代的人,看人生看梦想,还是来得比现今的人来得透彻些。

    Midnight, you heavy laden, it's midnight Come on and trade in your old dreams for new Your new dreams for old I know where they're bought I know where they're sold Midnight, you've got to get there at midnight And you'll be met there by others like you Brothers as blue Smiling on the street of dreams

    Love laughs at a king Kings don't mean a thing On the street of dreams Dreams broken in two can be made like new On the street of dreams Gold, sliver and gold All you can hold is in the moonbeams Poor, no one is poor Long as love is sure On the street of dreams

  • 梁一梦

    梁一梦 组长 楼主 2010-07-08 14:00:06

    …………………………………………………………………………………………………… 03. 从容、快乐地迷失 John Surman [Private City] The Wanderer(5:47) 聆听:http://www.xiami.com/song/1852978/The+Wanderer …………………………………………………………………………………………………… “我完全迷路了。在梦中,我知道无边的忧愁、无底的绝望在那一时刻一定会彻底折磨着我。我权衡着自己作为迷路孩子的悲惨境遇,但不管怎样,我觉得有一份巨大的宁静栖息在我身上。我感到自由,这份忧伤的自由在我就像是一种我不想舍弃的眩晕感,多亏了它,我听任自己带着感恩之心,从容、快乐地迷失。”

    “然而,放任自流给了我许多快乐。我发现自己摆脱了所有的义务,卸下了所有的债务,让每次都新鲜却无谓的事物变得轻盈。我又找回了我的梦。我独自一人在虚无的中心,它包含了整个的世界。一切都有待重来。无论在何处。” …………………………………………………………………………………………………… 城市。还是城市。现代人以为他们的心灵故乡是在雪山、草地或者某个小镇,其实我们已经如混凝土一般,与城市胶合起来,谁都离不了谁。谁都在享受、受苦、自作自受。我们对城市爱恨交加。它是我们总无法遂愿的乡愁,总不能左右的命运之象征——庞大、残酷,傲慢而且严肃,混乱而又理性。是我们改变了城市,还是城市改变了我们?曾有人这么发问。

    与其发问、深究,不如……另建一座城市吧,按自己的意愿。

    John Surman如是说,如是做。他以乐音建构。一座独一无二的私我之城。这座城市并不存在于现在的那个空间里,因为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剩下的只是感伤和印象,任凭他假想与放大的过往,这座城市全随着他去诠释与建造。

    “在日复一日的现实摧残中,《私城》在灵魂深处建立起一砖一瓦,且愈苦痛的生活才能建出愈美的城郭,这所有的心事,就藏在那管萨克斯风里,或者冻结在那方小小的碟片里。”台湾人李茶在《寂静之外—ECM的声音》书中说,这城市并非客观的叙述,而是所有记忆与梦境的纠结。音乐是John Surman进入那城的方式,每个音符都集聚了无比的奥妙。

    然后我们就作为一个漫游者,漫游其间。以往只有梦境,才能让我们将人满为患的城市清空,现在John Surman同样以纯粹的乐音实现并鼓舞我们乘势而入。这城市以痛苦建成,却纵容我们游荡和迷失的快乐。

  • 梁一梦

    梁一梦 组长 楼主 2010-07-08 14:01:14

    …………………………………………………………………………………………………… 04. 就像人们深入到一个梦里 Richard Strauss [Four Last Songs/Vier Letzte Lieder op.posth] Going to Sleep/Beim Schlafengehen(5:22) …………………………………………………………………………………………………… “孩提的梦成真了。我完全迷失了。但我的这份迷惘,如果仔细想一想,是有益而熟悉的,因为我发现它和我昔日梦中的感觉完全一样。这么一来,我人生漫长而荒谬的偏离又把我带回最古老的记忆中去了。为了这个,必须经历一定的别离、心碎,偶然、不可能、不可思议的意外,然而最终,我回到了这个最真实的梦境中央,它成了我回忆遥远的谷底。” …………………………………………………………………………………………………… 要让入睡成为享受而不是简单的休憩,心必须足够累。白日累积的尘埃需要被强力洗涤,现实坚固的水泥板需要大锤砸开,沉淀在心中的诚惶诚恐需要以更虚无缥缈的忧患替代。夜晚里哪怕最微不足道的发愣,亦是心力损耗的劳动。这些都是体力活,只要你知道,作为务实的白日的对立面,夜晚的跋涉无远弗届,但想象力的翅翼毕竟不可能永远轻快,很多时候,它挥舞起来的动力,还是不能克制的回忆。

    入睡和死亡从来都是孪生姐妹。于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么想:人生愈累愈苦,死得也就愈幸福? 有时我们看见一些厌倦人世者的寄语,想起“未知生,焉知死”的教诲,自然便断定了那是无病呻吟,可是,是不是会有人对于死亡的了解和向往,来得比我们对于生活的了解和向往,要更加真切、更加具有天赋呢?

    顾城诗云: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这也就是施特劳斯在《入睡》这首歌里要表达的意思了。无论如何,无论何种种族、人群,都会觉得死亡像一场更深的睡眠。有些特别勇敢的,如顾城,有些真的是活腻了的,如施特劳斯,他们向人世摆出了一个厌倦的手势,一心遁入黑暗,但愿他们有朝一日回来,告诉我们这场更深的睡眠里头,究竟存有了什么样一个梦。

    入睡

    赫尔曼·黑塞 诗 理查·斯特劳斯 谱曲 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 演唱

    现在我厌倦了白天; 我所有热切的渴望 当愉快地屈服于星夜之下, 像个昏昏欲睡的孩童。

    双手,放下所有工作; 额头,忘掉所有想法; 我现在 只望沉沉睡去。

    那被释放的灵魂 想在天上自在飞翔, 飞进夜的魔球, 留在里面直到永远。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416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