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角度来谈论同性恋
来自:珊珊
柴静曾采访张北川:“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纳同性恋者?”他说:“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从古到今,从东方到西方,同性恋一直是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和讨论的现象。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理解,人们已经开始慢慢接受了同性恋者,使他们有了更多的空间,也衍生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关于同性恋产生的原因一直有两种观点,到底是基因决定的“先天论”,还是后天习得的“社会建构论”?
李银河在调查中让同性恋自己回答:有人说自己是先天的,也有人很肯定地说是后天的,也有人觉得各种因素都有。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梁莉莉认为个人原因和环境原因是同性恋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在汉斯出版社的《世界文学研究》期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对于同性恋者本人来说,他们在爱与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徘徊,快乐并痛苦着,接受并迷茫着。在《断背山》这部影片中,主人公杰克和恩尼斯在许多地方都表现了对他们自身性取向的困惑和不安。如在他们第一次在帐篷里发生关系后,恩尼斯痛苦地说:“我不是同性恋”,杰克说:“我也不是。”这里并不是他们在故弄玄虚或是故做姿态,而是他们真的不清楚,一方面他们对异性有好感,另一方面他们又彼此吸引、爱慕。
而同性恋者亲人的态度是从敌视到原谅。在《断背山》影片中,恩尼斯的妻子爱玛知道了一切,最终选择了离婚并劝恩尼斯重新组织一个家庭,但恩尼斯拒绝了。杰克的妻子卢瑞旁敲侧击地询问杰克是否同性恋倾向,并没有深究,而杰克的岳父与杰克发生了冲突。在杰克死后,恩尼斯去拜访杰克的父母,与杰克的父母有了第一次交谈,杰克的母亲对恩尼斯非常客气,如果说以前他们对杰克不满的话,在杰克死后,这一切都归于平淡。
在那个年代,“吃瓜群众”的态度是中立与否定的。20世纪60年代的怀俄明州有着憎恶同性恋的传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很保守的,传统的势力依然强大,任何有违或企图挑战传统的人和行为都会受到抑制或扼杀。可以说人们对于与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相违背的同性恋行为的总体态度是否定、排斥的。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同性恋者仍要“躲在柜子里”。同性恋也可能和异性恋一样忧伤、强烈、感人肺腑,无论是对于爱情本身,还是对社会道德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现实留给他们的依然很沉重,而这些沉重又似乎是同性恋者所不能摆脱的宿命。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你所知道的外国作家 (随喜)
- 以文学角度来谈论同性恋 (珊珊)
- 此刻,遇见文艺的你 (CreepChan)
- 【分享】外研社双语在线阅读网站 (发条橙)
- 不妨说一下你最喜欢的作品 (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