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易学的发展
珊珊
中国传统易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并行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行本《易经》形成的历史;传统易学的形成和发展,即对于“易”、古本“三易”、通行本《易经》的说明史和解释史。
尽管从传统易学的基本内容上看,传统易学曾经是研究“易”、古本“三易”、通行本《易经》和预测决疑的一门传统学术,鉴于这门学术在清代中期以前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分化,因而显得十分庞杂。然而,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陈亚军认为,贯穿自汉代至清代中期的传统易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象与辞的关系问题。
汉斯期刊《哲学进展》刊登了陈亚军的研究文章。文中指出,自汉代至清代,无论是儒家经学中的象数派易学,义理派易学,还是儒家经学以外的易学,例如道教易学、佛教易学等,大多数易学家的研究工作是围绕着试图揭示象辞之间的关系或者否定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
传统易学家的研究工作认为,象辞关系的问题还可以被具体(embodied)、被嵌入(embedded)、被扩展(extended)为四个小问题,即从象辞关系的问题出发:
1)在“筮法”方面,探求上古之“易”是如何揲蓍成卦的(即“象”),如何占断吉凶的(即“辞”)。
2)在“三易”方面,前二“易”主要涉及文献的整理和辑佚问题,而古本《周易》则涉及“象”和“辞”关系的还原问题,即古本《周易》成书问题和性质问题。
3)在通行本《易经》方面,对于“象”与“辞”进行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和注释学的研究,探索作为“圣人之书”究竟包含了哪些“圣人之道”的问题,以及如何“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即如何探索“蓍卦象辞之理”的。
4)在广义的“易纬”方面,探索如何运用或应用象辞关系中的“易之义”,特别是其中的对待观和流行观,以及“模型”观念去进行技术创新、经邦治国、发展文化,以及满足部分人在精神上的某些需求的问题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想把老子的话改了😂 (滇池一树)
- 这里冒昧凑凑热闹,忝发拙著献丑,欢迎各位拍砖。 (头脑)
- 评述《新十大哲学困惑及其解答》之一 (头脑)
- 新十大哲学困惑及其解答 (柳下弈)
- 精准逻辑法示例:空子论概述之三 (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