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玲珑草虫头面》 扬之水
啃石头(知白守黑)
两件九凤钿之外,李瓶儿一个九两重的金丝(髟狄)髻到银匠那里销镕了,还可以再打一件分心。分心也是明代簪钗中的大件,这里瓶儿特地言明要“正面戴金厢玉观音满池娇分心”,那么还应该有式样稍别的一种是戴在后面,因此《金瓶梅词话》第九十回列举来旺儿担子上的首饰,其中就有“前后分心,观音盘膝莲花座”。不过专用于戴在后面的分心,多以“满冠”为称,它也见于来旺儿的首饰匣儿,便是“满冠擎出广寒宫”。戴在面前的首饰有挑心和花钿,可容分心的位置已经不宽裕,因此分心的尺寸中心部位总要扁矮一点。与分心相比,满冠的尺寸中间部分稍高,横向则稍短。比较出自广州番禺茅山岗明墓的孔雀牡丹金分心和无锡明华复诚夫妇墓出土的银鎏金镶玉满冠,可清楚见出二者的区别(图 1-1、1-2),后一例为华妻曹氏物,出土时就插戴在(髟狄)髻后面。分心的名称出现于明代,样式的出现却在明代之前,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里金代塑像中鬼子母戴在面前的饰品(图 2),便可视作明代分心的前身。满池娇纹样也不是明人新创,它产生于宋,名称的流行不晚于南宋,或冠名于簪钗,或冠名于织绣,由宋而元而明代,始终盛行不衰,当然造型和风格总会不断变化。四川平武县王玺家族墓地八号墓出土一件金满冠,以一弯雕栏分隔上下,上方是坐在狮子上的文殊菩萨,两边是供养童子,雕栏里一池娇花,莲花、莲叶、慈姑叶偃仰欹侧,不见水痕,而有风动涟漪(图 3)。虽属镂空作,却是“揭实枝梗”打制成形。所谓“正面戴金厢玉观音满池娇分心”,由这一枝文殊满池娇金满冠不难想见纹样,“满池娇他要揭实枝梗的”,也正是如此这般。出自番禺明墓的金分心则昭示它的造型,华复诚夫妇墓出土的银鎏金满冠,便是镶玉的式样了。




系在金观音满池娇上面的故事,至此方展开情节之一,接着还有下文。潘金莲与西门庆一番计较之后,李瓶儿梳妆打扮,走来上房,与月娘众人递茶。行过礼,“金莲在旁拿把抿子与李瓶儿抿头,见他头上戴着一付金玲珑草虫儿头面,并金累丝松竹梅岁寒三友梳背儿,因说道 :‘李大姐,你不该打这碎草虫头面,只是有些抓住了头发,不如大姐姐头上戴的这金观音满池娇,是揭实枝梗的好。’这李瓶儿老实,就说道 :‘奴也照样儿要教银匠打恁一件哩。’”
草虫儿用作装饰纹样的簪子多数为小件,因此插戴的时候往往不止一对,这里道“一付”,便至少要两三对方可足成。《词话》第六十一回道“王六儿打扮出来,头上银丝(髟狄)髻,翠蓝绉纱羊皮金滚边的箍儿,周围插碎金草虫啄针儿”。碎插,也是指插戴了好几对。呼作“啄针”的草虫簪子,当指簪首与簪脚垂直相接而簪脚尤其纤细者,簪脚则每每是银制。蜜蜂、蜻蜓、蜘蛛、蚂蚱、螳螂、蝉,或鱼,或虾,是草虫簪子最常取用的造型,题材大约多来自南宋院画小品。它的特色之一是分外轻盈,而别以肖形见出好来。《天水冰山录》载录的此类首饰有“金厢玉草虫首饰一副,计十一件”,“金厢玉草虫嵌宝首饰一副,计一十二件”,“金厢大珠宝草虫首饰一副,计一十件”。笼统以“草虫”概之,该是不同造型者合作十一二件的一副,与其他类别相比,草虫算是小件,但镶玉、镶宝、镶大珠宝,仍见华贵,此却不是来旺儿挑担叫卖的“零碎草虫生活”,要须湖北蕲春横车镇周湾明墓出土金镶大珠宝螳螂捕蝉簪、常州丽华新村出土金镶宝螳螂菊花簪,方可与之对应(图 4-1、4-2)。不论瓶儿的妆匣里是否也有此类,这时候总归是不敢戴出来的,因此金莲看见的是一付金玲珑草虫头面。玲珑,在这里一面指镂空的样式,一面也道出它的细巧,却是因为肖形即所谓“象生”而如实做出长须腿足,不免“有些抓住了头发”。出自上海卢湾区李惠利中学明墓的一对银鎏金草虫啄针(图 5-1),出土的时候是插在银丝(髟狄)髻上方,同时戴在上边的还有一对草虫啄针是象生蚂蚱(图 5-2)。容易抓头发,一点儿不假。金莲拿把抿子给瓶儿抿头,且亲亲热热说出一番话来,委实“好个人儿”(第十六回瓶儿赞金莲语)。殊不知真意却在借着草虫头面引出下面关于金分心的一番细细形容,这原是瓶儿方才背地里和西门庆说的话,以此暗示对方一举手一投足容不得功夫即已尽在她的掌握。《词话》第二十三回“金莲窃听藏春坞”,第二十七回“李瓶儿私语翡翠轩”,金莲也都是如此行事,第二十三回金莲与宋惠莲的一番言语中还特别提到“你六娘当时和他一个鼻子眼儿里出气,甚么事儿来家不告诉我”。只是这时候的瓶儿还听不出金莲的弦外之音,倒是小玉、玉箫近前递茶接着戏她,说的都是夜间窃听来的情形,方“把个李瓶儿羞的脸上一块红一块白,站又站不得,坐又坐不住。”




草虫啄针是簪钗中的小件,前节举出的金头莲瓣簪子也是式样简单的一类,《词话》第八回,潘金莲为西门庆做下上寿的物事,其中之一便是一根并头莲瓣簪儿,“簪儿上钑着五言四句诗一首云:‘奴有并头莲,赠与君关髻。凡事同头上,切勿轻相弃。’”还有更为简素的一种名作“一点油”。同在第八回,金莲嗔道西门庆久不露面,“一手向他头上把帽儿撮下来”,“一面向他头上拔下一根簪儿,拿在手里观看,却是一点油金簪儿,上面钑着两溜子字儿‘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却是孟玉楼带来的”。而孟玉楼同样錾了嵌名诗的簪子还有一枝是金头莲瓣簪,《词话》第八十二回,金莲到陈经济房中寻他,却是酒醉不醒,“妇人摸他袖子里,吊出一根金头莲瓣簪儿来,上面钑着两溜字儿‘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迎亮一看,就知是孟玉楼簪子,‘怎生落在他袖中,想必他也和玉楼有些首尾,不然,他的簪子如何他袖着?’”之后被金莲问着,经济赌神发咒,说是花园里拾的。这里埋下的伏笔回应在第九十二回,彼时玉楼已改嫁李衙内,经济算计好了上门讹诈,不料遭玉楼峻拒,“经济见他不就,一面拾起香茶来,发话道:‘我好意来看你,你倒变了卦儿。你敢说你嫁了通判儿子,好汉子,不采我了。你当初在西门庆家做第三个小老婆,没曾和我两个有首尾?’因向袖中取出旧时那根金头银簪子,拿在手内说:‘这个物是谁人的?你既不和我有奸,这根簪儿怎落在我手里?上面还刻着玉楼名字……’”“玉楼见他发话,拿的簪子委的他头上戴的金头莲瓣簪儿,‘昔日花园中不见,怎得落到这短命手里?’”
金头莲瓣簪子、一点油金簪儿,从名称便可会得它是簪首金、簪脚银,也可以用《词话》中的说法统称为“金裹头簪子”。毕竟簪脚是隐在发髻里,晃耀在外的只是簪首,因此通体金制如湖北蕲春明荆王府墓出土者(图 6-1),是不多的,其实金裹头之金也常常是银鎏金。出自无锡明华复诚夫妇墓的两对金头莲瓣簪子是华妻曹氏物,通长12.9厘米,六棱的银簪挺向下收分成锥脚,上方旋作细颈,然后顶出仰覆两重的金莲瓣(图 6-2)。同出另一对鎏金银簪通长8.2厘米,簪首顶出一个蘑菇头(图 6-3),正是那“一点油 ”,三对簪子原都插在曹氏的银丝(髟狄)髻上,前节举出这一顶银丝(髟狄)髻下方的银鎏金翠云钿儿便是用两端的丝绳系在这一对一点油簪子上。诸如此类的金银短簪既可成对插戴,也不妨独秀一枝,挽发之外,又是几乎不可缺少的最为平常的装饰,而不论男女。它有着最简单最基本的用途,因而使用最多,乃至轻易不会除下,便仿佛与使用者最为亲近,且因此好像另有特别的意义,于是又常用为男女寄情的信物。若为聘礼,则或刻铭见意。《石点头》卷十《王孺人离合团鱼梦 》曰乔氏“头髻跌散,有一只金簪子掉将下来,乔氏急忙拾在手中。原来这只金簪是王从事初年行聘礼物,上有‘王乔百年 ’四字,乔氏所以极其爱惜 ”(天然痴叟《石点头》,约成书于崇祯初年)。无锡明黄钺夫妇墓出土的小小一枝一点油金簪儿,为黄妻顾氏之物,通长9.3厘米,簪挺做成五棱,五棱中的一面錾一句“折梅逢驿使”,相对的一面錾着“寄与陇头人”,“与”作简体。另有一面更錾一枝梅花以足诗意(图 7)。铭文字极细小,刻纹又浅,惟“折梅”“寄与”“人”几个字尚勉强可认。但这首诗太有名——南朝刘宋时人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岭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见载于多种类书,如《岁华纪丽》《太平御览》《事类赋》《锦绣万花谷》等,于是认不真切的字也都可以省得其形。此诗本事见于《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谒长安与晔,兼赠诗云云,后人借它字面意表达思念兼可通用于男女。这一枝刻铭金簪珍重随葬,必因此物是主人生平所爱,只是究竟有何故事我们无 从知晓,却可 藉此领会《词话》作者如何得以用了两枝刻铭金簪分别在故事中推波助澜。“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原是广为流传的一联。元石君宝《李亚仙花酒曲江池 》杂剧第一折,郑元和见那曲江池上果然一番好景致,因道:“诗云:家家无火桃喷火,处处无烟柳吐烟。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大英博物馆藏一件磁州窑白地褐花扁壶,时代约当元末明初,扁壶的两面开光内分别装饰人物故事图,一面是相如题桥,一面是柳毅传书,两个窄侧面各有字句相同的两句诗,道是“金镫马踏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图 8)。此式扁壶的主要用途是盛酒,选取这一联作为装饰纹样,自然是切一个“醉”字。孟玉楼拈取它来铭簪,却是作为嵌名诗来用。第八回里,玉楼的一点油嵌名簪被金莲从西门庆头上拔下来,其时方当西门庆“娶了玉楼在家,燕尔新婚,如胶似漆”,此际插在头上的这一枝自是玉楼赠予的信物,因被金莲认作变心的证据。第八十二回,似乎是这一情节的复制,其实不然。这里原是为了它的再次出场做足文章。簪钗用作情爱之信物,敷演一番悲欢离合,是小说戏曲最常使用的方法,这是注入温情的一双眸子,时常还藏了作者自家的心事。《词话》作者却不然,虽然惯喜用簪钗之类饰物构筑情节,却从不为之寄寓诗情画意,而总是直指人心或曰人欲。冷眼看世的峻利,也使得《词话》中的“物色”别呈色泽。





本文图版来源:
图1-1,广州市博物馆藏;
图1-2,无锡博物院藏;
图2,原地保存,照片为实地考察所摄;
图3,采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天府皕宝图》,文物出版社,2013 年;
图4-1,蕲春博物馆藏,图4-2,常州博物馆藏,照片均为观展所摄;
图5-1、5-2,上海博物馆藏,照片为观展所摄;
图6-1、6-2、6-3,图7,无锡博物院藏,承馆方惠允观摩并提供照片;
图8,采自霍吉淑《大英博物馆藏中国明代陶瓷》,故宫出版社,2014年(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老师请问一下已下原书根据定价那一种好 (红楼梦醒时)
- 为什么“王婆”总在“间壁”?以及“间壁”到底什么概念? (啃石头)
- 汪曾祺|水浒人物的绰号 (啃石头)
- 王培军丨《西游记》第四十六回“一口钟”补说 (啃石头)
- 淮茗|被误解的唐僧 (啃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