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学会妥协:追求有限的、次好的目标
来自:rossyddd
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近日在央视播出。该片梳理了15世纪以来在全球竞争范围内的9个领导性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崛起的历史。总策划麦天枢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特别强调,非常渴望公众在观看这部电视纪录片后,能理解“妥协”二字的社会价值和理性价值。他说,西方这些现代国家的建立,其标志就是以理性的方式、妥协合作的方式,来探寻一种新制度,探寻社会利益分配的一种新形式。 什么是妥协?有学者举例说明:假定甲方和乙方做买卖,一旦谈不拢,收益全无;而如果谈得拢,那么在这个利益尺度内甲方或乙方不管拿得多还是拿得少,总是有的。所以,妥协意识、社会理性,本质上是商业文明的产物。 大国崛起,是否源于妥协?是否必然妥协?不敢随声附和,但以本人对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的近距离观察发现,妥协,对于个人成长、集体的有序运行确实不可或缺。 如果你是一个单位的领导,你想大刀阔斧改革,但你不能不考虑主管部门的意图、副手的反应、一线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你只能在自身条件、外部环境以及职工意愿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作出妥协让步。如果你是一个员工,想大展身手,却不得不顾及单位管理水平、体制环境的制约,顾及同事的感受、客户的反响。 “妥”,就是综合各方面的意见,以达成共识;“协”,就是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以达到共赢。西方一些国家在制度上的妥协,促进了崛起,而我们个人在合作时的妥协,另辟了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蹊径。不同利益群体的合作和妥协,是成本最低的,代价最小的,效果最好的。有了这种妥协意识,才能寻求和成全一种妥协的制度,民主制度其实就是一种妥协的制度。不妥协,就可能有不合作,会产生对抗、冲突。不妥协,就可能无法持续,会发生衰减、变形。 有了这样的深切体会,你就可能对大到国的制度选择,小到家的管理设计,都有全新的理解。《大国崛起》的总策划麦天枢说,人们要学会只追求有限的、相比较而言“次好”的目标,这样理性合作才有可能。“要做就做最好”,百度一下,0.140秒搜索到相关网页217000篇。在市场经济时代,这个口号确实极具鼓动性,每个人可能也都有过这种冲动和期待。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退而求“次好”,少做“最好梦”,少些“理想化”,我们可能会更加坦然地面对条件的限制、环境的压力,会更加容易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最为重要的——人内心的和谐。 事实上,人们往往为了追求最好而得到了最坏,如果追求次好,也许可以避免最坏,有时还会达到最好。因为在妥协基础上确立的目标实现起来比较容易,而一个目标实现了,可以再制定新的目标,这样就可能有持续不断的发展——这是妥协的积极意义,也是它的普遍价值。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我的住房公积金谁做主 (ZT) (千里不留行)
- 超级强文一篇 (rossyddd)
- 用工的体制之别——转自《中国青年报》 (千里不留行)
- 楼市与上市公司;来自<中国青年报> (千里不留行)
- 期房预售制度——转自《中国青年报》 (千里不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