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心本 郭枝秀 1637140108 社会心理学作业
豆友184421454
社会心理学作业 16心本 郭枝秀 1637140108 一、教材 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重点:1、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这三类问题的学科。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个体的心理及行为、社会交往和互动的心理及行为、群体(大于或等于两个人)心理及行为、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4、社会心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5、社会心理学面临的批评:一、社会心理学证明的都是些显而易见的事,无足轻重;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可被用来操控人类,危险之至。 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境;劣势:因果关系是模糊的。[2]实验研究。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劣势:有些重要的变量无法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 (二)、难点:1、社会心理学是什么? 2、社会心理学面临的批评。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疑点:1、中国社会心理学这个概念是否成立?是否有意义?如果成立,它和西方社会心理学之间存在哪些差异? 2、社会心理学面临的两种互相矛盾的批评是否是有意义的?是否能促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四)、阅读心得:阅读第一章的内容,对社会心理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包括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定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沿革,对比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和现状。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了解社会心理学后,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一门有趣的、有意义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西方的社会心理学相比,社会心理学在中国根基尚浅,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发展也受到很多限制,展望未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 (一)、重点:1、焦点效应(过分高估他人显眼的行为和外表)和透明度错觉(我们总能敏感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实际注意到我们的人比我们认为的要少)。 2、自我概念:[1]、自我图式:是对自我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它“来自过去经验并对个体社会经验中与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进行组织和指导”。[2]、社会同一性:是自我的社会群体成员身份,以及与此身份相关的价值观与情感。自我概念和社会同一性相互作用塑造了彼此。[3]、可能的自我:是我们认为自己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认知表象。[4]、个人主义(个人的,用个体特质和目标定义)与集体主义(社会的,用与他人的关系定义)。 3、自尊:[1]、定义:自尊即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对自己本质是好是坏的主观评价。满足自尊是自我概念形成的核心。[2]、自尊的作用。[3]、自恋和自尊交互影响攻击性,高自尊且高自恋的学生最具有攻击性。[4]、低自尊和安全型自尊。 4、自我效能感(我们感到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 5、自我服务偏差:[1]、自我服务归因: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其他。[2]、防御性悲观主义,“居安思危”。[3]、虚假普遍性效应(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和虚假独特性效应(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超乎寻常的,以完善自己的自我形象)。[4]、自我服务偏差的不良适应:群体服务偏差。 (二)、难点:1、自尊。 2、自我服务偏差。 3、自我概念。 (三)、疑点:1、自我服务偏差普遍存在吗?还是说集体主义文化中没有这种偏见? 2、虚假普遍性效应和虚假独特性效应。 (四)、阅读心得: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获得自尊,这是我们自我提升的一种动力。但是,自尊有时候也会给我们带来困扰,低自尊的人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困难,例如,挣钱少、药物滥用,而且患抑郁的可能也更大。而高自尊如果掺杂了自恋,或者掺杂了膨胀的自我感,就会变成大问题。我们需要自尊,但不能自负。 第3章、社会信念和判断 (一)、重点:1、第一印象:对社会对象形成的最初印象被称为第一印象,也称首因效应,它是最重要、最有力的评价,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喜欢或讨厌对象。第一印象的三个维度:评价(最重要的)、力量、活动性。 2、印象形成中的偏差:晕轮效应(指对社会对象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反晕轮效应、慈悲效应(指对社会对象的积极评价超过消极评价的倾向)、自发性特质转移(当我们说某人的好话或坏话时,人们会试图将那些特质与我们联系在一起)、信念固着等。 3、社会世界的判断:直觉、受控制加工、自动化加工、过度自信(能力不足反而会促进过度自信倾向)、验证性偏差。 4、启发式判断:代表性启发式判断(对于某人或某事物是否属于某个类属的快速判断)和易得性启发式判断(对事件发生概率的快速判断或事件在记忆中容易提取的程度)。 5、归因理论(描述了我们怎样来解释人们的行为):[1]、朴素科学家:人们受两种基本需求的驱动,对世界形成一致性观点的需求和获得对环境控制力的需求。特质归因(将原因定位于人内部的特质因素)和情境归因(将原因定位于人外部的情境因素)。[2]、Weiner的归因理论,在Heider归因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稳定性和可控性维度。[3]、对应推论理论:人们往往推论他人的行为或者与稳定的人格特质对应,或者表明这种人格特质。三种关键信息:社会赞许性、选择、特异性效应。[4]、Kelly的共变归因理论(又称三度归因理论)认为因果关系是运用共变原则得出的。有三种信息对得出内部或外部归因非常重要:区别性、共同性、一贯性。[5]、认知吝啬鬼:我们的心理加工资源是非常珍贵的,所以我们在试图理解社会事件时,会用很多方法来节省时间和精力。 6、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视角和情境意识(即行动者-观察者偏差,将他人行为归因于内部原因,自己行为归因于外部原因的倾向)和自助归因(对自己的成功进行内部归因,而对自己的失败进行外部归因)。 7、经验法则:人们在做判断时,会通过运用经验法则来节省时间和精力。包括代表性经验法则、可及性经验法则、错误共识效应、锚定经验法则。 (二)、难点:1、朴素科学家和认知吝啬鬼。 2、共变归因理论和对应推理理论。 3、经验法则。 (三)、疑点:书上提到能力不足会促进过度自信倾向,那么这些能力不足者的自尊水平是怎么的呢?一个人的自尊水平是否和过度自信有关系呢?如果有,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四)、阅读心得:第一印象是最重要、最有力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喜欢或讨厌的对象。莎士比亚曾说我们眼里的错误引导着我们的心灵:错误导致的也必定是谬误。由此可见,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 第4章、态度和行为 (一)、重点:1、态度(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对行为的预测:[1]、态度的ABC理论(情感、行为和认知)。[2]、内隐联想测试。[3]、计划行为理论:个体的态度、知觉到的社会规范和控制感共同决定了个体的动机,从而指导行为。 2、行为对态度的影响:角色扮演、言语变成信念(在对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们有时会调整自己的措辞,说对方想听的话,而后我们会相信自己说的是真的)、登门槛现象(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低价法策略。 3、态度依从行为的三种理论:自我表露(印象管理)、自我辩解(认知失调)、自我知觉(自我观察)。 4、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以一种与即存态度相矛盾的方式行为,会产生不适感。[1]、选择性接触,使失调感最小化的方法之一。[2]、理由不足。定理:如果我们觉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话,我们的态度就会依从行为。 5、决策后失调:当作出重要决策后,我们常常会过高地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以此来减少失调带来的不适感。 6、自我感知理论:我们并非由于暴露或联想学习而形成态度,而是从对自己行为的观察中形成态度。 7、过度合理化效应:当个体很明显是为了控制别人而事先付出不相称的报酬,就会发生过度合理化效应。当人们相信报酬导致了努力,这会降低个体对工作的内在兴趣。 (二)、难点:1、态度的ABC理论。 2、态度依从行为的三种理论。 3、登门槛现象。 (三)、疑点:1、教材中反复强调,社会影响力真的非常大——大到能够诱使人们违背他们最深层的信念。既然如此,综合众多情境中的行为就能让我们更清楚地检测到态度的影响作用吗? 2、我们为什么要为愚蠢的念头、错误的决定和有害的行为辩护? (四)、阅读心得:纳撒尼尔·霍桑说过:如果有人长时期地对自己一副面孔,而对别人另一副面孔,那么最后他会分不清到底哪个才是真的。由此可见,角色扮演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但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不得不戴上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时间久了,逐渐地迷失了自我。有人会说我只是偶尔会扮演一个角色,那么,扮演一个角色会不会影响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呢? 第5章、基因、文化与性别 (一)、重点:1、自然天性与后天教养对人类的影响:在人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方面主要有两种观点:演化的观点强调人类的共通性,文化的观点强调人类的多样性。自然选择、进化心理学、文化的多样性、规范-期望行为、行人实验、文化相似性。 2、性别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独立性和联系性、社会支配性、攻击和特征性。 3、演化与性别(与生俱来的行为):性别与择偶偏好、对进化心理学的反思、性别与激素。 4、文化与性别(文化塑造行为):性别角色、同伴相传的文化影响。 (二)、难点:1、基因、演化与行为。 2、文化与性别。 (三)、疑点:西方女性是否应该更独立,并且更习惯于个人主义文化?或者说女性强调关系取向的生活方式,是否有利于将权力导向的西方社会(以疏于管照儿童、孤独和抑郁为标志)转变为更具人文关怀的社会? (四)、阅读心得:男女性别差异是由基因和文化共同造成的,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各有优劣。所以,因男女差异强化性别刻板印象,把性别差异理解成女性的缺陷,进行性别歧视是不对的。 第6章、从众和服从 (一)、重点:1、从众(因为隐含的社会规范而引起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服从(由外部力量施压而违心的从众行为)和接纳(发自内心真诚的从众行为)。 2、经典的从众和服从研究:[1]、谢里夫的规范形成实验:根据光点似动现象评价暗示性(方法)。变色龙效应:指个体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动作、表情、口音乃至呼吸频率和情绪。[2]、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赞成他人非常明显的错误知觉判断(方法)。[3]、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服从命令点击他人(方法)。引起服从的因素:与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与正当性、机构的权威性和不服从的同伴参与者的释放效应。导致服从上升的三个因素:遵从权威的文化规范、命令要求做的事是越来越不道德的(登门槛效应)、责任分散,将责任归咎于在场的其他人(研究人员)。 3、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事前承诺。 4、影响个体从众的原因:规范影响(指从众是为了获得他人的接受和表扬,避免受到惩罚和排斥,被称为顺从)和信息影响(指个体遵从群体是获得信息的方式,这种类型的从众可称为皈依)。 5、社会影响论:认为他人存在对个体行为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社会影响,影响的强度,取决于他人的数量、实力和接近性。旁观者效应。 6、从众的个体差异:人格、文化、社会角色。 7、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逆反、坚持独特性。 8、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受害人的心理历程:恐惧、害怕、同情、帮助。 (二)、难点:1、经典的从众和服从研究。 2、规范影响和信息影响。 3、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三)、疑点:1、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如何产生的?受害者为什么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概率有多大?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对我们又有什么影响? 2、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表现出从众行为?哪些人更可能表现出从众?哪些人更可能抵制从众的压力?从众是否就代表唯唯诺诺?从众是否包含群体团结和社会敏感的成分? (四)、阅读心得:从众和服从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从众有时有害,有时有益,有时却又无关紧要。我们要学会理性思考,拒绝盲目从众。 第7章、说服 (一)、重点:1、说服的路径:中心路径(当人们积极主动,并且能全面系统地思考时,就可能接受中心路径说服,即关注论据)和外周路径(接受信息时心不在焉、感觉与己无关或者只是太过忙碌,根本没有时间仔细推敲该信息的意义,此时我们会接受外周路径说服)。 2、不同目的选用不同路径:中心路径引起的行为变化比外周路径更持久,更能抵抗诱惑,更能影响行为;外周路径的说服通常只能导致肤浅而短暂的态度改变。 3、说服的要素:说服者-信息的传递方、说服内容-信息特点、说服渠道、说服对象-信息的接受方。 4、睡眠者效应:因人们遗忘信息源或者遗忘其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而导致的延迟性说服。 5、六个说服原则:权威性(人们会听从可信的专家)、喜好(人们对所好之物更加肯定)、社会证明(人们利用他人的例子来确认思考、感受和行动的方式)、互惠性(人们感觉到有义务知恩图报)、一致性(人们倾向于遵守他们公开的许诺)、稀缺性(人们珍惜稀有的事物)。 6、好心情效应(说服对象如果心情愉悦,信息的说服力更强)和唤起恐惧效应(说服信息如果能引发说服对象的消极情绪反应,也有说服效果)。 7、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8、极端说服:邪教的洗脑方法。态度免疫。 (二)、难点:1、说服的路径。 2、说服的要素。 3、六个说服原则、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三)、疑点:斯宾塞在《社会静力学》一书中提出对意见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情感而不是智慧。但我们常常会说事实胜于雄辩。那么,究竟理智和情感哪一个更有影响力?是理智还是情感?而人更多的是受理智支配还是受情感支配? (四)、阅读心得:在生活中,我们既是说服者,又是说服对象。作为说服者,我们需要了解说服路径、说服技巧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说服别人。作为说服对象,我们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性地思考。既不能拒绝接受信息,也不能盲目从众,愤世嫉俗。 第8章、群体影响 (一)、重点:1、群体:两个或者更多互动并相互影响的人(Shaw)。在社会心理学里,群体被定义为社会个体的某种集合,它通常包含着相似性和依存性。管理心理学定义的群体是指在共同目标基础上,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集合体。 2、社会助长作用-他人在场的影响:指有他人在场时,人们可能会比独自一个人的情况下表现得更好。纯粹在场、拥挤现象-众多他人在场。 3、社会唤醒效应:他人在场可以增强个体优势反应。他人在场唤醒的原因:评价顾忌、分心、纯粹在场。 4、社会懈怠-群体中的个人减少努力:指当一个人参加集体活动,但不能被单独评估时往往比单独一个人完成任务时的努力程度小些。 5、去个体化-群体中的个体失去自我感。去个性化的理论模型:[1]、前提条件:匿名性、责任分散、其他人的刺激作用、过度的外部感官刺激。[2]、内在状态(去个性化):自省和自我道德水平降低、减少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的顾忌、内在控制的减弱。[3]、外显的行为:冲动、非理性、情绪化、反社会行为。 6、群体极化:指在群体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风险转移。对极化的解释:信息影响和规范影响。 7、群体思维-群体对决策的影响:群体决策时人们为了维护群体和睦而压制异议。表现:无懈可击的错觉、群体道义毋庸置疑、合理性、对对手的刻板印象、从众压力、自我审查、一致同意的错觉、心理防御。防御群体思维。 8、少数派影响-个体对群体的影响。决定因素:一致性、自信、背叛多数派。 8、群际理论:夏令营研究、最简群体范式、自我锚定理论、自我范畴化理论、社会认同论、范畴分化模型、联想学习。 (二)、难点:1、社会助长和社会懈怠。 2、去个体化和群体极化。 3、群际理论。 (三)、疑点:1、群体影响的何种因素可以产生风险转移效应?这种效应的作用范围有多大?商业委员会或军事机构中所展开的各种讨论是否也会促进人们的冒险行为? (四)、阅读心得: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必然会生活在群体中,而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什么时候我们需要遵从群体的观念,什么时候我们需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第9章、偏见:不喜欢他人 (一)、重点:1、偏见(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及其成员预先存在的负面评价)、歧视(指人们对某个群体的成员表现出的不公正行为)和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具有什么特征所持有的观点)。 2、偏见的微妙形式和公开形式:种族偏见、性别偏见(敌意性别偏见和善意性别偏见)。 3、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与偏见(社会支配取向)、社会化(种族中心主义、权威人格)、大众传媒、社会制度的支持。 4、偏见的心理根源:替代性攻击、权威人格障碍、知觉过程的类别化(假定相似效应、外群体同质效应)、社会同一性(内群体偏好效应)。 5、偏见的后果: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诺言、刻板印象威胁(压力、自我监控、抑制不需要的思维和情绪)。 6、偏见的消除:社会化(主要途径)、群体接触、重新分类(将原来的内群体和外群体重新划分到一个更大、更广泛的类别中去)。 7、中国社会特色的偏见/歧视:地域歧视、性别歧视、城乡歧视、民族歧视、体制歧视、法律歧视、关系歧视。 (二)、难点:1、偏见的本质。 2、偏见的根源。 3、偏见的微妙形式和公开形式。 (三)、疑点:中国社会特色的歧视/偏见有很多,形成这些歧视/偏见的根源是什么?或者说,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形形色色的歧视/偏见? (四)、阅读心得:安布罗斯·比尔斯曾说:偏见是一种没有明显依据的易变的观点。既然如此,那我们在说话、做事之前就应该好好想想,我们这么说、这么做有没有依据,正所谓三思而后行。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有根有据的说话、做事,我们的生活中就会减少很多偏见、歧视。 第10章、攻击:伤害他人 (一)、重点:1、攻击:指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可进一步分为敌意性攻击(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如谋杀)和工具性攻击(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如恐怖活动)。 2、攻击的理论:[1]、生物学理论:认为从基因上来说,人们通常具有攻击性。本能和进化心理学、神经系统的影响、基因的影响、生物化学因素。[2]、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攻击源于特定人或事件带来的挫折。修正后的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挫折产生的是愤怒,攻击行为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愤怒增加了攻击行为的可能性,但只有在环境中存在合适的攻击线索才会出现明显的攻击行为。[3]、社会学习理论:由不愉快体验产生的情绪唤醒激发攻击。但我们是真的发起攻击,还是做出其他的回应,还取决于我们对结果的预期,这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这个学习过程被班杜拉称为观察学习或榜样学习。 3、攻击的影响因素:厌恶事件(疼痛、令人不适的炎热、受攻击、过度拥挤)唤醒水平、攻击线索、媒体(色情作品和性暴力、电视和互联网、电子游戏)、群体影响。 4、脱敏作用和社会脚本(即文化提供的关于如何行为的心理指导)。 5、减少攻击行为:[1]、与宣泄假设相反,发泄攻击更多地引起攻击的产生,而非减少进一步的攻击。[2]、社会学习法的观点建议通过消除引发攻击的因素来控制它:通过减少令人厌恶的刺激,奖励和塑造非攻击行为,以引发与攻击行为不一致的反应。 6、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1]、以个体为中心的影响因素:性别差异、人格、生物化学因素。[2]、以情境为中心的影响因素:物理环境、媒体、群体影响、文化/亚文化。 (二)难点:1、攻击的理论。 2、攻击的影响因素。 3、如何减少攻击行为。 (三)、疑点:1、攻击取决于先天的生物基础还是后天习得?什么样的情境更容易诱发敌对行为?我们怎么减少攻击行为? 2、一些暴力性犯罪者想要拜托持续的破坏性的冲动,以获得减刑,就需要被阉割。这样的要求应该准许吗?如果是这样的话,而且他们不再可能实施任何的性暴力,那么应该给他们减刑甚至释放吗? (四)、阅读心得:生物攻击理论认为,从基因上来说,人们通常具有攻击性。刘易斯·托马斯曾说: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解释的现象。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减少攻击行为呢?导致攻击的行为是复杂多样的,而且控制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宣泄假设和社会学习法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地减少攻击,但还是远远不够。 第11章、吸引与亲密:喜欢他人与爱他人 (一)、重点:1、导致友谊和吸引的因素:接近性(相互关注和曝光效应)、外表吸引力(匹配现象、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相似性和互补性、人格特质、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归因、自尊和吸引、获得他人的尊重)、关系中的奖赏。 2、人际吸引的基本规律:强化原则、社会交换、联结原则。 3、爱情的种类及要素:激情之爱(是在爱情关系早期阶段体验到的,强烈渴望另一个人的状态。情绪的两因素理论)和伴侣之爱。 4、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认为各种不同的爱情都能由三个构成成分组成:亲密、激情和承诺。 5、促进亲密关系的因素:依恋(成人依恋模式:安全型依恋、痴迷型依恋、恐惧型依恋、疏离型依恋)、公平原则、自我表露(表露互惠效应)。 6、依恋:[1]、依恋的类型(婴儿):安全型依恋、焦虑-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 [2]、依恋的两个维度:回避亲密的程度和忧虑被弃的程度。依恋的双维度图。[3]、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个体特质、母亲对待新生儿的行为、青少年接受的养护、成人后的经历。 (二)、难点:1、导致友谊和吸引的因素。 2、爱情三角理论。 3、依恋。 (三)、疑点: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么,是相似性高的人在一起更好还是互补性的人在一起更好?是相似/互补导致了喜欢还是喜欢导致了相似/互补? (四)、阅读心得: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归属于某一群体,需要亲密关系的支持。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是我们需要的。那么我们要怎么样去发展并维持好这些亲密关系,不要让它们结束呢? 第12章、帮助行为 (一)、重点:1、帮助行为发生的原因:[1]、社会交换理论:从长远看,帮助行为会使施助者和受助者同样受益。奖赏、内部回报、内疚感、好心情,好行为。[2]、社会规范理论:所谓规范,就是社会期望,它们规定了我们生活中适宜的行为和应尽的义务。三种驱动帮助行为的社会规范:互惠规范(对于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应当施以帮助而不是伤害)、社会责任规范(指人们应当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要考虑以后的交换)和正义世界假设。[3]、社会学习理论:观察他人的助人行为会增加我们助人的可能性。[4]、演化心理学:生命的本质是让基因存活下去。亲缘选择、直接互惠、间接互惠、群体选择。 2、利他、亲社会行为和助人。 3、同理心诱发的利他主义:优点(产生敏感的帮助行为、抑制攻击、增加合作、改善对污名群体的态度)和缺点(有害性、不能照顾到所有的需要、产生倦怠、引起偏爱,不公正、以及对更广泛的公共利益的冷漠)。 4、帮助行为的影响因素:旁观者数量、当他人也提供帮助时(亲社会的榜样能够促进利他行为)、时间压力、相似性。 5、帮助者的特点:人格特质、宗教信仰。 6、增加帮助行为:[1]、解开对帮助行为的束缚:降低模糊性,提高责任感、个人化的诉求、感到内疚和关注自我形象。[2]、利他主义社会化:教化道德包容、树立利他主义榜样、通过实践来学习、把帮助行为归因为利他主义、学习利他。 (二)、难点:1、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规范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演化心理学。 2、帮助行为的影响因素。 3、增加帮助行为。 (三)、疑点:人们为什么会做出帮助行为?什么时候会做出帮助行为?谁会做出帮助行为?怎样才能减少冷漠而增加帮助行为? (四)、阅读心得:爱能拯救人——不论是施与爱的人还是得到爱的人。所以,请不要冷漠,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伸出援助之手,尽可能地帮助别人。 二、陆版社会心理学评析 周晓虹 《社会心理学》 本书共分为十四个章节,从不同的方面阐述社会心理学。作为一本编著图书,这本书汇编了大量图书的内容,拼凑的痕迹比较明显,章节与章节之间彼此割裂,内容之间缺乏联系。而且,由于编者众多,每个人的写作手法、风格等大有不同,不断变化,阅读不连贯。内容排版上也略有瑕疵,过于密集,容易使人产生阅读疲劳。 作为一本陆版书籍,这本书注重理论体系构建,理论性、专业性都较强,体系完整。理论介绍的框架较大,但内容与实际联系较少,实际运用理论的例子较少。读起来晦涩难懂,枯燥无味。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正好与之相反,重实例,重运用,书中大量篇幅讲述了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以及生活中的运用,易于理解,可读性较强。两者相比,更愿意读迈尔斯的。 三、自选书籍推荐书评 《生猛的进化心理学》一书由Alan S Miller和Satoshi Kanazawa所著,通过47个生猛的进化心理学问题全面解读那些有趣、无理、荒诞的生活怪现象。本书通俗易懂,打开了进化心理学这门年轻学科的广阔领域。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是成功繁衍后代,而本书从始至终很好的把握住了这个核心。想到一个关于放羊小孩的故事:旅者问放羊小孩:“你的梦想是什么?”放羊小孩:“放羊。”旅者:“然后呢?”放羊小孩:“挣钱娶媳妇。”旅者:“接下来呢?”放羊小孩:“生娃。”旅者:“就这样吗?”放羊小孩:“然后让孩子去放羊。”放羊——挣钱娶媳妇——生娃——孩子放羊——娶媳妇,生娃——娃再去放羊。听着好像很可悲,但仔细想想,其实我们都是这样的,只是另外一个模板而已。考重点大学——找好工作——结婚生子——送孩子念重点学校。这就是我们的生存之道,成功的繁衍后代。两性、婚姻、家庭、社会地位及暴力,这些都与繁衍后代息息相关。为什么男人都喜欢金发尤物?为什么男人都喜欢大胸女人?为什么“老少配”成为一种流行?为什么会有“一夫多妻”制?为什么不负责任的爸爸更多?这些都能在书里找到答案。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23级心本二班张琪若作业帖 (ZZZ-QIRUO)
- 23心本一班张万平作业贴 (粽子)
- 23心本二班陈爱凤作业贴 (豆友0VuuJupGtg)
- 23心本2班蔺娟的作业帖 (eux的不分彼此)
- 23级心本一班蹇小云作业贴 (豆友BssPgqnF7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