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 17孟瑶 1737140225
马丫努力学习
你知道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吗? 首先给大家讲一个这样的故事,在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Jan Erik Olsson与Clark Olofsson ,他们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并将他们扣押在银行的地下保管库里。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更为离奇的是,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o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 人们无法为这个匪夷所思的事件做出的合理的解释,只好将它病理化。由此出现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Stockholm syndrome),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后来,人们发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几乎是人质挟持事件中相当普遍的一种现象。 在2011年9月,河南洛阳警方侦破了一件离奇大案,男子李浩在地下室挖地窖,先后囚禁了6名女子当性奴,期间2名女子被杀害。李浩将受害人诱骗到地窖中,李浩会用暴力行为强迫、威胁她们与之发生性关系,然后要求她们裸聊帮自己赚钱,因为害怕她们趁机向外界求助,每一次裸聊李浩都会在一边守着,一旦结束就马上关电脑、拔电源。时间一长,李浩发现光靠裸聊赚的实在太少了,于是到后面缺钱的时候他会带着这些女子出去卖淫。在2011年9月,李浩带着一名姓马的受害人出去卖淫赚钱时,受害人趁他的不注意便成功逃脱,向警方报警。其实在很多次卖淫的时候受害人都有机会逃跑,但他们大多时候都没有跑,也没有向外界求助。并且被杀死的两名受害者都不是李浩一个人杀死的,其他几名女子都有协助李浩杀人。更奇怪的是,被解救出的部分受害人在被问道在囚禁时的遭遇时,她们声称李浩对他们“照顾有加”,反过来对其袒护,还关切的想要帮他减罪。 心理学家这样解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纵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当局当成了敌人。 杰弗逊大学综合医学中心精神和行为医学主治医生杨景瑞博士在哈佛大学燕京礼堂演讲中,分析出人产生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的四个条件:要人质切实相信生命正受到威胁;施暴的人会给人质施以小恩小惠;控制人质的信息来源和思想;让人质感到无路可逃。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现象,比如在中国,在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百分之九十是男性。部分已婚妇女虽然遭受到了家暴,但她依旧不愿意离开她的丈夫,当有人愿意帮助她并想用法律的武器惩罚她的丈夫的时候,她极其反抗,相反她还会袒护她的丈夫。 所以,被害人的心理历程又是怎样的呢?首先,是恐惧,因为突如其来的胁迫与威吓导致现况的改变。然后,是害怕,笼罩在不安的环境中身心皆受到威胁。其次,是同情,和挟持者长期相处体认识到对方不得已行为,且并未受到“直接伤害”。最后,是帮助,给与挟持者无形的帮助如配合,不逃脱,安抚等,或有形帮助如协助逃跑,向法官说情,一起逃亡等。 通过这一篇短文,你是否了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由此,你是否可以判断自己是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境影响力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关互联的科学。如果你有兴趣,那就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23级心本二班张琪若作业帖 (ZZZ-QIRUO)
- 23心本一班张万平作业贴 (粽子)
- 23心本二班陈爱凤作业贴 (豆友0VuuJupGtg)
- 23心本2班蔺娟的作业帖 (eux的不分彼此)
- 23级心本一班蹇小云作业贴 (豆友BssPgqnF7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