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剧版观后感之(7)第13-14集
来自:干卿底事涅
(包含很多剧透,请没有看过的同学谨慎观看)
与原著不同的改编情节
1.林小娘因私会外男变卖家产被打板子是原创情节,不过还是很是符合林小娘时时刻刻的危机感和她对盛紘基于经济利益和利用基础上的“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塑料夫妻情。不得不感慨林小娘居然在出了这样的事情之后还能在盛紘面前逃脱惩罚,真是好能耐。王若弗逼长枫打林小娘板子真是有点昏头了。长枫把徐员外拉到内宅的情节也是够弱智的了,看来编剧是想好了要把长枫写残了。
2.王氏放印子钱收购田产被罚是剧版原创。
3.明兰管家是剧版原创,应该是让明兰后来在侯府的大杀四方奠定基础吧。明兰终于初露锋芒了,欧耶
4.原著里明兰离开老太太自己住是12岁左右时候的事情,现在改为15岁左右。
5.长枫的胡言乱语让盛紘差点丢了性命的事情是剧版原创。
6.明兰在盛家学堂的几句话救了盛紘也是剧版原创。编剧把盛家书房的嫡庶之辩这一段情节从明兰六七岁时发生的事情改为近期的事情,明兰的台词从童言稚语改为颇合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做纯臣”的理念得发言,是在不改变原著精神的情况下拔高了原著的立意。真的很不错,看来编剧们真的是成竹在胸啊。
7.贺弘文大夫和明兰的初见从去老家的船上改为在京城的家里。
8.原著中明兰让暮苍斋丫头制定规矩的场面变成了翠微并且第一天就开始发威。翠微这个角色看来要加强。
9.明兰在管家之后和墨兰说的那一番话在原著中是明兰挺小的时候说的,现在给搬到这里了。
演员演绎
1.小红的演员基本上把温和文雅的贺大夫演出来了,眼看着明兰撒谎说没有吃冷酒时那一脸我看你准备怎么编的笃定样子与原著里的描述基本符合。为天下女子发声的那一段非常讨巧,可惜遇到了顾二这样的对手,只能是和齐衡小公爷一样当炮灰的角色。
2.宋仁宗赵祯的老演员不错,将一个以仁慈著称的皇帝老来丧子时的悲,面对臣子时的威,国家前途未定时的不安用基本平淡但间或有少许声调变化的语气表现出来。 没有捶胸顿足的痛,没有虎目圆睁的威,没有辗转反侧的忐忑,老皇帝的无奈和内心深处的忧虑,以及对长枫胡言乱语妄议国事的气恼在平平淡淡的几句话中就很好地表现出来了。 BTW我们可以期待着宙导的下一部戏里孤城闭里面KKW对同一个角色的演绎。
3.盛紘自宫中回家之后的群戏特别好,每个人都欣慰开怀但是每个角色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而表现各自不同。
1)王氏不管不顾地抱着盛紘涕泪俱下,双手自上而下抚着盛紘的胳膊,将结发妻子那种对丈夫发自内心的骨肉亲人的感觉表演得很出色。
2)老太太的微收下颌微笑,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还是因为是嫡母而不是生母吧,所以她虽然很高兴但也很克制。
3)如兰满眼含着泪但是控制着没让眼泪流下来,虽然并没有什么悄悄擦拭眼泪之类的动作但观众可以真实的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激动和欣慰。还是一副不太受父亲宠爱的女儿的样子。
4)嫁了人的华兰终于又出场了,这场群戏里华兰和如兰一样激动但是因为见过世面,经历过事情,所以眼中眼泪没有如兰那么多,但是她身体不住左右摇摆,还回头看了一眼老太太,那是想说点什么又不愿打断父母,好像是想提醒妈妈还没有给老太太见礼吧,处理得挺好的。
5)明兰自知身份,微微行一福礼之后就退到一边。
4.明兰说到管家的事情时和老太太的对手戏
1)明兰满脸笑意,说到“斗胆试一试”的时候两只手臂往后背,和运动员上场时做拉伸的样子很像,一副来吧姐已经准备好了的模样
2)老太太轻嗔了明兰一句“还斗胆试一试”,一副别跟我装了,我老人家啥都知道的样子。
3)明兰对着老太太发嗲场景挺好的
5.王若弗因为盛紘在宫中受苦而难过,嘴唇发抖但没有哭出声的镜头挺好的,她是真心实意的担心盛紘。
杂感
1.林小娘战斗力还是很强,长枫和她自己出了这么严重的事情居然也能逃脱过去,咱们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2.王氏继续猪队友,刘昆家的还是功力不够
3.小红和明兰的相亲现场好尴尬
4.华兰看病的那一段挺搞笑
5.可儿和媚儿不够风流婉转
6.老太太装病挺好玩
7.墨兰的一个丫头(云栽?)好漂亮,可惜连一个清晰的镜头都没有,真是浪费资源啊
8.盛紘终于学着王若弗说了一句“塌天大祸”。不记得从哪里看到编剧没有用“弥天大祸”这个首次出现在元曲里的成语而是用了一个半通的“塌天大祸”,即照顾了人物不通文墨的性格也照顾了史实。给编剧点赞!
9.八卦一下这部戏里的官家吧,官家是宋朝称呼皇帝的称号。
宋仁宗赵祯(1010-1063)是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1063年在位),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生母为李宸妃。 1022年赵祯13岁时即位,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968年—1033年)垂帘听政,至24岁刘太后死了才开始亲政。
宋仁宗大概是出现在戏曲里最多的中国古代皇帝。有名的狸猫换太子的戏文说的是宋真宗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真宗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的故事。
包拯同学(999年-1062)1027年28岁时中了进士。中了进士的以后的几年因为父母年老多病等原因一直呆在合肥的家里赡养父母。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安徽天长知县。1043年开始任监察御史。 1056年到开封府任职,大概是现在北京市委书记的位置。
狸猫换太子的这个故事里的逻辑漏洞太多,时间线也根本对不上。 这件事的基本事实是李氏本是刘氏做妃子时的侍女,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一个低级嫔妃,并产下一个男婴。赵祯在出生后,便在真宗的默许下,由未能生育刘氏和杨淑妃一起抚养。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也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
刘太后在世时,赵祯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顺容李氏就是自己的生母。1033年刘太后病逝后,燕王赵元俨告知赵祯实情。赵祯号恸顿毁,连日不视朝,下哀痛之诏自责。尊已故的宸妃为皇太后,谥号“庄懿”。 包拯同学这时候还在合肥老家陪着父母呢。
话说宋真宗赵恒的章献明肃皇后刘氏真是一个牛掰的女人。她名叫刘娥,穷苦出身,小时候是一个歌女。刘娥很小就嫁给了蜀地一个叫龚美的银匠。龚美和刘娥来到了京师—东京汴梁谋生。 在京师,龚美因生计艰难,打算将刘娥卖掉,再嫁他人。当时宋太宗赵匡义的第三子韩王赵恒(即日后的宋真宗)对她一见倾心。刘娥经过一番周折之后入宫后来成了宋真宗的宠妃,最后还被封为皇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十一月,刘娥身穿帝王龙袍(衮衣),接受宋仁宗和群臣所上尊号:应元崇德仁寿慈圣皇太后。气势直逼武则天了。所以程朱理学在宋朝的时候并没有后来明清两代时那样的流行,妇女的自由度也没有那么低。
后世对宋仁宗赵祯的评价基本是“为人君,止于仁”,他一生中贬过很多文人的官但是很少杀过谁。所以老太太判断说盛紘不会有生命危险的这个思路基本是对滴。高手就是高手,王若弗和盛老太太之间差的可不止十万八千里。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听说比站正在下架知否的解说视频? (悬臂)
- 天气越发的暖和了。 (悬臂)
- 讨论|澜澜澜澜澜,你除了对女人重拳出击没有别的方法了吗? (晏丞)
- 分析|明兰和顾二,婚姻是两个人共同奔赴的一场冒险 (萝茉莉)
- 分析|顾廷烨真的比齐衡和贺家哥更适合明兰吗? (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