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挪未必死 人挪未必活
忘忧草
秦林 先前,我常听一些不断调换自己工作的人用“树挪死,人挪活”的古训,作为支持自己的理由。对此,我都只是听听而已,未曾多个心眼去看这句流传了多少代的古训究竟有什么问题。 直到前些日子,一个打算“跳槽”的年轻人前来应聘,我问他为什么带着工作还要应聘,他振振有词地说:“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长了,憋闷得要死,想换个地方干干,‘树挪死,人挪活’嘛!”此君引此一言,真让我又长了个见识。他的意思无非是:人要活得好,必须挪来挪去,蜻蜓点水般频繁地调换自己的工作;树要想活命,就得在其生长的地方从一而终。 后来我想,“树挪死,人挪活”真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挪了之后,马上起死回生,而有的人则越挪越活不下去。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必须认定一个前提,你为什么“挪”?如果你在一个地方待不下去了,又深信自己的实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选择了“挪”,我举双手赞成;但“人挪活”并不是什么金科玉律,笃信“挪”就必活的人,反倒可能一不小心,恰恰就“死”在这个“挪”字里。 就比如说如果一个人的能力本来就有限,那他自然也就没有多少发展的机会,如果他还深信“人挪活”,而不去提高自己的能力,那么即使他“挪”到一个新地方,工作上仍会力不从心,那岂不是越挪越死? 其次,“树”与“人”在“死”与“活”的命运上不会因为“挪”字而出现对立。如果非要把“树挪死,人挪活”当作对立的铁律,那么我只能说,有的树是树,但却是“人”;有的人是人,但却是“树”,这关键就在“适应力”。 比如说有的人,工作能力不错,但就是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到一个新地方总是很长时间也找不到状态,你说他是不是“树”?问题是别人是否有那么大的耐性等你去适应。所以说,“树挪死,人挪活”必须有诸多的条件支持,否则,这条古训有时就会成为误人的“糟粕”。 现在社会随时随刻都在变,惟一不变的似乎就只有“变化”二字,这给许多人的生存方式增添了诸多不安全的因素。为了适者生存,为了能抓住自认为稍纵即逝的机会,就不再对一份工作从一而终,而是对尝试新的挑战乐此不疲;也恰恰是这种观念,造就了一批批“挪活”的勇者,但也有以不变应万变者。 这种人似乎更适合长期留在一个企业,从文化的意义上说,其实就是双方互相需要达到了某种均衡。换句话说,也就是个人对企业的预期和企业对个人的预期在一段时间内是相通的。 在这种均衡下,谁考虑“挪”,可能都不是什么好事!因此人在“挪”之前,心须对“挪”字多加个心眼,好好推敲:自己的能力如何?新旧环境比较后孰优孰劣?如果你不长心眼,那么“挪”也活不成,不“挪”也活不好。 有一个职业经理人在谈及“树挪死,人挪活”这个话题时,说过这么一番话:“如果你是个人才,企业会想办法不让你挪,而当企业没有感觉到你的特殊作用,你对企业变成可有可无时,那么这时你“挪”就是最优的选择;而如果你已经跟不上企业的发展了,那么,你今天不主动挪,明天就会有人来挪你。” 由此看来,要把人“挪活”,最根本的前提是你要具有“活”的本钱。这个本钱,就是那位经理人提到的两个字:人才。 (李伟/荐) (节选自《多一个心眼多十倍机会》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6年10月出版 定价:23元)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男人找出路 女人找退路? (忘忧草)
- 每次醒来,你都不在 (忘忧草)
- 人为什么会被无形的制约绑住? (忘忧草)
- 病了,把身体交给谁 (忘忧草)
- 文明被自己吐出的污物所染 (忘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