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但丁《神曲》的一个德语译本
杨那人(活着,不是久留之地)
但丁 在承认但丁伟大的精神和情感特点的同时,如果也注意到乔托与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那就也要求我们对他的作品给予应有的评价。他和乔托生活的那个时代,造型艺术又恢复了它的自然力量,从而生机勃勃。但丁本人也具有这种直观艺术感的天赋,他运用他那想象力的眼睛就能把各种事物看得那样清晰,从而能勾画出它们的鲜明的轮廓,因此即使是最隐晦和最离奇的东西我们看到也仿佛是按照自然描绘出来似的。还有他采用的三韵句,很少或根本没有束缚他的手足,相反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帮助他达到了目的,勾勒出人物。译者1在这些方面大多遵循了但丁的做法,具体地想象出原作的特点,并努力做到为表达出原作特点所要求的一切,包括但丁所用的语言和格律。 如果说,我觉得还有什么可改进的地方,那是在这方面。 但丁地狱的整个构造有点小中见大,因而使人眼花缭乱。从最高处进来一直到最低层,设想成一个由许多小圆圈组成的大圆圈,但这个大圆圈又等于是一个圆形露天剧场。它硕大无比,而它呈现在我们的想象力面前的总是艺术上受到局限的东西,因为从上面就可以一目了然地一直看到竞技场以及这中间的一切。请看一下奥尔卡尼亚的画2,人们以为看到的是倒过来的凯博书中的插图3。这种虚构与其说是诗意性的,不如说是修辞性的,想象力被激发起来,但并没有得到满足。  地狱图 By Sandro Botticelli 不过,我们正好并不想赞扬整体,因而一个个别的异乎寻常的丰富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使我们惊叹不已,不知所措,并不得不表示敬慕。一个个场景的出现使我们一步一步地失去了对全貌的兴趣,而这些场景是最清楚地和最严格地由所有感性直观的条件和关系,由人物以及他们所受的惩罚和折磨平均完成的。我们举一个例子,也就是第十二章: 我们走下岸的那个地方山石嶙峋,大堆大堆石头让人目瞪口呆。尽管人们知道这些天在特兰托的这边发生了山崩,堵塞了阿迪杰河,但谁也不知道,这是由于地基支撑不住,还是由于地震?……从山上落下的岩石一望无际,盖住了山坡,岩石呈锯齿状,彼此压在一起,我每走一步都得犹豫半天。 周围全是乱石堆,我们就朝着乱石堆走去,但由于要承受新的重量,石头在我的脚下来回滑动。他随即说道:“你在思想最深处一定是在打量我刚刚制服的那只发怒的野兽所看守的碎石堆吧。你听着,我第一次下到地狱的底层时,这座悬崖还没有塌下来。但是,在从狄斯手中夺走第一圈的大部分猎物的那个人从天上来到这里之前不久,这个又深又污秽的峡谷震得非常厉害,我以为宇宙感觉到爱了,世界出现巨大的裂缝,又重新回到原来的混沌。当时,这里和别的地方,自古以来就十分牢固的岩石也碎裂了。”4 首先我必须做以下说明:虽然在我收藏的一七三九年威尼斯出的但丁作品的原作中有个地方(即从“又因为”到“望而步”)也暗示米诺涛尔5,但我仍然觉得,这仅仅关涉到一个局部地区。这个地方是山地,而且“山石嶙峋”;但诗人觉得,这么说还不够,这里的特殊之处(“又因为那里还有那样的东西”)是非常可怕,因而让人望而却步。因此,为了使自己以及别人多少轻松一点,他就提到发生过一次山崩,而且既不是用作比喻,也不是举一个直观的例子。这次山崩大概封住了从特兰托到罗那的道路。那里满是从原始山脉上塌下来的巨大岩石板和碎石,这些石头都是刚刚崩塌下来,十分锋利,它们还没有发生风化,也没有通过植被而结在一起,变得平整,而是一块块巨大的石头像杠杆似的横在那里,脚一踩上去就上下摇晃。在但丁的作品中,当但丁走下岸时也发生了这样的情况。  《神曲》里的牛头怪by Gustave Dore 但是,诗人想无限超越这种自然现象,因而他采用地狱之行,不仅是为这次山崩,而且也为冥界的其他现象找到充足的理由。 游地狱的人走近了血水河,这条河呈弧形,周围环绕的河滩十分平坦,成千上万个肯陶尔6。四处奔走,执行它们那野蛮的守卫使命。维吉尔站在平地上,已经接近奇隆7,而但丁却步履艰难,在岩石中间东倒西歪。我们不得不再次向那里望去,因为肯陶尔对他的同伴们说: 你们觉察出后面那个人脚碰着什么,什么就动吗?死人的脚平常不会这样。8 请问一下自己的想象力,这次巨大的山崩是不是在精神中完全呈现出来呢? 在其余各章里,尽管场面有所变化,但仍然可以看到,这种通过同样条件的再现紧抓不放和生动描绘的做法。这样一些相类似的情况,就使得人们最大限度地了解了但丁的最根本的创作精神。 但丁这个活人和已经故去的死人之间的差别,在别的场合也是十分明显的。比如说,炼狱里的精神居民一见到但丁就吓得要命,因为他们从但丁的身影看到他的肉体。 译注: 1、从一八二四年到一八二六年德国出版了由卡尔·施特莱克弗斯Karl Streckfuß翻译的但丁的《神曲》,歌德这篇文章就是针对这个译本而写的。 2、这是指比萨公墓的一幅表现地狱的画。这幅画以及公墓的其他壁画实际上并不是奥尔卡尼亚画的,而是由比萨的画家弗朗切斯科·特兰尼画的。歌德的这一说法是十六世纪意大利一位画家的观点。 3、凯博书中的插画:古希腊人凯博的书中有一幅插画,它表现了人的心灵活动的各种状态。 4、这段引文是但丁《神曲》第十二章的开头,它与田德望先生译的中文版《神曲》的同一段落有很大出入。首先,有大量删节;其次,文字表达也不大相同。 5、歌德也注意到,原文中有的段落在他所讨论的这个译本中没有译出。根据田德望先生的译本,这句遗漏的话是在“我们为了走下岸去而来到的地方山石嶙峋”之后,即“又因为那里还有那样的东西,任何人一看到这个地方都会望而却步”。这句话中的“那样的东西”,就是指米诺涛尔。 对米诺涛尔,田德望在他的译本中做了注释,现照录如下:“指古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牛的怪物米诺涛尔。克里特岛的国王米诺斯的王后帕西菲爱上了一只公牛,为了达到她的目的,她钻进一只木制的母牛肚里,把公牛引来和她相会,结果生了这个怪物。因为他是人和兽杂交生的,所有诗中称之为克里特岛的耻辱。 关于米诺涛尔的职责和象征意义,注释家意见分歧。有的认为他是吃人的怪物,所以但丁把他作为惩罚暴力罪的第七层地狱的看守者;有的认为他并不是第七层地狱的看守者,也不是暴力的象征,而是被放在第六层和第七层地狱的交界处,作为无明火的象征,把守那座崩塌的悬崖。葛拉勃尔认为米诺涛尔作为半人半兽的怪物,象征人性的兽性化,也就是说,象征疯狂的兽性,这种兽性刺激人犯下在第七层地狱里受惩罚的暴力罪。在古代的圆形雕饰和雕刻中,米诺涛尔都是人身牛首;但丁把他塑造成人首牛身,也说明这个怪物的寓意就是这样。这种看法比较恰当。” 6、肯陶尔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半人半马的怪物。但丁把这种怪物作为暴力的象征,同时又使他们看守,监视犯有暴力伤害他人罪者的鬼魂。 7、奇隆是肯陶尔的首领。 8、但丁在诗中是活人,活人比鬼魂重,因而碰到什么,什么就动。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左梨&齐奥朗虚拟访谈 (杨那人)
- 挑衅与误读:一场关于诗歌的开放讨论 (豆友924336474)
- 从一场大雪开始 | 杨黎 (豆友924336474)
- 钱稻孙 译《神曲一脔·地狱曲一》 (杨那人)
- 萧沆‖在绝望之巅(肖霄 摘译) (杨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