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报道也需警惕其真实性
珊珊
2012年6月1日,浙江省杭州市客运车司机吴斌在开车途中突遇不明铁块袭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忍住剧痛安全疏散车内24名乘客,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此后吴斌成为了道德模范被媒体和民众称为“最美司机”。
从2012年“最美司机”吴斌的报道过程中发现,报道不同于以往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传统模式,而呈现出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即典型事迹首先通过新媒体进行早期传播,逐步将影响扩大到主流媒体,由政府和媒体共同推进典型报道的传播。随着“最美”报道受众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更引发了此后媒体中一系列“最美”报道的出现。
来自湖南大学科技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陶贤都、陈曼琼对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等媒体中关于“最美司机吴斌”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由此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最美”人物报道的传播模式。研究文章发表在汉斯《新闻传播科学》期刊上。
研究分析表明,典型人物报道从最初的官方设定、媒体宣传、受众被动接受的模式,发展出典型报道传播新模式。典型人物从以前的偏重塑造“高、大、全”的形象而日趋平民化、生活化。随着越来越多的“最美”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这是否意味着以“最美”为代表的典型人物报道会进入“后典型时期”呢?陶贤都、陈曼琼通过对报道语言、角色选取以及受众反馈内容对“最美”系列报道进行一些思考。
众多的“最美”系列报道的产生,与媒体政策、道德失范的环境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最美”典型报道得到受众认可的同时,报道中体现出一定的民粹主义特征、受众审美疲劳的产生,甚至“最美”假新闻的出现也值得媒体思考。
媒体利用“最美”进行的过度示范,刻意制造“最美”假新闻的行为会对“最美”报道的正面宣传造成负面影响。媒体刻意制造“最美”假新闻的举动会使受众产生对“最美”人物的怀疑、反感,甚至会影响到媒体的公信力,从而影响“最美”典型新闻的传播效应。因此媒体在看到“最美”报道发挥正面示范作用的同时,更要警惕相关报道的虚假化。
在“最美”典型人物的传播过程中,众多普通民众作为典型人物出现不仅是新媒体的助推,同时也是政府对网络民间话语的一种收编。另一方面,“最美”报道在传播中要重视受众的审美心理,防止受众对“最美”人物刻板印象的形成影响“最美”系列报道的传播效果。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新闻发言稿|急需 (编剧)
- 2022年小马群组招募——汕大+豆瓣之家 (汕大涌泉弟兄)
- 【转/荐】《凤凰周刊》实习杂感(长文,慎入)——马金馨 (野地里的花儿)
- 毒媒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文学创作编造新闻热点夺人眼球 (豆友70049005)
- 新闻的报道也需警惕其真实性 (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