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一期关于中国音乐剧市场的访谈播客节目
来自:挖瓜瓜
《忽左忽右》播客对聚橙副总裁的访谈,2018年6月的节目,当时听了没啥感觉,最近看了节目又翻出来听了一次,感觉他们讨论了很多最近组里热议的话题,他们的很多期待也正在变成现实。
画几个(自认为的)重点:
1. 日本的四季剧团在80年代日本对音乐剧一无所知的时代,白手起家一生悬命率先搞音乐剧,从引进原版剧开始,慢慢过渡到原版剧的日化,现在已经是日本最成功最赚钱的音乐剧表演团体。有庞大的会员基数,采取会员预付费制,去平衡新剧前期投入的巨量现金流(题外话,七幕对标的就是四季)。
2. 只有《猫》这种合家欢大IP剧在中国才能不愁票房,知名度稍低些的IP,需要精细运营和精准宣发,比如《wicked》作为一部有highG、绿野仙踪衍生IP等卖点的戏,因为文化背景原因在国内主打宣传方向为“闺蜜情”。其他剧即使在上海也只能依靠那“10万铁粉”,票房堪忧。
3. 百老汇西区都非常看重中国市场,引进原版剧开价都不低,赚不到什么钱(虽然票价已经很贵了)。要降低成本、做的有可持续性,最好的路径是做汉化(也就是四季的模式),但是国内缺乏好的汉化制作团队、更缺能带票房的大演员。国内观众不认可汉化剧只认原版,汉化剧的票房比起原版剧差很多。
4. 做戏剧演员养人,过得是比正常生物钟更悠闲的生活(一天从宵夜开始,早上睡到自然醒,泡澡遛鸟儿会客读剧本儿,晚上演出hhhhh)。
5. 附庸风雅是风雅的起点。音乐剧的传播途径传播声量比其他剧院艺术大,会有追明星、追IP、教育孩子等各种目的的观众,比如法扎就是以眼线美男为卖点。不管出于任何目的,只要观众进入剧场就欢迎,有的人会喜欢上并留下,不感兴趣的流失掉也很正常。
6. 中国的现场演出产业只有200亿市场规模,本身就是小市场。现在有十来个玩家在投入,但音乐剧是极度依靠从业者的行业,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四十年前没有韦伯的死磕,没有人知道西区能不能火。十年前没有郭德纲的死磕,没有人知道相声能不能活下来。一个挽救行业的成功者,背后都有无数努力的失败者。中国的音乐剧行业期待这样的大作者、大演员,带着行业走出小众圈实现突破。
仅仅过了半年,感觉这个访谈提到的很多期待都在慢慢实现了,市场确确实实在变好,我只想捧出小钱钱做一个满怀希望的剧粉。
节目内容挺丰富的,上面因为太困总结的很不全面,大家感兴趣的话还是自己花一个小时听一下咯~加一个目录:
●[03:40]音乐剧工业由四个环节构成
●[04:30]抱着「一生悬命」经营态度的四季剧团
●[05:25]备受日本女性欢迎的宝冢歌剧团
●[09:50]「会员制」让日本剧场良性经营
●[11:00]为什么中国没有连续全年驻场公演
●[13:40]美国音乐剧在1980年代遭遇了极大挑战
●[14:15]《猫》在当年是充满实验气质的作品
●[15:15]十大音乐剧还没有进完中国市场
●[16:45]《汉密尔顿》让美国青少年重回剧场
●[20:00]看懂《魔法坏女巫》的梗,需要了解《绿野仙踪》
●[24:25]法语版《莫扎特》在中国取得了爆发式增长
●[25:30]百老汇的音乐版权商正逐渐重视中国观众
●[31:10]国外大剧的引进费用水涨船高
●[32:10]通过道具舞美本地化参与到全球音乐剧工业中
●[34:50]影视剧与舞台剧演员的排练模式完全不同
●[38:40]台湾的舞台剧品牌早已建立声名
●[39:55]金士杰和凯文史派西都是剧场出身
●[43:45]《南海十三郎》将传统戏曲与舞台剧出色结合
●[44:50]新派戏曲同样也在借鉴音乐剧
●[46:10]引入民族文化元素是原创音乐剧必然的方向
●[47:50]青春版《牡丹亭》多年停留于大学校园
●[54:00]专业音乐剧人才依赖于市场的兴起
●[55:20]只有牛逼的巨星横空出世,才能证明市场
●[57:15]《醉乡民谣》中的绝佳寓言
这周工作太忙,只能默默围观学习小组的热火朝天,今天终于有时间贡献自己的存货!btw忽左忽右这个播客本身质量也很高,对很多文化和社会议题都有深刻的讨论,值得一听。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闲聊|Per aspera ad astra——郑云龙专组闲聊楼(水塔) (龙葛格的硬币)
- 产出|猫猫手专楼——吸猫怎么能少了猫jiojio (Nineteenth)
- 资料|音乐剧经典剧目资源合集(更新部分百度yun~持续更新欢... (脸红全因风太烫)
- 【龙票】南昌将进酒、青岛魔幻时刻、北京榆树下的欲望 (shushu)
- 剧评|郑云龙原创音乐剧《将进酒》repo收集楼 (皮皮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