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如何预测未来?
来自:亚衰人(http://www.liuyaming.net/)

接近2019年的时间,“广州三年展”开幕,主题定为“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1970年代,艺术家安迪·沃霍预测:“未来,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15分钟名人。”更早的1945年夏天,美国工程师范内瓦·布什在波士顿的《大西洋》(The Atlantic)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诚如所思》的文章,文章提到“想象一个未来的设备……人们可以在其中存储所有的书籍、记录和通信信息,并且可以以极高的速度和灵活性与这种机械设备进行互动咨询。这种设备是对人本身记忆的直接扩大和补充”。这也成为本次展览的标题来源。 他们曾经的预测就是今天活生生的现实。那么今天集艺术、科研、哲学等众多背景于一身的艺术家,他们如何预测未来?

人类终将成为代码? 很多人考试之前都曾经幻想过拥有哆啦A梦的记忆面包,只要把想记住的内容印在面包上,这些内容就可以存储在大脑中。今天,人脑芯片即将问世,人脑芯片的研发主要用于瘫痪病人的神经重建,而从理论上来讲,对人脑植入芯片,那么人类与人工智能的界限就将模糊。这一技术进行人体实验,有人说会在5年以内发生,也有人预计到2030年。

交互式装置《你:是:代码》(YOU: R: CODE)由6块屏组成,你站在这些屏幕面前,就开始经历人类从血肉之躯,到虚拟影像、到数据再到被监控与操纵的代码。屏幕前面人类的身高、体重、年龄以及平时购物的数据一眼尽知,由彼得·魏博尔和德国艺术家兼程序员贝恩特·林特曼共同创作的这组作品,让我相信人类身体有它的使用期限,而数据没有。 《你:是:代码》(YOU R CODE) Bernd Lintermann 迪莉娅·尤尔根斯的装置作品《未来一秒即来》看似是一堆日用品的再生,实际上代表了消费时代的我们,每一笔线上的浏览、下单以及使用后的抛弃,都是组成今天人类的重要元素。而我们的身体本身,或许没那么重要了。 人类身体的演变在反自然进行?

看到《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那一刻,我认为自己触摸到了电影《异形》的现实版。 《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 - Thomas Feuerstein 艺术家托马斯·费尔施代恩将普罗米修斯的雕塑置于自养型细菌当中,让其被细菌缓慢吞噬。此时,无机的石头变成了有机的“食物”,雕塑普罗米修斯成了一台将岩石化学过渡到“岩石生物学”的变体机器。包括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在内的原始细菌,依靠大理石释放出的铁和硫生存。它们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会产生硫酸,并释放到周围的水中。这种酸性水经管道流到大理石雕塑上,将雕塑中的碳酸钙腐蚀,变成石膏。然后用一排过滤器提取和收集水流冲出的石膏粒,再用一排过滤器收集生物质。最终,一件新的雕塑——
《不可思议的收缩人》 机器也会拥有性格? “去人类中心化”是近期与科技有关的当代艺术展最流行的主题。人类世界有太多神秘现象难以找寻答案,在科学家的世界,他们试图打破以人类感官为线索去认识这个世界,尝试以机器、植物或者其他生物的视角去感知这个世界,换个视角,很多问题或将迎刃而解。机器支配人类,或者人类支配机器,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更多艺术家认为,互相协助、互不干扰的共生状态才是人与机器的常态。 张尕 - 机器不孤单板块 - Gilberto Esparza 展览中有两个“打工者”——SAM2和SAM3,观众向机器投币1元硬币,机器会提供一小杯它们利用菌种生产的饮料给观众,依靠自己的方式在人类世界中生存。但完全自主的机器却在广东美术馆进行了“罢工”,投币1元之后,机器吐出来一张纸条,纸条讲述它已经在上个展览赚够了在中国期间的电费,不想过多劳动,它们不是人类,不会一直为了赚钱而工作。它们叫作《共生自主机器》,可以自给自足,并且有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由荷兰籍设计师阿维德·詹斯和法国籍设计师玛丽·卡耶共同研发。艺术家研究非人类本身以及非人类如何面对人类世界。

《共生自主机器》- Arvid Jense & Marie Caye 他们带到广州的这两个共生自主机器能够自给自足并且依靠自己的方式在人类世界中生存。它们利用菌种生产饮料,然后卖给人类,是一种小规模的自动化食品生产系统。它们是兼具科技和有机性的机器人,可以智能地管理食谱、价格、维修、服务和劳动力,仅在必要时需要人类协助。

SAM2的旁边是一个形如黑色大肿瘤的巨型雕塑,这件作品由人类艺术家与计算机合作完成。艺术家王郁洋将汉字的笔画经过电脑转换成0和1的序列编码,再将这个序列导入三维制作软件3ds Max。3ds Max便会被转换的0和1序列所控制并生成相对的三维模型。于是,这件形如汉字“光”(《字典—光》)的庞然大物便基于电脑逻辑诞生了,在创作过程中,人类只起到辅助作用。 《字典—光》

万物互联的社会 同样使用计算机创作的艺术家还有出生于美国的艾迪·瓦根克内希特,她与基于算法工作的扫地机器人Roomba一起创作了作品《物联网》和《群体性孤独》。《物联网》中,瓦根克内希特营造了一个办公环境,每一个Roomba 机器人上方都放置了一件物品,随着Roomba机器人与手机、电脑和其他设备的距离变化,它们的运转也不断变化或者直接停止工作。

《群体性孤独》中,瓦根克内希特本人裸身躺卧在画布上,让Roomba机器人遵循自定义算法移动,并用蓝色的笔刷在画布上留下痕迹,由于 Roomba机器人的轨道被设定必须经过整个画布,所以它会不屈不挠地在艺术家的身体周边探索。最终,画布上呈现的是一位女性身体的轮廓,四周则被机器人的蓝色笔画填满。

《麦格芬》杂志创作的《广州物品联姻》也是对万物互联的体现,它将我们身边的物质,比如一件老旗袍、卡车司机的烟袋等联系在一起,这些物质与人一样,也会结为夫妻,也会互相合作。 《广州物品联姻》

2019年被认为是5G元年,5G时代是真正万物互联的时代。艺术家所表现的未来,是在技术铺垫之下,社会哲学、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这些在技术变革的同时,都将面临转变。(文章来源于艺术商业)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数字藏品 (新生)
- 数藏回暖 (新生)
- 数藏平台搭建,有成品案例 (nft数藏搭建)
- 数字藏品NFT设计,原画建模动画全环节制作 (数字平原3V)
- 数字艺术作品 (加斯帕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