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懋
cow-boy
以下转自网络上的一篇老文,权做初步了解: 电懋的电影工业 陆运涛及国际电影懋业公司 传统上,电影业最激烈的战场在于发行和上映两个环节,制作精良的影片必须有发行和上映的渠道,否则难逃蚀本命运。荷里活片厂先后建立了一个名为「垂直整合」的经营方法,集制作、发行、院线三者于一身。至五十年代,电懋把这种经营方式移植至亚洲,所带出来的问题反映了当时的特色。 1. 背景 当时星马地区有三大华语院线,分别为国泰、邵氏和光艺。这三间院线都同时在香港发展制作业。这些星马资金登陆后,各有不同际遇。国泰与邵氏的竞争最烈,特别是在国语片方面,其时掀起歌舞片、黄梅调片及武侠片热潮,更摇身变成香港最大制片商。 尽管邵氏和国泰都标榜片厂制,但是两者仍然是以传统的家族方式经营,至于要了解电懋的演变,便先要从陆氏家族的历史说起。 2. 陆氏家族的经营 电懋董事长陆运涛是星马首富陆佑之子。陆氏家族比较洋化,与祖家联系较疏,而且家族网络规模亦较小,这些特色正好模铸了电懋的兴衰历史。陆佑在生时经营的生意非常广泛,而这些亦有助于陆运涛实现梦想。 陆运涛于1915年生于吉隆坡,其后曾往瑞士、英国留学。1940年回新加坡接管家业,他一生醉心文艺、历史、电影等,品味与作风也十分洋化。由于他个人的喜好,才有后来电懋的出现。 3. 陆氏电影王国的演变 3.1 戏院及发行商时期 陆运涛发展电影王国,并非纯为商业利益。陆运涛母亲林淑佳于1936年创办吉隆坡光艺戏院,其后又在国泰大厦设立戏院,但当时这两间戏院的收益对陆氏家族而言,可谓无关轻重。至1945年陆运涛返回新加坡,将其生意伸延至电影业,在短短数年间旗下院线拥有戏院四十多间,每月观赏电影人次多于一百万,相当于其时新加坡的总人口。为了稳定片源供院线上映,陆运涛在1951年于新加坡成立了国际电影发行公司,专营电影发行。1953年星洲国泰机构登陆香港,成立子公司国际影片发行公司,简称「国际」,由英籍犹太人欧德尔执掌,负责在港购买影片,往星马上映,由于欧氏熟悉香港市场,在1953年以试验性质成立了「粤语组」。 3.2 戏院、发行、制作三环节的整合 1955年是陆氏影业王国的转捩点。从星马北上的戏院商国际,与从上海南下地制片商永华正式接轨,合而为一,由陆运涛出任董事长。 陆氏接管永华后成立了由张爱玲、姚克、宋淇及孙晋三所组成的剧本编审委员会,提供和选择剧本,并邀请易文、陶秦和岳枫为导演,制作国语片。由于电懋的管理班底主要回流自欧美,如钟启文,便把欧美的制作路线和管理模式带进电懋。 3.3 片厂制流水作业 电懋仿效荷里活片厂制流水作业生产,更引入全年制作计划,片厂内同时拍摄多组不同电影,提供大量质素稳定的影片。自五十年代中,电懋已采用彩色摄制技术,制作有声有色的歌舞片,又成立演员训练班,制造明星。 在五十年代,香港影片十分依赖星马、泰国、越南等市场,后来入口受到限制,加上中国大陆市场紧闭,电影人只好转向台湾,但当时台湾实行外汇管制,致使国语片在台收入减少。为打破僵局,不少香港电影人高调庆祝双十节,电懋和邵氏也循同一方向发展。 3.4 电懋与邵氏的竞争 当时电懋已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制作及管理制度,又培训了很多明星,发展非常蓬勃,致令邵氏出品的影片处于下风。邵逸夫为了保证片源质素,便策划兴建影城,在港成立邵氏兄弟公司,亲自制作电影供应旗下院线,二者竞争激烈,可见电懋的经营实在不易。电懋在培训明星方面,十分成功。然而以商业角度来看,电懋出品的影片盈利并不多,欧德尔甚至以灾难性来形容电懋的经营,当时的亏损高达二千五百万坡币。 3.5 言和与中兴 1962年钟启文请辞,转投丽的呼声,陆运涛亲自担任总经理,增加投资,摄制多部彩色阔银幕电影,更开拓台湾市场。之前电懋和邵氏连年激战,为免两败俱伤,1964年3月5日发表了「君子协定」,宣称日后「不拉对方编剧、导演、演员或其他重要职员」,「不再闹双胞案,每一月或两月双方制片部门之负责人以茶聚方式会面,交换意见」等安排,令电懋出现「中兴之象」。 3.6 突变和转型 电懋和邵氏在管理制度上都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陆运涛和邵逸夫俨如两公司的化身,大权全系于个人身上。因为大权过度集中,电懋于1964年陆运涛在台湾遇上空难后,内部便一片混乱。 加上陆运涛与异母兄长联系并不紧密,所以他辞世后,没有陆家兄弟或子侄接手,最后由其胞妹夫朱国良继承。可是,朱氏只延续了电懋的寿命,并没由延续陆运涛的梦想,终于在1971年正式结束了制片部门,而朱氏亦顺势把永华制片厂转交嘉禾,陆运涛的电影梦亦就此幻灭。 4. 小结 电懋建立起的垂直整合式经营,反映出十分重要的时代特色──星马与香港影业的结合,影片在集资、发行和制作三环节的地区分工,中国与台湾影业市场的政治变化等。而外表西化的电懋,反映出华人家族公司在权力继承方面的共同隐忧,电懋是陆运涛的个人梦想的体现,做梦的人离去,美梦也未必有继承人。电懋历史吊诡之处或许值得很多华人企业深思。 国泰机构与香港电影 1. 国泰机构 国泰机构是新加坡一个规模庞大的机构。它是星马首富陆佑的三太太林淑佳和他的幼子陆运涛在四十年代建立的。陆佑的生意非常多,而其中以戏院业发展得最快。 1951年它辖下的国际电影发行公司在新加坡成立,其业务是代理香港、美国等国家的电影,把这些电影安排在他旗下的戏院上映,1953年国泰在新加坡成立克里斯电影制片厂,开始出产影片。 2. 国际影片发行公司 1953年国泰机构派国际电影发行公司的股东及主事人之一的欧德尔到香港成立国际影片发行公司,开展其在香港的业务。在香港除了收购港片给国泰发行外,还开始资助香港的电影公司拍片,如永华出品的《翠翠》(1953)等,就是它借钱给永华拍的。 1954年国际开始在香港制作影片,它制作的第一部粤语片便是《余之妻》(1955),从1953年至1965年,他辖下的粤语片组,一共出产了三十八部粤语片,其中有叫好又叫座的《璇宫艳史》(1957)和《苦心莲》(1960)。 1955年国际开始制作国语片,其中《春色恼人》(1956)获第六届亚洲影展金爵奖。1955年末又支持严俊、李丽华成立了国泰电影制片公司,出品多部影片,而国泰1952年在新加坡出版的《国际电影》于1955年10月改在香港出版,一共出版了三百二十一期,是香港的长寿电影杂志之一。 3. 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 由于永华积欠国际超过百万而无力偿还,1956年国际接管了永华片场,为了扩充国际的电影制作业务,国际于是改组成为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简称「电懋」,由钟启文主持。电懋的创业作是《金莲花》(1957),女主角林黛凭该片第一次夺得亚洲影后名衔。 从1956年至1965年,电懋一共出产了一百零二部国语片,其中有获得第五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的《四千金》(1957),又有得到金勋奖的《情场如战场》(1957),金鼎奖的《龙翔凤舞》(1959)、《空中小姐》(1959)等,而电懋的女演员尤敏因演《玉女私情》(1959)和《家有喜事》(1959)两度在亚洲影展中封后,导演王天林亦凭《家有喜事》得到最佳导演奖,由此可见电懋影片在亚洲影展中获奖无数。 1960年电懋出品的《星星、月亮、太阳》(1961)在第一届台湾金马奖中得到最佳剧情片,女主角尤敏同时得到第一届金马影后,电懋影片在金马奖中得到优秀剧情片的还有《小儿女》(1963)、《深宫怨》(1964)、《苏小妹》(1967),其余出色的影片还有《曼波女郎》(1957)、《啼笑姻缘》(1964)等等,其中《爱的教育》(1961)更在威尼斯影展中获得好评。 1960年电懋支持朱旭华组成国风影片公司,出品的《苦儿流浪记》(1959)在旧金山电影节中得到好评,并一度成为台湾的卖座冠军。1964年电懋支持名导演秦剑组成国艺,电懋在香港电影史上是一间很有成就的国语电影制片公司,在香港的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 国泰机构(香港)有限公司 电懋于1965年改组成为国泰机构(香港)有限公司,原因是电懋董事长陆运涛空难去世,国泰董事长一位由他的妹夫朱国良继承。 国泰(香港)成立后,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人才的大量流失,所以当时只好任用新人和以低成本制作。虽然如此,但是它仍然制作了很多影片,在年产量上更一度超越电懋。从1965至1970年,国泰(香港)出产了97部国语片,总体成绩远远不及电懋,不过它也出产过一些佳作,如《家有贤妻》(1970)、《路客与刀客》(1970)、《虎山行》(1969)等。 1970年初,邹文怀离开邵氏,在国泰的支持下组成嘉禾电影公司,其时国泰的领导人认为国泰(香港)一方面缺乏领导制片的人才,同时认定邹文怀是一个很好的制片领导人,于是决定从1971年起国泰(香港)停止制片,全力支持嘉禾制片,而且把新永华片场的一切交给嘉禾。如果没有国泰的支持,嘉禾的成就不会如此大。 5. 七十年代后的国泰机构 国泰是在1971年结束在香港的电影业务,然而它在新加坡的电影发行业务,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它在发行香港电影时,还取得非常好的成就及可观的收入。有如七十年代的《精武门》(1972)、《鬼马双星》(1974),八十年代的《最佳拍档大显神通》(1983)等。其中尤以《少林寺》(1982)最为轰动,打破了国泰发行影片五十年来最高的票房纪录。到了八十年代在新的经济政策下,华人公司需要出售百分之三十股份给马来人,加上盗版猖獗,国泰于是结束了马来西亚的电影事业,只在新加坡继续代理发行影片。1999年国泰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上市,这是陆运涛的心愿及其侄女朱美莲的功劳。 台湾──国泰与邵氏影业的跨国战场 六十年代片厂制的实施以国泰与邵氏为龙头,对战后香港影业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这个片厂制的高峰期,除了以垂直整合的方法著名之外,也是国泰与邵氏实践跨国扩张乃至于恶性竞争的一个重要时期。 国泰与邵氏两家影业在南洋发展成熟后,于战后转至香港生产国语片。国语片市场在战前主要以东南亚地区为主,但于战后这些地方有了变化,而随 台湾的解放殖民和官方语言的转换,台湾变成为国语电影的主要消费国度。国语片市场的版图因此扩大了,这亦为国泰影业的跨国扩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963年港台两地的电影大事是李翰祥离开邵氏公司,到台湾成立国联电影。国联在国泰公司在台湾的发行片商联邦公司支持下组成。李翰祥在邵氏受到制肘,无法发挥其才华,而此时国泰、邵氏正为黄梅调歌唱片上演双胞案,国泰于是建议李翰祥到台湾发展。由于在体质上是由国泰与联邦催生的,因此新公司的名称便取自两家公司的第一个字「国」与「联」。 表面看来,国泰与联邦的挖角是两家龙头影业公司的竞争所致,但是从工业的操作来看,国泰支持李翰祥到台湾拍片,正是跨国企业运作的特征。国泰的角色是从星马的片商,转而成为李祖永的永华片厂在香港的主要债主,后来收购了永华。这一连串的商业行径,已表现出其跨国运作的端倪。其时接收人欧德尔的构想是:仿效美国联美公司本身,少拍片,尽量支持大牌演员、导演组织独立制片公司合作拍片,也与其他非组织内的独立公司合作拍片。当时与「国际」签约的有严俊的国泰公司,朱旭华的国风公司,白光的国光公司等等。 这种情形却在前永华的制片经理钟启文回港后起了变化。欧德尔被调回新加坡,制片公司于1956年改名为电懋公司,由钟启文主持,渐渐形成一种电懋风格,国泰也就在钟启文主政期间由跨国的片商变为香港的制片翘楚。 但是国泰的风光在李翰祥投效邵氏大力拓展古装片之后有了转变,加上钟启文因丑闻离任,使得邵氏有后来居上之势,此时为了打击邵氏如日中天的盛势,国泰与在台的发行商联邦便将李翰祥自邵氏挖走,但并非挖去国泰,而是将他外放于台湾,容许他在台实施片厂型独立制作。 从电影市场来看,台湾在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已成为国语片的重要市场,《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一片说明了台湾这个市场的潜力。其时台湾自己制作的国语片尚未成熟,因此便从香港引进大量成熟的国语片制作,并将制成品直接在当地贩售。而当初帮助李翰祥制作第一部影片《雪里红》(1956)的第一班人就是国民党派驻香港的工作人员。国民党政府打从五十年代初便积极在香港支持右派的电影人和公司,与中国支持的左派影界抗衡,在国民党政府支持下,1956年便在台湾成立电影事业辅导委员会。 引述沙荣峰的回忆说:其实早在国联成立以前,国泰已经打算在台湾设厂拓展跨国的制片业务。早在1963年,香港电懋董事长陆运涛宣布支持台湾国际影业公司为电懋的国外组织,在台湾大量制片,新公司并将与香港电懋的外围公司在台湾合作拍片。 香港影人黄卓汉的回忆也印证了国泰必须将业务跨海到台湾,才能与邵氏一较长短,因为当时邵氏、电懋大闹双胞案,而邵氏有影城,有基地,有训练班,电懋虽有永华新片厂的两个棚,但是在其他方面仍不及邵氏。 资深影人童月娟在其回忆录中也有提到电懋对新华在台拍片的支持,当中提到陆运涛长期支持新华拍片,他们的合作关系非常密切,像《凤凰》(1965)就由陆运涛出资三分之一,完成后交由国泰发行。《凤凰》是新华与电懋于1964年在台湾合作的第一部影片。陆运涛空难去世后,国联失掉了主要的支持者,国泰失掉了当家舵手,台湾失去了富可敌国的华侨投资商。自此国语片便由邵氏独霸,国联衰败。 其后联邦与李翰祥交恶,于1967年解约。失掉国联这条生产线后,联邦再从邵氏挖来另外一位导演胡金铨,拍了一部破票房纪录的《龙门客栈》(1967)。再过数年邵氏也允许张彻到台湾成立长弓公司,拍摄当红的武打电影。虽然国泰这个大企业自此缺席,但其境外制作,已成为小型公司最为变通的制片模式,为港台日后的跨国影业奠下基础。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大家喜欢葛兰吗? (金真)
- 关于电懋 (cow-boy)
- 我建了個電懋群 歡迎電懋粉加入 (分身桃念)
- 到现在为止,电懋国泰老片DVD总共出了多少部? (我踏浪而来)
- 推一篇谈苏凤的文章 (cow-b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