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扫黄,大错特错
来自:满仓大兄弟
如懿登船抓皇帝这场戏,像极了小规模扫黄现场。如何看待《如懿传》的这场巅峰对抗?我认为,是如懿连出昏招,才导致“断发”的结局。

如懿本来要关押卫嬿婉,后来又下令即刻绞杀。再后来她听说皇帝又跑到船上取乐去了,竟然撇下卫嬿婉不管,直接跑去抓皇帝。卫嬿婉本来都要死了,结果不仅没死成,还得到了喘息之机,立刻命人去请外援。
如懿的这一步,是典型的熊瞎子掰苞米。其后果,就是放虎归山。当然,她自己去抓皇帝也没抓成,反而闹了个断发的结果。
其实,放虎归山并不是如懿在这件事上犯下的最大错误。最大的错误是她不该去抓皇帝。皇帝很渣,他登船与青楼女子取乐也实属荒唐,但如懿不该去抓皇帝,因为她碰了红线。就算有情可原,也是错的。

无论是皇后如懿,还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必须在授权的范围内行事。我们头顶最大的授权人,就是法律。法律不允许的事,谁也不能干。杀人放火拐卖孩子的人,你再恨他,你能代替法律把他弄死吗?
封建社会,皇帝一句话就是法律。因此皇后的所有行为,都要以皇帝的命令为最高标准。皇帝没有做出表态的时候,要依照现行的宫规。我们不知道宫规都有哪些条文,但我相信宫规绝不会授权皇后去抓皇帝,因为皇帝不会允许别人掣肘自己。
宋朝是个例外,《杨家将》里说宋朝的天下其实是八贤王的,所以八贤王手里抱着个金锏,可以上打昏君下打佞臣。
如懿手里不仅没有这个金锏,反倒有皇帝送来暗示她闭嘴的点心。这些点心,就是皇帝对此事的专门批示,是如懿在这件事上不可逾越的红线。作为后宫的管理者,你理解也得执行,不理解也得先执行再慢慢理解。可是如懿不仅越权,而且还抗命。

如懿在封后大典上说过九个字的就职誓言:必克尽厥职、端礼后宫。
这句话啥意思?就是说我一定要尽我所能完成好本职工作,同时成为后宫的表率。克尽厥职里的“职”,不是职务,而是职责。皇后的职责,就是代替皇帝执行宫规。
可是如懿说完这些话以后,就把这事儿给忘了。她把自己对是非的理解,凌驾于宫规之上。她认为自己是初恋是正妻是皇后,就可以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去行事,这已经超出了“克尽厥职”的范畴。
现在我们把时光倒回如懿行动之前。如果如懿按照宫规行事,有没有办法解决此事呢?完全有,而且效果显然更好。

首先,如懿就应该二话不说先把卫嬿婉咔嚓了。这叫釜底抽薪,是全盘的重中之重。
如懿在下令绞杀卫嬿婉的时候,曾让太监去给皇帝传话,“说本宫要行宫规”。这就说明,宫规已经授权给皇后,在哪些条件下可以处死嫔妃。有这一句话就足够了。
甚至,如懿还可以先让手下人控制住卫嬿婉和她的几个随从,然后再把随行的几位嫔妃都找来,公审卫嬿婉,以儆效尤。
其实哪还用审啊,就直接宣布罪状、直接宣布处死。现在身居高位的妃嫔里,除了卫嬿婉之外全是如懿的人,而且大家早就对卫嬿婉不满了。至于庆嫔还有其他那几个货,都是墙头草和胆小鬼。敢反对,上容珮!

接下来,如懿就得去抓进忠。其实进忠抓不抓都无所谓了。只要卫嬿婉死了,剩下的都是小菜儿。
如果要抓进忠,如懿不能光带着容珮和三宝,甚至带着进宝也没用,必须带李玉去。因为进忠是养心殿太监,是皇帝直属部门的人,宫规可能管不到养心殿去。而李玉既是进忠的师傅,又是养心殿的头号太监,只有他在场才名正言顺。
可是谁知道李玉这会儿又跑哪玩儿去啦?李玉在进忠勾结卫嬿婉的事情上长期缺位,是严重的失职。如懿养兵千日,到了用人的时候人没影儿了。

如懿杀卫嬿婉要快,抓进忠的时候更要快,就是要跟皇帝打一个闪电战。一见面不由分说,先堵住他的嘴,再立刻绑走。御前侍卫要是拦着,就让李玉出面解释一下,说进忠祸乱宫闱,必须立刻带走。其实只要没人行刺皇帝,御前侍卫不会管。屋里动静那么大,皇帝一时也不知道外面乱起来了。关键还是要动作快。
抓完了进忠之后,如懿其实都没必要进屋,更不该把现场弄成扫黄。你先让皇帝尽兴,先维护皇帝面子,反正也不多这一次了。帝后之间必有一吵,那也等皇帝完事了再说。

等到皇帝完事了,一出来发现进忠没了,才知道被皇后带走了。上岸之后又听说卫嬿婉被处死了,皇帝必然震怒。那就来吧,帝后现在再来吵这一架,如懿一点毛病都没有。
首先,皇上暗示我闭嘴,我没拦着你去玩吧?其次,皇上需要放松,我也让你尽兴了,没有当众搅局,维护了皇帝的颜面。第三,这个事现在闹得满城风雨,严重有损皇帝声誉,因此我按照宫规处理卫嬿婉。请问皇上,我错哪儿了?
在剧中,皇帝跟如懿吵成那样,都断发禁足了也没把“废后”那两个字说出来。在脑洞里,如懿充分维护了皇帝的颜面,皇帝就更不会因为单纯失掉一个卫嬿婉而迁怒于如懿。喝鹿酒那场戏已经证明了,皇帝只要自己的面子,至于卫嬿婉,可以随便舍弃。

作为妻子,如懿一生一人;作为朋友,如懿重情重义;但作为皇后、作为管理者,如懿太冲动、太不讲章法了。她已经不是第一次把合情的事办得不合理了。
第一次,皇帝喝鹿酒。如懿照章办事申斥卫嬿婉,皇帝没管。可如懿坚持要越权带走皇帝,皇帝就怒了。
第二次,如懿给寒香见灌汤。宫规不可能授权皇后干这事儿。寒香见的主动申请、太后的懿旨,都不能构成如懿越权的理由,只有皇帝才能逾越宫规。结果如懿先斩后奏,再次触怒皇帝。
第三次就是这次扫黄。如懿每次惹怒皇帝的理由都是“我为了皇上好”,这跟海兰每次给如懿惹祸时都把“我为了姐姐好”挂嘴边有什么区别?

海兰搞掉大阿哥和三阿哥、处死凌云彻,都是在如懿明令禁止的前提下擅自行动,理由全都是“为了姐姐好”。如懿生气,后果就是不理海兰。可是皇帝发起威来,那可了不得。
在一国内部,只要有法可依,就要依法合规办事。冲动很简单,但冲动的后果不简单。依法办事需要智慧,否则谁都能但管理者,又何来“劳心者治人”一说?《如懿传》的结局已经无法改写,但很多我们不愿看到的剧情,其实都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500多篇深度剧评,尽在微信公众号(mc-bro)】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有没有和我一样喜欢李玉超恶心进忠的 (OKOK)
- 太后对李金桂的态度和甄嬛传不一样 (责)
- 如懿传配上还珠的音乐 (责)
- 高氏初封就是贵妃 (责)
- 金玉妍自己想着世子,却污蔑如懿跟大师私通,要脸吗? (豆友18407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