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贝里奥的弦乐四重奏
来自:novich
小组收藏新增贝里奥的四重奏作品集: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03335/ 整理的作品说明如下: 贝多芬的晚期弦乐四重奏启发后世作曲家,尤其是二十世纪作曲家,把弦乐四重奏作为实验音乐语汇和形式的理想载体。贝里奥从五十年代开始写作弦乐四重奏,当时他正热衷于米兰电子音乐实验室,或许他是想用四件传统弦乐器的统一音色,来平衡电子音乐那种无限的音色可能性。《第一弦乐四重奏》直接由布鲁诺•马代尔纳促成,后者在55年将自己的双乐章弦乐四重奏题献给贝里奥,次年贝里奥完成《第一弦乐四重奏》,回赠马代尔纳。该作运用了序列技巧,各种基本音乐元素呈离散趋势、起音短促,但注重各元素之间更密切的对位,具有“点彩画”的效果,秉承了布列兹的音乐乌托邦理念——“以最基础形态呈现的作品”以及“去修辞化”(de-rhetoricised)。 《同步》(Sincronie)作于1963-64年,旨在“寻求更加深入和整合”,形态极为丰富,音色和技巧的使用五花八门,且具有强烈而持续的对比,明显受到作曲家迷恋电子音乐的影响,追求在弦乐器上发出异质的音响。他从后韦伯恩时期以序列为主的时期走出来,转向对音色的探索。此外,该作的另一重要意义是应用了“声音姿态”(sonic gesture)、“形式姿态”(formal gesture),预示了之后的《模进》系列(Sequenze)。 贝里奥在《同步》之后,再次为弦乐四重奏创作要等到1993年,早期作品探索技巧拓展可能性的努力不复存在,为弦乐四重奏而作的《小夜曲》具有更统一、甚至是如歌的特色。其突出的一面是表情运用非常丰富,大量详细的表情术语具有情感上的提示,和早期“去修辞化”的作品可谓南辕北辙。保罗•策兰的诗句作为作品题注:“…你那隐秘的话语…”。《小夜曲》最后转入虚幻冥想的暗哑音响,似乎正应和了策兰的诗意,无法言说的就陷入沉默。 四年后,作曲家又拿出一首短小的四重奏《语汇》(Glosse),堪称一部小型“声音姿态”习语辞典,该作比《同步》具有更明晰的织体,分别展示了作曲家多年来在各种“声音姿态”上的案例,如作曲家所言:“各种姿态可以成为富于诗意和具有形式感的表达,但前提是我们避开其含意与原初倾向,不把它们缩减为纯粹形式物体的字符,不忽略其中蕴含的神话结晶,相反,要投身于它们的矛盾之中。”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宋庄,现音附近!找室友 (豆友O5F_XT5_N4)
- 纪念阿诺德·勋伯格诞辰150周年 (永值生)
- 现代音乐和化学元素周期表 (A3)
- 有关当代音乐教父温德青老师的回忆 (frtiiiii)
- 1000位西洋美声歌唱家名录 (甜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