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西斯》成推荐读物?---青少年阅读的冷思考
来自:豆友1236985(欢迎访问我的新浪同名微博)
前日里,因为报社奖了张书券,便也从平素喜欢的网上书店中脱身下来,有空逛了逛新华书店。 书店里闹哄哄的,像个菜市场。人们或站或蹲或趴,空气中弥散着零食味儿。不过这都不算什么。在书店一楼大厅的正门两侧书柜,在那个贴着“青少年推荐读物”的书柜里,清一色的摆着“译林出版社”的小说,其中《尤利西斯》赫然在目,这倒让我有点惊讶了。 众所周知,《尤利西斯》素以晦涩难懂而著称,作者乔伊斯说“已在作品中设置了大量迷津,这些足让以后的研究者就他的本意争论几个世纪”。小说无论在写作技巧、艺术构思还是小说结构等方面都有相当理解难度。作者更采用法德意等国语言进行创作,甚至还自造语法结构。萧乾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就称其为“天书”。因此,这样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品,成为青少年推荐读物,倒真的是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了。 当然,书店的本意也许并非是要推荐青少年阅读天书,很可能不过是顺手找个书柜摆放一下而已,对书柜的栏目标志并没有太在意,惊讶似乎有些小题大做了,可是细想,却不尽然。 读书,本是件娱情养性的事。尼采说,读书是“散步在别人的知识与灵魂中”。既然是散步,就应是自由、轻松而愉悦的。然而,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在读书上却受到限制和束缚,带上了浓重的功利和强制色彩。 古时,国人向来是一心只读圣贤书,非《四书》《五经》不看,不自由,不轻松的读书久矣。如今青少年阅读空间依然充满着由我们的社会、家长和学校为他们制定的类似强制规矩----不列入考试的不看,不是经典名著的不看,闲书、通俗文学等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不看……有关部门还苦心积虑的编出必读书目,造出食谱,把《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中国名著,《理智与偏见》《傲慢与情感》等西方经典一股脑儿地往里塞,生怕青少年文学修养没长进,也顾不上青少年的年龄身心特点、社会阅历、以及“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等古训了。而学校也常常本着为学生好的态度,在寒暑假编出种种必读书目,让青少年强制执行。以笔者某亲戚为例,寒假一个月,要看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三部曲等6、7本外国经典名著并写出读书体会。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这样大的阅读量,读书哪还有什么乐趣,只剩下不求甚解的敷衍。 而且,在这温婉的告诫,严肃的劝阻,精心的挑选下,青少年精神食粮的餐桌上只剩下了单一的高精细粮,可这,就真的是为青少年好吗?谁都知道,无论怎样的美味,一日三顿不停地吃下去也有大倒胃口的时候。更何况这个食谱还是外界的强加,食客又提得起多少兴致。 鲁迅先生对此便不很赞成。他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只要不是“毒蘑菇”之类,“五谷杂粮”吃吃又何妨,换换口味对食客不无好处,于平衡营养也大有裨益。美国一学者说:“如果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因此,当让青少年要吃什么吃什么,爱读什么读什么,想读多少读多少,还他们读书的自由,真正体会那种散步的感觉。如此,我们专家、老师、家长又何必劳神费力地去为学生编什么“食谱”,搞什么推荐呢? 《尤利西斯》成青少年推荐读物,仅仅是书店顺手的无心之举倒也罢了,但它存在于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长中,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了。 2006.11.3于公司电脑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译林》杂志2023年回顾 (杂知盒子)
- 《小大亨》还会出吗? (williamball)
- 费玛 (麦子)
- 《译林》杂志2022年回顾 (杂知盒子)
- 大量《译林》旧刊赠与有缘书友【上海】 (mar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