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7140107李宜璨浪潮 观后感+思考
十年
1.影评:浪潮观后感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艺术手法加以夸大,所以结局不同,不知道外国人看完什么感觉,就自己而言,是觉得很难受的。 故事的背景,来自于美国,1967年一所高中的历史老师罗恩·琼斯,做的一场教学实验,为的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法西斯主义。电影在一首喧闹热烈的摇滚乐中开场,颇有一种好戏开锣的感觉,当他心情极好的来到学校,却发现他擅长并且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程被别人选走了,而他只能去教那个他并不喜欢的法西斯政府,而选择这门课的学生们也认为这会是一门很简单的课程,如此,一个不喜欢这门课的老师和一群不喜欢这门课的学生就这样凑在了一起。 通过这部电影,能看出所谓社会心理学控制人心的可怕,我想在没学之前,我确实没有什么其他感觉,只会觉得法西斯可能并不遥远,在学过之后,好像知道这种现象背后的东西。 在电影中有很明显的就是从众心理,在第一次上课时,锡南一开始跟随他的伙伴走了,在之后他却自己回来了,并且在之后的课程之中积极参与。除了他,还有其他所有人,都参与了从众。卡罗的弟弟的参与,大家的白衬衫统一制服。 一开始大家都不太理解老师的做法,在文格尔先生的要求下,大家起立回答问题,一起跺脚,大家感觉到了一种集体力量,一种团结一致,之后大家对于集体就持有了更加肯定的态度。从一开始的被迫到之后自己为集体策划活动和手势,能够看出行为改变了态度。这在我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到底是因为喜欢所以选择这个职业,还是因为这个为选择这个职业,喜欢上了这个职业。 在改变座位之后,赖讷的要求越来越过分,他要求学生叫他文格尔先生,甚至起立回答问题,按照他的指令做事情,在几次反驳无效之后,大家接受了,因为如果不这样,那就离开课堂,这些都是在课堂权威老师的要求之下的服从行为。 去个性化,这一点在他们去全城张贴标志时最明显,他们用头套把自己包裹起来,穿上群体的黑衣服,每个角落都有他们的标志,甚至不惜生命危险,这些破坏活动中,在我们看来,他们很疯狂,隐匿在群体里,没人知道他们是谁,这也提供了一种保护,而这一切的原因只是有人提议说要不要把浪潮遍布全城。 除此之外,影片中的每个人性格也很鲜明,莫娜是一个自我意识极强的人,清楚知道自己是谁,定义自己的定位,因此一开始就选择了退出,卡罗在一开始积极参与,但是她独立思考,发现了大家的不对劲,在几次之后选择了退出,并且想让大家清醒过来而奔走,马尔科,锡南,邦贝,蒂姆是典型的边缘群体,或者是被家庭忽略,或者是缺少社会支持,他们在集体之中感觉到了力量,他们参与进来,愿意失去自己。 2.如果我被裹挟,我是谁。 我不会是莫娜,因为我没有那么强大的个人主义,在集体思想下的我,觉得她有些过头了。可是真的过分了吗,谁知道呢,我没有过个人主义。我会是卡罗吗,卡罗有个很优秀的家庭和自由的氛围,而自己也很优秀,因此她会去找老师理论,也在后期去帮助陷入浪潮的同学,不管自己的力量其实显得很渺小,这样看来我不会是她,因为我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再做选择的时候是利己主义的。我会是蒂姆吗,被家庭忽略,没有朋友,处于人际边缘,为了融入集体,自己买毒招待那群混混,只为了成为他们的朋友,集体给了他温暖,他为集体奉献了一切,我不会是他,家庭就不是,人际关系也不是,而更为重要的是,我想我会去想,追求一点点真相。马尔科,旁观者,参与者,反叛者,我会是吗?我想我会比较像马尔科,旁观者,被动参与者,在参与之后,我会有一段时间的迷失自我,之后会渐渐觉得好像不是这样,可是我不会是卡罗,做不到这么决绝,我会阳奉阴违,随波逐流,而又心怀不甘,会跟着团体走,因为我是集体主义中长大的啊。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23级心本二班张琪若作业帖 (ZZZ-QIRUO)
- 23心本一班张万平作业贴 (粽子)
- 23心本二班陈爱凤作业贴 (豆友0VuuJupGtg)
- 23心本2班蔺娟的作业帖 (eux的不分彼此)
- 23级心本一班蹇小云作业贴 (豆友BssPgqnF7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