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阅阅读 坂本龙一 《音乐即自由》
X2(时刻准备着世界末日,飞向外太空)
为什么第一张照片像中指哈哈哈哈


幼儿园就自己去看电影,心服口服,小学就看过费里尼…

原来德彪西的音乐有受甘美兰的影响啊!这真是太令人诧异了,艺术犹如涟漪,相互关联影响
摘录:
1.就好比说,现在黎巴嫩正发生战争,假设战火夺走了某位黎巴嫩青年的亲人。由于以色列军队的空袭,青年疼爱的妹妹不幸丧生,他因此将悲痛的心情化为音乐。然而,他在谱写音乐的当下,是完全置身于音乐的世界,与妹妹死亡的事实逐渐拉出距离。
将某件事情携程文章时,文章本身呈现出的美好与力量,让人不由得投入文章构成的世界。音乐的情形也是一样,因此就算对于妹妹的丧生确实感到悲痛,只要处于创作音乐的过程中,一切就都是音乐世界的问题,与现实世界中妹妹死亡的事实,完全是不同层面的事,两者之间有着难以跨越的距离。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某位青年失去了自己的妹妹,一旦青年的记忆淡去、消逝,这件事情可能就此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彻底消失无踪。但是只要一谱写成歌曲,就可能成为民族或时代的共有记忆,不断流传下去。将事情从个人体验中抽离而出,实际留存在音乐世界中,就能借此跨越时空的限制,逐渐与他人共有,音乐正具备这样的力量。
就表现而言,最终如果不是能让他人理解的形式,不是能与他人共享的形式,那就是没有成立的东西。因此,无论如何都必须经历抽象化或共同化的过程,其间个人体验、情绪的喜悲难免会遭到拭除。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无法逾越的绝对界线,以及难以磨灭的缺憾。然而,这种绝对界线反而促使了另一条道路的出现,让完全不同国家、不同世界的人,都能够产生同样的理解。无论是语言、音乐,或是文化,不都是相同的情形吗?p30
2.跟着德山老师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我 彻底迷上了巴赫的音乐。通常弹奏钢琴曲时,大多是右手弹旋律,左手负责伴奏,不过我讨厌这种弹奏方法,这获取与我是左撇子有关。然而,巴赫的音乐中,右手谈过的旋律会转到左手弹奏,之后又变奏回到右手。左右手各自负责的部分往往会相互交换,在弹奏的过程中,两手同样重要。我觉得这一点相当棒,因此深深受到巴赫的吸引。这是一个决定性的相遇。我虽然也听流行歌曲、歌谣,也看电视或听收音机,但真正喜欢的还是巴赫的音乐。p40
3.事实上,非欧陆圈的音乐并不是这个时代才影响了西洋乐坛。1889年举行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德彪西首次听见甘美兰音乐,就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当时,印度尼西亚人首次在欧洲演奏甘美兰音乐。德彪西一听之下,深受冲击,于是开始利用海、云等要素作为题材,谱写缥缈意象的音乐,全然不同于贝多芬以后的作曲家,后者创作的音乐感觉就像是坚实的建筑。换句话说,作为20世纪西洋音乐始祖的德彪西,正是受到亚洲音乐的启发,蔡创造出那种缥缈风格的乐曲。p90
4.我不知道该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离开。不过,经历这些死亡后,让我体会到,一旦亲近的人去世,才能够发现人与人的距离多么遥远,自己对于已逝者又是多么不了解。我一直觉得,对方还活着的时候,彼此通过适当的沟通,无论如何都有办法相互了解。然而,等到对方去世,我才发觉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在这件事上,我自己的情况一直都是如此。p129
5.有一句话是说,人类要守护大自然。论述环境问题时,经常会引用这句话。然而,我认为这几乎是一个错误的想法。人类加诸大自然的负担超出大自然容许的范围,受害的当然会是人类。伤脑筋的会是人类而已,大自然不会感到任何困扰。看到大自然的雄伟、强大,会觉得人类实在是不值一提。生活在那片冰山与海水的世界时,不断让我感到人类是多么微不足道,我甚至也觉得人类或许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p249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EF1H读书群七周年啦,做了周边阅读书袋,少量放售中~ (X2)
- 日常阅读|《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 (X2)
- 日常阅读|苦雨之地-吴明益 (Rita wei)
- 日常阅读|《新浪潮》 (X2)
- 日常阅读|《最后一封情书》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