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具哥"李商隐:一波三十折的"蚁男"
ishuye
佣书贩舂的小童工 李商隐出生在河南,但是小时候,他的父亲在浙江获嘉做县令(一说是幕府),一个很卑微的小官。不幸的是,李商隐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中国注重宗族的继承,也就是宗嗣。李商隐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要负起长子的责任,李商隐后来写了一篇文章《祭裴氏姊文》: 某年方就傅,家难旋臻,躬奉板舆,以引丹旐。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既祔故邱,便同逋骇,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乃占数东甸,佣书贩舂…… ——他说,我八、九岁,正跟老师读书的年纪,家里就遭遇了灾难,而我作为长子要举着引魂幡把父亲的灵柩运回河南。四海虽大,却没有我的家。离开河南那么远,河南已没有他的家,亲朋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邱”是坟,我把父亲埋在祖坟里,就成了无家可归的人了。 李商隐当年过的那种贫穷卑贱的生活,是大家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什么叫“衣裳外除”,就是孝服,中国古人说服丧三年,因为父母抚养你至少要三年,守孝的期间是不准工作的,但是等到丧服脱下来,吃饭的问题就变得重要了。中国用“旨甘”两个字绝不会指自己,而是指孝敬母亲的。父亲死了,母亲还活着,所以我要赶快找个工作孝敬我的母亲。 “乃占数东甸,佣书贩舂”,于是我赶快报了一个户籍把我的名字放进去,在东甸也就是洛阳城东的一个地方。户口报到河南以后,用什么养活他的母亲?“佣书贩舂”,佣书就是他帮人抄写,因为唐朝的时候印刷术还不是很流行,所以他被人雇去做抄书的工作;“舂”就是舂米,“贩舂”就是他贩卖劳力给人舂米。这就是李商隐幼年时候所做的工作。 作为长子,他不只要谋生。古人认为扬名声显父母光宗耀祖,这才是做子孙的一个更重要的责任。所以李商隐读书一定是很辛苦的,我们从他辞藻丰富的文章,就可以看出他的书读得好,文章也作得好。我们说“有才之人,譬如锥处囊中,脱颖而出”,你如果是个普通人,那就罢了;如果你果然有才华,那么即使把你包起来,你的才华还是会像囊中的锥一样,锋芒显露。 李商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很有文名。 一波三十折的“蚁男” 李商隐十五六岁的时候,认识一位叫令狐楚的人。唐朝时有一个风气,就是“行卷”,你把文章献给别人,能得到别人的欣赏就叫“行卷”。于是李商隐把文章拿给令狐楚。令狐楚一看非常欣赏,觉得这个年轻人真是有才华,就叫李商隐跟他一起生活,跟他的儿子一起交游。令狐楚有一个儿子非常有名后来做了宰相,就是令狐绹,所以李商隐跟令狐绹也有很密切的关系。这个时候,令狐楚就教李商隐说,你不要写古文了,古文现在已经不流行了。当时唐朝流行的是骈文,对偶的骈四俪六的骈文。所以令狐楚就训练李商隐写骈文。李商隐到了十几岁,应该去参加科举考试了,令狐楚就给他资助让他去参加。 李商隐接连考了三次都没有考中。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第二次考试又没有考上,第三次因为生病没有去考。这中间有一段时间他跟随一位叫崔戎的人,崔戎很欣赏他的才华,把他带到兖海,也就是山东的沿海。可是李商隐很不幸,他们到了那里,崔戎就病了,第二年就死了。 李商隐再度落魄,不得已回来了,于是参加了第四次考试。这次考试的主考官跟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是很好的朋友。当时的考官们有生杀取夺的大权,所以他问令狐绹:你父亲的门下你交游的人士中哪一个人最好?令狐绹说李商隐。过了一阵子主考官又问他:你父亲的门下跟你交游的人中哪一个人最好?令狐绹说李商隐。如此反复,令狐绹推荐了四次李商隐,终于在这次科举考试中,李商隐考中了进士。 这岂不是一个很大的转机?可是就在他考中了进士的那年冬天,令狐楚死了。前文有提:父母之丧当守孝三年。令狐楚死了,那么令狐绹就要守丧三年,这三年,李商隐要依附什么人呢…… 官场底层挣扎的草根 很多人都误读李商隐,认为他只会写爱情诗,其实不然。 中国的读书人一向抱持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当李商隐一考中进士,他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价,而是国家的治乱,还写了《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描述他经过当年被战乱洗劫、被剥削掳夺的农村的凄凉景象。他说,我经过很多村落,种田的农具都弃在道旁,牛饿死了,十家住户没有一个活着,就算看到一个活着的人,他看到客人来了就转过脸去,因为身上没有衣服,没有脸面见客人……你看,这是什么样的政治,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李商隐怎么会写下这样的诗篇来?,显然是受杜甫的影响。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与《北征》都是写当时天宝年间战乱的困苦,都是写实的。李商隐完全是杜甫的作风。“我愿为此事,君前剖心肝”,他说我愿意为国家把这样的灾苦告诉皇帝;“叩头出鲜血,滂沱污紫宸”,我愿意在皇帝的玉殿前叩头,头流出鲜血来。我虽然愿意做,可是我李商隐一个平民老百姓,没有一官半职的有什么机会见到皇帝?所以“九重黯已隔,涕泗空沾唇”,君门九重,哪里是这么容易见到的?所以隔得很遥远,我滂沱的涕泪从眼睛流到嘴唇。他说现在的朝廷是“使典作尚书,厮养为将军”,没有道德、没有修养、没有能力的都做了将军;但是“慎勿道此言,此言未忍闻”,这个话我们千万不要传出去,这个话不能让人听见。但是天下有不被传的话吗? 第二年,李商隐又去考试。据李商隐记载,博学宏词考试有很多考官,有两个考官把李商隐录取了,把录取名单报到中央那里,但是在中书省里最有地位的人说“此人不堪”,此人不能用,所以把李商隐的名字抹掉了。这是在李商隐写《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的第二年,这首诗传出去了,李商隐把这些当官的骂得狗血淋头,所以当然也就没有被录取。 后来,李商隐又考了一科叫“书判拔萃”,他考上了,被派到了弘农县做县尉的官。尉官只是县令手下供驱使的小官,没有职权。县大老爷要审案子了,李商隐就负责把犯人带上来;等到黄昏了,李商隐再把犯人带回去…… 与粉丝艳遇未遂的断肠人 《燕台四首》是李商隐笔下非常美丽、非常香艳的诗,是分成春夏秋冬四首来写的。 那么《燕台》究竟说些什么?前人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古人用“燕台”代表使府,节度使的幕府叫做燕台,他们认为这是爱情的诗,说一定是李商隐跟使府后房的姬妾有一段恋爱的故事。第二种说他可能是在学仙玉阳的时候写的,他所爱的这个女子是一个道士。这个女道士被人娶走了,所以诗中多引仙女故事。总之,有多种说法。 另外跟《燕台》相关的一个故事是柳枝。第一个被李商隐的诗所迷住的人不是我们,是当时一位叫柳枝的女子。 李商隐曾写了《柳枝五首》,据《柳枝》诗的序言说,柳枝是洛阳的一个女子,她父亲很有钱喜欢做生意,但是父亲做生意时遇到风波,在湖里淹死了。她母亲很疼爱她,“生十七年,涂妆绾髻,未尝竟,已复起去”。这个女子十七岁了还不会好好把头发梳整齐,她喜欢“吹叶嚼蕊,调丝擫管,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所以邻居以为她是断断嫁不出去的。 有一天,李商隐的一个堂兄弟让山,下马在柳枝家旁边吟诵《燕台四首》的诗,柳枝听到,就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这两句话问得,真是让人看到这个女孩子的动情之处。 谁人有此者,谁人有此情——是什么人能写出这样的诗篇?什么人能有这样的感情?于是让山就告诉她说,“此吾里中少年叔耳”。于是“柳枝手断长带”,打成一个结,请让山约李商隐来相见。次日,李商隐就和让山并排骑着马到柳枝家门口,柳枝这天把头发梳得很整齐,“丫鬟毕妆,抱立扇下,风鄣一袖,指曰:‘若叔是?’”说这是那个作诗的人吗?说“后三日,邻当去溅裙水上,以博山香待,与郎俱过”。说三天以后我们要有一个祓禊的节日,我要烧一炉博山香等着你来。 回去后,李商隐的行李被偷走了,他没有办法就跟着朋友离开了,所以三天之后就失了柳枝的约。等到冬天下了雪以后,他的堂兄弟让山来见他,李商隐问起柳枝,让山说,柳枝,已经被人,娶走了…… 内容简介: 李商隐的诗向来被认为玄妙难解,如同谜语一般。叶嘉莹先生在解读李商隐诗时,除了导引读者进入诗文情境中,认识李商隐独特的表现方法外,还特别提出如何欣赏诗歌的美学价值。 她认为,诗歌的美学应该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它能够感知的因素,它是怎么样感受世界的。作为一个诗人,除了要有能感知的力量,还要有能写之的力量。叶嘉莹认为,我们真正要评说一首诗的好坏,是要从能感之与能写之两方面来衡量。一个人最微妙的一点,实在就是你的心灵、你的意识、你感受的时候的作用和姿态,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导读作者介绍: 叶嘉莹,生于1924年,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先后在美国哈佛、耶鲁等大学讲学,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现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自1979年开始,在数十所国内大专院校受聘为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叶嘉莹教授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为自己的终身事业,著有《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灵溪词说》《中国词学的现代观》《迦陵文集》《叶嘉莹作品集》等。 绘者介绍: 阮筠庭,漫画家,生于80年代,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留校教师。2002年获第三届中国连环漫画最佳彩色单幅奖。画面呈现的淡雅委婉的气息,如同一首隽永的爱情朦胧诗,愈品愈有味道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请问官网上的讲座 (SUE∮)
- 环游梦想【复赛中……】 (空锅)
- 书友们有福啦!参加梦想实现计划赢取万元美金大奖! (经典3.0)
- "杯具哥"李商隐:一波三十折的"蚁男" (ishuye)
- 有多少心情再读经典 (ishu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