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斯:從地標書寫到感情結構
庄
星島日報 By 也斯 2010-07-19 嶺南大學同學從文學看香港故事的書,去年獲得書獎,本月新書《電影中的香港故事》面世,是人文學科研究中心與電影資料館合作的研究,通過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的香港電影,看香港人、香港地、香港衣食住行等不同故事,可以是認識香港的通識教育材料,也未嘗不可以是創意寫作的消閒閱讀。香港電影中的板間房、廉租屋、香港電影中的食物、火鍋、旗袍、醫院、街市,都說了不同的故事呢! 文:也斯 這書完成以後,想到香港電影還有甚麼可以探討的新題目?我想到近期兩個趨勢:一是北上合拍的大型製作,可以票房成功的《十月圍城》為例;一是本地小本製作,可以包括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岸西的《親密》和《月滿軒尼詩》、麥曦茵的《烈日當空》和《前度》,甚至近日的《歲月神偷》、《志明與春嬌》等。每一齣電影都各有不同,但相對來說,兩類電影顯著的不同,倒不在是否有本地城市背景或本土題材,而是「感情結構」的不同。 《十月圍城》有個香港歷史題材,甚至在內地重搭香港舊城之景。電影從革命志士在結志街被暗殺開始,但在這之後,忠奸分明、壯烈犧牲、奇情癡戀的感情發展,反而疏遠了今日觀眾的感受。相反來說,某些編導色彩鮮明的小本製作卻在心理和感情方面的描寫帶來新意,且以《天水圍》為例。 尋常行徑中覓意義 許鞍華過去電影用地區背景用得好,不過許鞍華拍一個地方,沒有流連表面風光,反而想進入人物生活,《天水圍的日與夜》正可印證。 天水圍由於近年新移民聚居及發生家暴事件,令它有「悲情城市」之稱,同期傳媒刻畫都配合這主題。許鞍華拍天水圍,卻似是未帶預設觀念去看一個地方。電影實在從人物一日活動開始,母親出門上班、兒子放暑假躺在沙發上,天水圍是家居晾掛衣服背後的夜景。 電影中三個人物陸續出場,單身母親貴姐在超市工作,開榴槤、搬水果;兒子張家正會考後閒散在家;阿婆去買十元牛肉,早晚炒菜自己開飯。三條好似各不相干,直至阿婆往超級市場求職、貴姐和兒子給她幫忙搬電視換燈泡,才寬鬆地連接起來。 若是煽情戲劇Melodrama會強調對比,充滿刺激,每分鐘高潮迭起。《天水圍》相反非常平淡,我們只能跟隨日常生活細節在尋常行徑中尋找意義。貴姐是平凡的屋師奶,到便利店買報章貪有紙巾送,但她自有她的倫理觀,待人接物,有自己一套。她代人打牌,贏了代收錢,輸了自掏腰包;去親戚葬禮,先代兄弟送花圈;幫了阿婆,婉拒對方請吃飯,但當阿婆想送金器給孫兒被拒,轉送予她,她略一沉吟收下,說:「我先幫你收下,將來有甚麼需要我會幫你辦妥!」她知道阿婆年事已高,擔心百年歸老之後無人料理,故而讓她安心。 言情劇般的情節中,最先令觀眾意外的是母親患病進院,貴姐差兒子去探病,自己起先沒去,放假寧願陪新識的阿婆去探女婿和孫子。 毫不張揚小人物的善 看下去我們發覺阿婆處境特別堪憐,女兒去世後難接觸孫子,相反貴姐母親沒有大病,胃口不錯,向來訪眾人撒嬌,說不吃魚片粥要吃燕窩粥。後來張家正單獨一人帶燕窩粥去探病,說是大舅媽煮的,幾場戲後我們在貴姐的廚房牆上瞥見掛的粥壺,才明白其實是貴姐煮的。導演也像主角那樣含蓄,毫不張揚這小人物的善。 外祖母跟家正說起貴姐:「更更做事,十四歲出來做工,供完大舅父又供細舅父。」電影回憶插入上世紀六十年代女工的黑白照。我們明白導演改的英文片名:我們就是如此。 貴姐的兄弟住匡湖居,出入有私家車代步,兒女到外國唸書,貴姐則住在公共屋,在超市工作,自小窮,老抽不中獎,但也繼續樂天生活,幫助有需要的人。她教兒子的方法,沒甚麼了不起,不過是一起吃飯,說說笑笑,有點縱容也差使他幹活,給他空間但也教他做事的方法。這種善不是從宗教、國民教育、血緣宗親得來,只不過是同食飯,有講有笑。食物在電影的感情結構中佔了基本位置,我們會記得貴姐說:「番噚日乳鴿出來食。」聞一下,「唔!」完全不是高貴的飲食指南,卻是母子分享的滋味。兩人坐吃榴槤:「大片的給你。」吃得津津有味。榴槤在這電影裏,不是異國情調、不是象徵,既不飄香也不可厭。榴漣就是榴槤而已,是母子可以分享溝通的實物。兒子從不懂開榴槤到結尾懂得剖開柚子,與需要親情的阿婆分享一頓節日晚飯。這些卑微的食物裏纏結了倫理和感情的態度。 作者簡介 也斯,原名梁秉鈞。美國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職為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著有詩、小說、散文及評論三十多種。小說集《布拉格的明信片》及詩集《半途》獲第一屆及第四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求助 (Sumood)
- [小调查]你喜欢许鞍华的哪部电影? (庄)
- 说说许鞍华的电影经典 (庄)
- 求合作!爱情喜剧片《爱情的巢》。女性向长片电影剧本。中国... (开心三万天²⁰⁹⁹)
- 千言万语的页面不见了 (村口靓妹朵丽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