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读完施小炜版的《多崎作》正在读邓若虚版的《盖茨比》
来自:波特卡斯D小琪
施小炜的口碑貌似一般,抽空读一下赖明珠的对比下。昨晚去爵士酒吧,乐队曲目风格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几乎全程都在看多崎作,倒不是装逼,是真的无法享受昨晚的音乐,可能和心情也有关系,whatever。有点像是赶工加班,又像是熬夜追剧。乐队结束后接着在车里听着李斯特的巡礼之年看完了这本书。在车里看书可能并不那么方便,但这种安静紧凑的环境配上暖黄的灯光反而让我更加专注,比家里更适合我。亦或者因为正好看到了要开始巡礼的部分,懒得等到家再看了,毕竟就算我开再快也得要半小时左右。 书不错,值得一看,村上对人性的内在感受的描写很细致,有不少隐喻(至少我的感觉是这样),细致到以至于会觉得有些地方是不是拖沓了一点,虽然有点乍一眼故弄玄虚的地方,但细想下自己好像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总之从探究审视自我的角度看是本不错的书,只可惜是我讨厌的开放式结局。 我想这大概和我的强迫症、喜欢刨根问底、细究对错、略显偏执的个性有关吧,仅管从理性的角度(其实知道应该是“尽管”,但一直执拗地不想让这个词取代“仅管”的位置),我知道开放式结局自有他的独到之处,但我还是难以掩饰对开放式结局的厌恶,这就像一根芒刺,拔不掉它又无可奈何,当然仅仅只是对结局。在我看来开放式的结局与其说是让读者或观众有更自由的延伸想象空间,倒不如说有可能是作者不想或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得太明确。以后看村上的书恐怕得先看结局了,不然最后又要闹心。BTW,村上对性的描述如果拍成电影在国内绝对算禁片行列,但又不会让我觉得突兀和不适。可能因为我是男生,本来就乐于看到这样的描述吧——可能女同胞们会如是说——哈哈~
至于《盖茨比》,经过慎重的查询对比之后买了邓若虚先生的译本,今天去书店看到颜湘如女士的译本,读了第一章稍稍对比了一下。我只能说颜女士的版本可能更适合品味风格相对老派的读者。 我虽然并不排斥生僻字词的出现,但那是在那个地方没有其他更合适的说法的前提下。反之,明明有的地方可以很直白地叙述,却为了显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选用了比较生气貌似显得文字功底不俗的词语或叙述方式,我就觉得过了。这种有意为之的文绉绉的学究气,掩盖了小说本身的美感。虽然只看了第一章,但直觉告诉我这样的翻译风格无疑是会将大批年轻读者拒之门外的,会让他们对这本小说产生敬而远之的错觉。就对比过的第一章的前几页而言,颜女士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是在读中国的近现代代小说,而不是一部国外作品,有点跳戏。在我看来,好的译本不仅要尽量客观到位地传递原作者的思想,同时尽可能的保留原作的美感和韵味(虽然这是极其不易之事),但在这个前提下,能够让当下尽可能多的受众喜欢这部小说也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翻译尽量照顾到当下社会的语言习惯(肯定也不可能一味迁就)。说白了,用胡适或者鲁迅风格的白话文翻译肯定就不合适现在的读者了。这也是我之所以说看着像国内近现代小说有点跳戏的原因,这形容并不完全贴切,但大抵是个意思。


最新讨论 ( 更多 )
- 50岁大妈也要读书打卡 (chensera)
- 书友组队|找一起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搭子 (肥喵很开心)
- 书友组队|全女读书群招新(长期) (Lizzayne)
- 活跃且氛围好的读书群招新了 本群书友都很有见地 说话质量高 (畅傲)
- 书友组队|阅读交流分享群,欢迎加入 (riverru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