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列传》提问&回答
来自:Tiger Balm(浓夭不及淡久)
组长
2019-03-03 22:10:13
以下问题,请大家🌸至少选择3个🌸问题回答。
一、卫鞅亡魏入秦
结合文本第一段,讲讲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卫鞅的故事,你认为公叔座是一个怎样的人?魏惠王呢?
二、四见秦孝公
2. 卫鞅借助哪位宠臣的势力得见秦孝公的,后世为何因此诟病商鞅,你的观点呢?
3. 卫鞅几次与秦孝王相见阐述自己的见解?每一次的情况是怎样的?结合文本的第二段谈谈。
4. 甘龙、杜挚是谁?卫鞅欲变法,他们的观点是什么?
三、商鞅变法
5. 概述卫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6. 讲述卫鞅“立木为信”的故事。你认为卫鞅为何要这么做?
7. 太子犯法,卫鞅是如何处理的?请讲述这个事情经过。
四、大败魏国
8. 公子卬是谁?卫鞅是如何欺骗他而取得胜利的?由此你认为卫鞅是一个怎样的人?
9.卫鞅、公孙鞅、商鞅,一个人为何三个不同称呼?
五、赵良见商鞅
10.赵良是如何劝说商鞅的?总结出几点核心观点。对赵良的劝告,商鞅为何弗从?如果你是商鞅的话,你会听从赵良的劝告吗?为什么?
六、商鞅结局
11. 秦孝公死后,商鞅逃跑,旅店主人和魏国人为何都拒绝接纳商鞅?
12. 秦惠文王为什么要车裂商鞅,并诛杀其全家?
13. 司马迁言“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表明了他怎样的态度?他为何这样评价?
14. 通读商鞅的一生,你认为商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尝试自己评价一下商鞅其人、其法。
-
高子扬 2019-03-04 12:25:47
1.公叔痤善于发现人才,心系祖国,在临终之前仍向王举荐人才,让魏惠王将魏国托付给商鞅。而魏惠王在听到公叔痤的话之后,却觉得他是老糊涂了,对于商鞅未曾进行任何考量就废置不用,不懂得珍惜人才。 6.在商鞅写好法令之后,怕百姓不信他,就立柱与南门,能搬到北门的就赏十金,初时无人肯动,就加到五十金。一个人搬了立刻赏钱,来表明他不欺民,来保证令法的实行。通过这种方式,商鞅提升了他在百姓中的信誉,当他颁布法令后,百姓知道商鞅言出必行,必然不敢触犯法律,大大加强了法律的执行度。 7.太子初犯法,商鞅对他的师傅公子虔用刑,刺面太子的老师公孙贾。后来公子虔复犯法,就把他鼻子割了。我认为他的行为是正确的,不惧强权,敢于执法,不徇私枉法,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民服从法律的管制。对于国家来说,他的行为有积极意义;但对于他自己来看,则有反面意义。后来秦孝公死后,商鞅一被诬陷造反,太子就命人追杀,想必也有一些记仇的成分在其中。
-
境界 2019-03-04 17:29:55
2.借助了一位姓景的太监(简称景监)的宠臣的势力,这位嬖臣是一位小人,见利行事。所以商鞅相当于是借助了不干净的力量才得以出头,对于当时的人和后辈的观念来看,这是不符合正道的。加上商鞅被重用后虽然提出了很多的好的法律观念,但由于过于苛刻,不仅得罪了达官显贵,还得罪了黎民百姓,残忍少恩的他因而被后人所诟病。
9.卫是商鞅的本氏,与项氏一样属于以国为氏的一类,既然称卫,那么他也是国君之孙,虽然是疏属、旁支侧出之子,但他仍称为公孙。所以既是公孙鞅,也是卫鞅。而商是后封的,号商君,又称商鞅。
10.在此仅从最长的那段话分析。赵良首先借前文商鞅的话,用了百里奚的例子,言百里奚闻秦缪公是位贤人便主动自荐与他,不惜穿着粗衣,干喂牛的活,一年以后,才终于把他提拔上来。他尽心尽力,深受人民的喜爱,甚至让诸侯八戎也甘心臣服,他还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他死后男默女泪,举国上下为其悲痛。后面开始强烈的对比现在的商鞅,分别从自荐途径、做事中心、做事残忍三方面提出商鞅不对的地方。然后接着多次引用《诗》《书》中的句子,指出商鞅的做法与道理相背、行不得人,并且也言出具体的“……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出行时的情形,与前面受大家爱戴的百里奚的出行情景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确切地指出商鞅现在的处地。最后,赵良恳切地劝说商鞅最好退还十五都,退位韬晦,并告诉商鞅这样下去的严重后果。 如果我在商鞅这个地位,我会考虑赵良的劝诫并改正。但如果我是商鞅,“我”的性格不会让“我”听从赵良的劝说。因为“我”的价值观认为我是对的,如他所讲,我的做法本来就与常理不同,这并不代表我的做法就是不对的,现在国家也很安定,证明我的做法是起到效果的。毕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固,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另外,我与百里奚本来就不是一种人,无论从思想还是时代都不一样。 曾靖杰
-
E.coli同学 2019-03-04 18:38:43
6.商鞅将高三丈的木头立在城南门,下令如有人能够将它从南门搬到北门,就可以获得十金的奖励。人们都感到很奇怪,没有人敢上前去搬木头。在商鞅把奖金提高到五十金后有人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即给了他五十金。他这样做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变法不会欺骗黎民百姓,显示自己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为变法政策的推行奠定了舆论基础。 11.旅店主人因为惧怕商鞅立下的“舍人无验者坐之”之法,惧怕受到牵连,不敢收留他。 魏国人因商鞅曾从魏国逃往秦国,欺骗了公子卬且曾大败魏军而拒绝接纳他。 商鞅曾经的所作所为导致了他如今无助的处境。 12.(1)平息民愤,巩固自己在国内的统治地位; (2)防止魏国以商鞅在秦为借口举兵攻秦,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3)避免商鞅势力过大,威胁到自己在秦国的统治; (4)杀一儆百,震慑国内的反叛势力。 (樊宜萱
-
篁竹素琴 2019-03-04 18:51:02
5.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和生产;禁止私斗;取消贵族的世袭等 6.过程:在咸阳南门外立了一根木头,招募民众来把这个木头搬到北门,并给予五十金的奖赏。大部分人都犹疑不定。但最后,商鞅真的将五十金给了搬了木头的人。 目的:树立自己的威信,为了在推行法令的时候大家能够当真,并且认真的执行。 7.太子虽然犯法,但因为是皇储,不能施刑,所以让他的老师来替他受刑,以言明法纪的重要性。 9.公孙鞅:公孙是他的姓,鞅是他的名。 卫鞅:他原是卫国贵族出身,所以也叫卫鞅。 商鞅:他变法有功后,商为他的封地,所以又叫商鞅。 14.其人:商鞅不仅十分有智慧,并且还能洞察当时的局势,准确的判断惠王的态度;应势而起,获得孝公的信任,并且主持变法。但我觉得他也有欠缺之处,主要是在于他不能很好的处理与旧贵族的矛盾,没有给他们留有喘息的时间,造至以太子为首的一派势利的人强烈反对,这也是他最后身死的原因之一。 其法:无论是从即时的效果来看,还是回溯当时。他的法令无疑是很成功的。不仅稳定了秦国的社会,并且发展了经济,还大大的提升了秦国的战斗力。为日后秦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了了
-
Aimee 2019-03-04 18:53:29
5 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若其中有人犯罪包庇者将被腰斩,与降敌同罪,告发者将和杀敌的人受同样奖赏。一家中有两名男丁以上而不分居干活的,收两倍的赋税。奖励立军功者爵位和赏赐。私自斗殴的按照情节处刑。努力耕织,生产布帛粮食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因为懒惰而贫困的,他及其妻子将会被没收为宫中奴役。贵族若不立军功,不得被载入宗室。各等级需严格遵守其礼乐制度。有功的人将会显示他的尊荣,没有功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显示他的尊荣。 6 商鞅为了让大家能够相信他的新定的法,于是在国都南门立了一个三丈长的木头,称若有人能将此木抬至北门呢,将给予十金的奖赏,人们都觉得很奇怪,没有人去尝试。于是商鞅又称可以将此木头移至北门的给予五十金奖赏,有人这么做了,商鞅便给了他五十金,以表示自己言而有信。 商鞅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大家能够相信的他立的发令,去遵守它们,在人群中树立自己的威信和自己讲信用的好形象。 7 商鞅给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子贾处以刑罚。新法令实行一周年时,大家都称新法不便。这是太子犯了法,商鞅认为在上的人犯法,就不能指望在下的人去遵守发令了。所以商鞅决定依法处治太子。但太子是皇上的儿子,不可以实施刑罚,因此商鞅处治了他的师傅。到了第二天,秦人都开始遵守新法令。 laj
-
RussQ 2019-03-04 20:20:52
问题4. 甘龙,杜挚是秦孝公的两位忠臣,甘龙认为应顺应民俗,以教化来治理国家,沿袭之前的成法。杜挚也认为除非是十分有效的措施,都不能轻易去改变旧有的模式。而商鞅却认为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主张及时变通。秦孝公同意了商鞅的说法。 问题6. 立木而信:商鞅刚刚制定好了新的法度,还没有实施,怕老百姓不相信,就在城南立了一块三丈的木头,招募说如果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门就给他十两赏金,民众都感到很奇怪,没人去搬。后来又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有一人便去搬了,果然被奖励了五十两。 商鞅刚刚掌握大权,民众对他还不了解。他需要让民众了解到他是一个守信用,并会将制定的规则贯彻到底。这样也使他的威信大大增加,有利于变法的实施。 问题11. 旅店主人不接受商鞅是因为商鞅自己制定的法律中需携带证件证明自己的身份才能住店,而商鞅自己没有,也就是被自己的法度制约了。 而魏国人拒绝接纳他是因为他曾经使用欺诈的手段打败魏军,胜之不武。 曲嘉骏
-
筱筱歌 (今天给CP煮饭了吗?) 2019-03-04 20:34:09
1公叔痤知道卫鞅是个贤才,病危时向魏惠王举荐卫鞅,并且说如果不任用他就要把他杀掉,魏惠王对此嗤之以鼻,公叔痤知道魏惠王不准备任用卫鞅,就找来卫鞅要他赶紧逃走,卫鞅却告诉他既然魏惠王不听他的任用他,自然也不会听他的把他杀死。 公叔痤是一个知人善任的人,能够看出卫鞅的才能。同时他也对君主忠心耿耿,向君主举荐卫鞅,希望能以此为国出力。然而在他的忠心耿耿里,还夹杂了与友人的义气,于是他告诉卫鞅让他逃跑。可见他是一个复杂的人。 魏惠王对公叔痤的谏言嗤之以鼻,说明他十分自以为是,不能知人善任,白白放走了卫鞅。 3三次,第一次卫鞅和孝公谈帝道,孝公完全提不起兴趣,对推荐商鞅的景监非常生气,卫鞅认为孝公没有领会他的意思;第二次卫鞅和孝公谈王道,还是没有和孝公的意思,孝公继续埋怨;第三次卫鞅和孝公谈霸道,合了孝公的心意,孝公任用卫鞅。 6商鞅在立木为信的同时,提高了自己在秦国的威望,使百姓明白自己言出必行,为变法在国内更好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李芸昊
-
Octaves 阿澄 2019-03-04 22:35:01
问题一: 1、公孙痤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的人,他赏识商鞅的能力,并向魏惠王举荐商鞅,然而没有得到王的重视;2、同时,他还是一个做事果决,当机立断的人,明白魏惠王不会重用商鞅。立即劝告魏惠王杀死商鞅; 3、公孙痤也是一个机智的人。他看似“先君后臣”实则又在心底背叛了两个人,一方面为了王劝其杀商鞅,叛臣下辅佐之情;另一方面告诫商鞅逃跑,叛为陛下谋略之责,因此个人认为是一个两边都不得罪,很会做人的人。但也不会固定忠心某一个人,可以说是一个处事圆滑,忠于“自己”的人。 4,魏惠王则是一个刚愎自用,不听劝戒之人,因此也难成大功业。
问题七 法令初下时,太子犯法,商鞅认为“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因此刺太子的师傅公子贾之面,加刑与太子虔。使得“明日,秦人皆趋令”。而后太子又再次犯法,因此商鞅下令割去了公子虔的鼻子。 1、积极:商鞅第一次惩罚太子是在法令初下之时,在百姓面前树立了“人人依法”和“法律平等的观念”有助于法律的推行和实施,在政令的普及上有积极的作用,使得大家都遵守法律; 2、消极:得罪了未来的储君和权贵,使得他们怀恨在心,“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最终车裂了他。为自己招来了灾祸。
问题十三: 太史公认为商鞅为人刻薄寡恩。主要原因有下: 1、制定的法律过于刻薄 商鞅变法提出的法律制度虽然提升了秦国的法制约束力度,但是制定的有些刑法过于狠毒(肉刑、割鼻、车刑等)太过残忍,太血腥,还是用肉体凌虐的方式进行惩罚。而没有从心里角度对于犯人进行开导,因而制定的法律只能够“威慑”民众,而不能“管理”民众。 他在“开塞耕战书”中,体现出他对于百姓的的态度始终是“统治,奴使,镇压”而并非“爱民如子”。把百姓当作工具来进行使用和统治,自然难得民心。 2、变法得罪了很多人 1)无战功不封侯得罪许多权贵 2)大力惩处犯事的贵族(过于残忍) 3)对太子的老师动刑,使太子怀恨在心。 3、他的出身 司马迁也有提到“所因由嬖臣”非君子所为,因此也被人唾弃。 陈睿怡
-
momo 2019-03-04 22:38:03
三7 商鞅变法在民间实行一年,人民说新令不便的很多。这时太子犯法,商鞅说如果在上的人犯法,那就不能指望在下的人普遍执法了,要依法处置太子。太子是君主子嗣,不可以施加刑罚,于是加刑于太子师傅之官公子虔,刺面公子贾的脸。人民马上遵照新令执行。这个方法一方面维护太子威严;另一方面树立了变法的威信,促进变法执行,一举两得。 六11 客舍人不知道他是推行变法的商鞅,说按照商鞅颁布的法规,没有路引护照之类而留宿客人,就会被留人所犯罪名连坐客舍之人。商鞅感叹作法的弊端。到魏国,魏国人因为怨恨商鞅欺骗公子卬议和反俘公子卬使魏国战败,不接受他。说商鞅是秦国的逃犯,不可以不送还,将商鞅送回秦国。 鲁天姿 二4 甘龙、杜挚是秦孝公的臣子。 甘龙认为圣人不能更变民俗而另施教化,有智慧的人不能悉改成法而更求致治之方。顺从人民教化他,不用费力就可以成功。依靠现在的成法治理,可以使得官吏习惯人民安受。商鞅认为他是世俗之言,创新才能发展。 杜挚认为利益不够大不变法,功劳不够大,不改变器皿。旧的历法没有过错,遵循礼法可以没有邪恶。商鞅认为更变国家不能效仿古人,变更和保留没有高低之分。
-
Eulogister (今天快乐 晚安呀) 2019-03-05 08:47:37
李佳园 4.甘龙、杜挚是秦孝公大臣。 甘龙认为应该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而施以教化,这样才能使民心安定,不费力气便能治理好。 杜挚认为没有十足的把握或者足够的利益,不应该改变成法,成法之所以沿用必有它的道理,仿效成法没有过失,沿用旧礼不会偏差。
7.太子犯法,商鞅认为不得违例,必遵循法度加以处罚。太子初犯法,商鞅对其老师施以刺面之刑;后太子又犯法,商鞅对其老师施以割鼻之刑。
11.因为商鞅的法律规定,旅店不可接待无身份证明的人。当时商鞅出逃,无身份证明,店家谨遵法律,不予接待。 因为商鞅曾经背叛魏国,投靠秦国后有以奸诈之计欺骗魏将公子,设圈套,将其击溃。并使其割让河西地区作为讲和条件。
-
李泉榕🍬 2019-03-05 10:08:34
2 借助了秦孝公的宠臣:一个姓景的太监的帮助,因为途径不正当,景监大抵有受利而荐的成分在(普通宠臣很少有能通晓政治之人,又何谈政事?我以为还是收受贿赂罢了),因此多被后人诟病。我认为虽然商君的方法可能不妥帖,但他一定还是依靠很多真才实学不然无法“说公以帝道、王道、霸道”而揣测孝公心意。 11 因为商鞅变法的其中一项内容就是“舍人无验者坐之”即住店的人没有证件,店主要连带判罪。因此店主没有看到商君的证件,无法证实他的身份,不敢让他住店。 13 商君为了确保法令能够被群众信任而实施,特意“立木为信”,把一根三丈长的木头竖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贴出布告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他十金。百姓觉得很奇怪,没人敢去搬木头。后来商君又贴出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就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商君立刻赏给他五十金,借此表明言出必行绝无欺骗,之后就颁布了新法律。这样做可以:①强调颁布的法律具有权威性和有效性②确认商鞅扮演的角色和法令具有的地位,提高百姓对法令的重视程度③赏(罚)严明(隐含的意思:赏金分量足,罚也会很严格),方便百姓熟知铭记
李泉榕
-
快总暂MM 2019-03-05 10:18:52
问题6:立木为信是因为商鞅是来自卫国的说客并非是秦国本国人,所以秦国人不太信任他,那么这样会导致法律无法实施,人民不去遵守,就失去了立法的本意。立木为信其实就是通过这件事情让秦国人信任商鞅,敬重他,遵守他的法律。 问题7:太子犯法这件事情刚刚好发生在秦国人怨声载道觉得新发不便的时候,商鞅觉得应该由国家的领导者做出表率,人民才会信服,所以既遵守了法律决定处罚太子,又按照习惯,只是惩罚了太子的老师而非太子本人,这样遵循人人平等的做法虽然让民众能够信服他,继续遵守法律,但是同时也是商鞅为太史公所诟病,因为这件事情在古代是不折不扣的犯上的行为不应该被鼓励。潘艾凝
-
小卷儿同学 2019-03-05 11:30:21
赵澳 1 首先,公孙痤慧眼识珠,知人善任,看好少有奇才的商君接任自己的位置。同时,他也是一个功利主义者,心狠手辣,既然魏王不肯用商君,那么不为自己国家效忠的才人,也不得让他国所用,又建议魏王杀掉商鞅。魏惠王则恰好相反,不仅不知人善任,而且妇人之仁,没有选择斩草除根,为后来商鞅攻打魏国留下了隐患。 5 由史记原文“定变法之令”下一段可以总结出,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有:百姓联合为小集团,有罪连坐,包庇者同罪,揭发者有赏;民有二男以上倍其赋;有军功者封爵;奖励农耕多者免税;明尊卑爵秩等级。 14 纵观商君一生,先是怀才不遇,后来抓住秦孝公寻求人才的机会,可以看出他志向远大,把握机会能力强,同时有自己治国的想法和远见,不拘泥于传统的礼乐而变法。但过程有些粗暴和心狠手辣,为自己后来惨遭灭门留下了伏笔。
-
Babebeauty 2019-03-05 13:29:50
赵雅蕴 四 甘龙,杜挚是孝公之臣。他们的观点均是反对。 甘龙:不能变更民俗,悉改成法。要顺民之俗利导之,依从现行的成法处理事务,才能使人民安受,治者省力。 杜挚:有很大的易处才要变法,效法古先,遵依礼法,才不会有过失,没有邪恶。 五 商鞅变法主要措施 1.编制居民,实行连坐 2.宗室按军功记入属籍 3.惩罚私斗,奖赏军功 4.实行土地私有制,县制 5.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6.统一度量衡制 十一 旅店主人:按商鞅之法,留宿客人不验明身份,如客人是逃犯,就要与其同罪 魏人:商鞅曾欺骗公子卬,破魏国军队,且商鞅是秦国正抓捕的人。
-
地狱神父 2019-03-05 18:27:29
一、 1.公叔痤知晓卫鞅的才干,赏识有才学之人并在魏惠王问自己之时向他推荐卫鞅,看到君王沉默,他又建议不为所用者应除之的很辣建议。但又在后来向卫鞅说明原委,让他逃命。他说他做到的是先君后臣,说明这个人是个尊从教化之人,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士人的思想。魏惠王此人也颇有心思,在重臣病重时询问身后之事。听闻后生之名后又犹豫不决,体现出这个人行事的谨慎,但毕竟缺少那份魄力。 二、 2.卫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得到接近秦孝公机会。后事觉得这不是正道,多有隐晦,而无法显示他的实才。我认为不然,真才之人无论出处与手段,卫鞅能通过景监而最后接近秦孝公也说明他的手段。我觉得所应关注的更是他执政的能力与安邦定国的才略。 3.卫鞅四次与秦孝公交谈。第一次向孝公讲五帝之道,秦孝公不加理会。第二次他向秦孝公讲三王之道,谈的更多,但也未中孝公之意。第三次他向孝公讲霸道,他觉得好却没有采用。最后他向孝公讲述强国之道,孝公大悦决定任用卫鞅。孝公不想以数十年,百年之时以成夏商周之帝王之业,乱世之时,孝公所求便是强国之道。 梁梓庭
-
DA 2019-03-05 19:29:03
2.商鞅依靠秦孝公的宠臣景监三次拜访秦孝公。后来人们以此认为,商鞅能拜见秦孝王被秦孝王中用是因为景监,认为商鞅出身不正,不足以取信于民。 4.甘龙和杜挚都是孝公的臣子,两人反对商鞅变法,甘龙认为有智慧的人可以不依靠变法,顺应民风民俗就能就能治理好国家,杜挚认为遵礼守法没有错误,总而言之,两人都认为保守现在的风俗法律更好,不同意商鞅的变法制度。 8.公子卬是魏国的大将,之前与商鞅是好朋友。商鞅利用之前两人的友谊,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不忍心与旧友成为对手想和公子卬叙旧,公子卬信之,到了秦国后商鞅袭击杀了公子卬。由此可见商鞅是一个薄情寡义,心机颇深的人。 刘姿廷
-
A34 2019-03-05 19:29:23
痤病时,魏惠王亲自看病。在魏王询问公叔社稷问题时,公叔推荐了商鞅,称他年少有奇才。看到王沉默后他明白魏王是不愿举国而听的,于是他立即改说王不停用商鞅就杀了他。王走后,公叔告诉了商鞅前因后果,然后劝他尽快走。与此可见,公叔确实是唯贤是举,选先用能。当然,他很聪明,看到魏王脸色变知道随机应变。再有,公叔珍惜人才,心地善良,为商鞅着想。魏王却不懂得选先用能,珍惜人才。听到商鞅被举荐,他称公叔是老糊涂了。 5. (1)编制居民 (2)连坐 (3)奖励军功 (4)惩罚私斗 (5)奖励生产 (6)无军功不贵族 (7)不僭侈逾 7. 太子不可施刑,于是在傅公子虔,公孙贾身上加刑。我觉得这很不合理。惩罚没有过错的人,包容有错者,降低自己的威信,只是使得人民更加惧怕他。 徐丹洋
-
张依然owo 2019-03-05 19:35:56
第12题 惠文王代表的是宗室贵戚的利益 商鞅的法不利于自己的统治(而且那算是秦孝王的东西,自己控制不了) 商鞅曾经惩罚过老师,他觉得自己的统治受到威胁(如果有人没经过君主的同意而把君主身边的人惩罚了,那君主肯定会这么想的),有种兔死狐悲的感觉(大概?
第7题 第一次他没有惩罚太子,而是“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之后公子虔又犯法, 就“劓之”。
第11题 旅店主人因为商鞅的法律“收留没有身份的人要连坐”,不敢收留。魏国一是因为之前公子卬被他骗了,打了败仗,就对他多了不满和提防。二是因为魏国看出商鞅在秦已经不受欢迎了,收留商鞅于魏国无益,还会引起秦的不满。
by张依然
-
SCcc 2019-03-05 19:46:02
问题四 甘龙和杜挚都是孝公的大臣,甘龙认为“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应顺应民风民俗来教化,沿袭成法来治理国家,没有必要实行变法;杜挚认为“利不百,不变法,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没有利益便没有必要变法,既然仿效古法,遵循旧礼没有出过什么过失,所以不需要变法。 问题五 主要措施 1.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制 2.重农抑商 3.奖励有军功者 4.取消爵位世袭 5.奖励耕织 6.推行土地私有制,个体小家庭经济 问题十一 旅店主人不收留商鞅是因为“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当时商鞅没有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明,而商鞅变法中的法律规定没有身份证明的人被留下了,即以被留人所犯的罪名连坐客舍之人,旅店主人怕被连累。 魏国人不收留商鞅是因为魏国人怨恨他欺骗公子卬而打败魏军,拒绝收留他。 张馨予
-
琉璃里的泡泡 2019-03-05 19:59:00
1.公叔座在生病时向魏王推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魏王不肯任用他,于是建议杀掉商鞅。公叔座既为君王考虑,又为臣子考虑,是个忠义耿直的人。但实际上他告诉商鞅快走时就没有考虑君王,因此这是矛盾的,只不过他的耿直导致他没有考虑到这一点。魏惠王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建议,说明他不够善于发现人才,并有些自以为是,导致了后来的失败。 11.旅店主人严格遵守商鞅颁布的新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因此不敢接纳商鞅。魏国人怨恨他欺骗公子卬而击败魏国军队,不收留他,“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还希望把他送回魏国去,可谓是对商鞅恨之入骨,因此也不可能收留商鞅。 12.公子虔被商鞅处以劓刑,因此怨恨商鞅,宗室贵戚因为受到了许多限制也有怨恨。秦孝公去世后,公子虔向太子告发商君要造反。而商鞅到处逃窜,并出兵北伐郑国以求生路,更加使秦惠王相信他要造反,因此“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王若凡
-
xc 2019-03-05 20:09:05
1.公叔痤向魏王推荐商鞅,魏王不听。公叔痤就告诉魏王,不任用就杀了,否则贻害无穷。后又召来商鞅,让他赶紧逃。原因书中也说了,是“先君后臣“。尽到了爱国忠君的本分,又没违背良心,我认为公叔痤这个人很会办事,是一个很懂为官为臣的人。魏惠王没杀也没用,不能就此判断不够心狠手辣,只能说压根没把商鞅放在眼里。可见不会用人、不懂纳谏、刚愎自用。 2.景监。后世觉得他靠太监做荐主,不是正道。我认为商鞅本身就看重实际、不择手段,他不在乎世人眼光,所以诟病也没什么。而且就我个人,认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总是被谁引荐这种小事束缚,又怎么能有卫鞅的成就。 12.因为商鞅侵犯了贵族的利益。
-
xc 2019-03-05 20:09:42
1.公叔痤向魏王推荐商鞅,魏王不听。公叔痤就告诉魏王,不任用就杀了,否则贻害无穷。后又召来商 1.公叔痤向魏王推荐商鞅,魏王不听。公叔痤就告诉魏王,不任用就杀了,否则贻害无穷。后又召来商鞅,让他赶紧逃。原因书中也说了,是“先君后臣“。尽到了爱国忠君的本分,又没违背良心,我认为公叔痤这个人很会办事,是一个很懂为官为臣的人。魏惠王没杀也没用,不能就此判断不够心狠手辣,只能说压根没把商鞅放在眼里。可见不会用人、不懂纳谏、刚愎自用。 2.景监。后世觉得他靠太监做荐主,不是正道。我认为商鞅本身就看重实际、不择手段,他不在乎世人眼光,所以诟病也没什么。而且就我个人,认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总是被谁引荐这种小事束缚,又怎么能有卫鞅的成就。 12.因为商鞅侵犯了贵族的利益。 ... xc谢辰
-
Yllllll...f 2019-03-05 22:34:30
5、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7、当太子触犯了新制定的法律,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而将按照新的法律处罚太子。但又考虑到太子是未来一国之主的继承人,所以不能施加刑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老师公子虔并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 9、 由于古代的姓氏,必须由当地的统治者赐予封号,并且只有达官显贵的男性才有氏的称号。氏可以随着他的封地或者居住地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商鞅在卫国的时候成为“卫鞅”,而在商地成为“商鞅”,到秦汉时期,姓氏系统的完善,规范了姓氏加名或者姓氏加字的称呼,即有了“公孙鞅”的称号。
fly
-
郑雪桐 2019-03-05 22:54:45
二.4:甘龙,杜挚都是孝公的臣子。甘龙认为,圣人和智者都不变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俗而因势利导,不用劳动就能成功;用以前的律法,官吏习惯,人民安受。杜挚认为,若新法好处没有旧法百倍,便不变法,效仿古人便不会犯错,循古礼不会邪恶。他们都反对鞅变法。 三.5:1.编制民为保,告发奸人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则腰斩,藏奸者与降敌同罪。2.家里有两个以上男人而不分家的,一人出两份赋税。3.有军功的以功受赏,私下战斗的按轻重施刑。4.努力努力种地耕织使家富有的可免徭役或赋税,经商但惫懒使家贫的全家没为奴隶。5.宗室没有军功的不得入谱牒。6.有功之人所用也不得僭越。 四.8:公子卬是魏国的将领。鞅骗他说以前同为魏国之臣,不愿相攻,请卬来赴宴以商讲和之事,却在席间埋伏士兵杀了公子卬,遂大破魏军。我认为鞅是一个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人,他冷静且不为感情所要挟,能用昔日情感诓来公子卬,然后毫不犹豫的杀了他以为自己的功成名就。此人阴毒,心狠手辣,远之为好🤔
-
hope_shuo 2019-03-05 23:02:07
1.公孙痤是一个敏锐的,具有辨识人才的慧眼的能臣;同时他也是一个忠心耿耿,却又在关键时刻因心软而坏事的下属。 魏惠王则有些骄傲,对自己的眼光过于有信心,以致刚愎自用,完全不把臣子的建议放在心上,这也导致了他最后的悲剧。 2.景监。我倒是觉得此举无可厚非。纵观中华历史,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伟大人物比比皆是,甚至著名的仁德之人刘备取西川时,也是与法正孟达等里应外合,他们俩为何不能算是背主求荣的奸臣呢?由此可见,借助宠臣的势力夺得信任只是一种手段,与他本身的道德修养并没有太大关系。 9.“卫鞅”指他是卫国的旁支侧出之子,公孙是他的姓氏,“商鞅”是因为他之后受封商君。
-
hope_shuo 2019-03-05 23:02:54
1.公孙痤是一个敏锐的,具有辨识人才的慧眼的能臣;同时他也是一个忠心耿耿,却又在关键时刻因心 1.公孙痤是一个敏锐的,具有辨识人才的慧眼的能臣;同时他也是一个忠心耿耿,却又在关键时刻因心软而坏事的下属。 魏惠王则有些骄傲,对自己的眼光过于有信心,以致刚愎自用,完全不把臣子的建议放在心上,这也导致了他最后的悲剧。 2.景监。我倒是觉得此举无可厚非。纵观中华历史,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伟大人物比比皆是,甚至著名的仁德之人刘备取西川时,也是与法正孟达等里应外合,他们俩为何不能算是背主求荣的奸臣呢?由此可见,借助宠臣的势力夺得信任只是一种手段,与他本身的道德修养并没有太大关系。 9.“卫鞅”指他是卫国的旁支侧出之子,公孙是他的姓氏,“商鞅”是因为他之后受封商君。 ... hope_shuo王烁然
-
戴一捷 2019-03-05 23:28:44
3.一共4次,。第一次以尧,舜治国的方法劝说秦孝公,秦孝公听不到心里。第二次以禹,汤,文,武的治国方法劝说孝公,但结果于第一次一样。第三、四次讲的是春秋五霸时的治国方法,秦孝公和卫鞅谈得很投机。
6.卫鞅在城南门立了一根木头,招募百姓说谁把木头挪到北门就赏谁十金,百姓感到奇怪,就没有人去挪,后来悬赏又增加到了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挪到了北门,果然得到了五十金。卫鞅这样做是要告诉百姓法律会严格执行,便于他发布新法规。
8.公子卬是魏国国君,也是卫鞅过去的君王。当时魏国锅里衰弱,秦国攻打魏国,卫鞅写信给公子卬说不忍心攻打他,立定盟约摆设酒席豪饮一番后撤兵,但卫鞅却设伏兵埋伏公子卬,借此打破魏军。由于古人很重视诚信,而卫鞅却骗了公子卬,可以看出卫鞅不是个讲诚信的人,他为了成事不择手段。
-
so 2019-03-06 07:17:41
4.甘龙,杜挚,秦国守旧派代表人物,站出来反对新法。二人是世族名臣,在商鞅死后曾领导贵族复辟。 甘龙说优秀的领导者不用改变人民,也不用变法就能治理好国家。顺应民意和旧法,人民官吏都会安定,不用大张旗鼓就能成功。 杜挚说新法没有绝对的超过旧法,没有超过一百倍就不应贸然变法。二者的话有一定道理但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
5.严酷刑罚,连坐法,奖励军功,奖励耕织,宗室不能世袭,百姓可以认垦田地并交税。
14.商鞅其人,如司马迁所说,有残忍不仁的一面。其法如其人,虽然说法律是为了维护人们自由而必须存在的,但对自己国家的人民用如此残忍的酷刑也是不该的,可见其人心中缺少善意。但商鞅在死板的封建社会,能做到不畏权贵,敢于站出来惩治贵族甚至皇子,以一己之力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秦国,其勇气和魄力值得人敬佩。商鞅的法制思想过于极端,但这和当时社会情况有关,且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一个国家如何运行需要逐渐摸索调整。虽说以德治国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但其法治思想也对后世影响深远。
-
如果麦子不死 2019-03-06 09:14:11
1.公叔痤能发现卫鞅的才能,即时地向魏王举荐他,可以看出他知人善任,他劝魏王不能用卫鞅则杀之,又将这件事告诉卫鞅,可以看出他忠心事主而又义气用事。而魏王不能听取臣子衷心的劝谏,也没有看出卫鞅的才能,可以看出他不仅见识浅陋,而且也不识人才。 6.卫鞅担心新政的不能有效实行,于是南门立木,募民能徙至北门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来体现他不欺骗民众,这使新政的实行显得更加坚决,促使百姓执行新政。 11.旅店主人拒绝商鞅住宿是因为新政规定,旅店不能接纳不能证明身份的人,商鞅可谓是作法自毙,魏国因为商鞅之前欺骗公子卬,领军重创魏国,魏国对他心怀憎恨,无法相信他,也不想同秦国作对,所以就又把他送回了秦国。
-
朱旭 2019-03-06 09:40:57
1、公叔座有知人之明,能够识别杰出人物,也知道这些人的价值。他也为国着想,在魏惠王不重用公孙鞅时提出将他杀死。 5、变法主要内容: (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
-
筱筱 2019-03-06 10:53:52
问题1 公叔痤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忠君爱国、惜才的人。这让他的表现有一些矛盾,他在临终前向魏王推举商鞅是忠君。然而他的方式不具有说服力,间接导致魏王没有重用商鞅,他的肺腑之言没有被采纳。为了国家的发展,他又说若不重用就要杀掉。从后来商鞅的回答来看,他的这一举动的确是老糊涂了。可就在这样的糊涂之时最能显现出他本性的爱才之心,才会通知商鞅逃跑。这一段层层递进,也从侧面显示出了商鞅的才华。 我认为魏惠王是一个考虑事情不周全、较为莽撞、不惜才的人。他单纯的以为公叔痤是老糊涂,都没有深入考究一下,就不痛不痒的否决了公叔痤的推荐。而在后来兵败割地的时候,他所后悔的不是当初没有重用商鞅,而是没有杀掉商鞅,足见他目光短浅,不爱才之心。 问题4 甘龙、杜掣是秦孝公的大臣,在商鞅变法的提议中与商鞅持反对意见。甘龙认为要真正治理好国家靠的不是变法,而是在本身的民俗和制度上教化好人民,这样有历史的基础为铺垫,不费力就能成功,百姓也都能习惯安定。杜掣的观点是,如果不能带来很大的收益,就不要轻易变法,只要遵循前人的制度就不会出大的差错。从甘龙、杜掣再到商鞅,这三人对于变法的思想是层层开放的。 问题10 赵良先旁征博引,挣得对商鞅提出建议的许可,保证自己的性命。然后逐渐通过现象剖析问题。他将百里奚为相时的现象与商鞅为相时的情形进行对比,指出商鞅不得民心得罪权贵(尤其是太子)的现状。基于此他的观点是,不要把独揽全国的政事作为荣宠,隐退下来做一些得民心的事情(安抚权贵),以免在秦孝公“捐宾客而不上朝”时惹来杀身之祸。 个人认为商鞅不听劝的原因可能是当时变法正处于巅峰之时,个人比较得意,不愿意激流勇退。再者,商鞅不会不明白赵良意思,他也有可能预知到自己的结局,但他认为他所走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一项伟大的事业,不愿意因为个人的利益使之功亏一篑。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我可能会做出和商鞅一样的选择,突破历史的局限性,推动国家进步。但如果只是在当时,我有可能会接受赵良的意见,尽快为自己谋一条后路。 刘雨竹
-
胡德与三分糖 2019-03-06 14:14:29
问题一回答:公叔痤是个慧眼识珠又有些大公无私的人,能够发现手下有才干的人并毫不犹豫推荐给君王。但是我认为更加让人感觉生动的是,他深知商鞅这样的人才如果不能为自己的君王所用,应该迟早除掉,这体现出的是他老谋深算的智慧和忠于君主的思想。但是他终归是个善良的人,将自己的这些话都告诫了商鞅劝他如果不被重用就逃走。这样三道笔墨两次转折,公叔痤这个看似小人物的配角却是让人感觉生动亲切。 问题二回答:他借助孝公宠监也就是一名宦官——景监上位,这确实在现在看来有些像走后门,确实有被诟病的理由。但是商鞅的行为在当时我觉得可以理解为自己不被重视,又沽名钓誉心切,不择途径追求名利,应该算作一种正常心理。 问题十三十四综合回答:总感觉太史公对于商鞅的评价有些过于严苛了。从秦国经济发展和社会风气来讲,商君改革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而无论是怎样的改革都会触动旧体制旧势力的反对,树敌是不可能避免的,商鞅自己清楚也说过这一点。这样他依旧不顾自己权位安危发动并守卫革新,这种勇气无论出于私心还是大义,都不是一句“天资刻薄人也”能够掩盖的。更加值得一谈的是,商鞅的法制在中国历史具有启蒙性质,即使是思想文化经济政治爆炸性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依旧采用也必须采用日益健全的法律体制。由此观之,商君虽然性格里有刻薄的体现,但是不失为一位有大毅力大胆识的政治家。
-
曹天琦 2019-03-06 15:31:30
曹天琦 2: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的推荐放得见到孝公。 唯有接触宠臣,通过宠臣引荐,才能接触领导者从而拥有建言献策的机会,秦的政局之状况由此可见一斑。后世诟病商鞅入仕途径不正,然而现实所迫,即使是才华横溢的商君也要服从众所默认的规则,只能说是一种悲哀,与此同时也合乎常理,单凭这点不足以谈及人品问题。 5:变法内容: 废除官禄世袭,建立军功制,奖励生产奖励军功,设立郡县,更改户籍制度修改 法令。 6:立木为信 商鞅变法之前,立木于南门之外并言将对将圆木抗到北门的人赏金五十,一人将木头搬到北门得到奖赏,众人信服。 通过兑现小事上的承诺证明自己的信用,提高了信服力,为后面的变法打下基础。
-
张艺腾 2019-03-06 21:49:06
1.公叔座向魏王推荐商鞅,和魏王说如果不任用他就杀了他,后来又对商鞅叙述了自己推荐他的事情,劝商鞅赶快逃跑,所以我认为他是一个尽了忠臣的责任,同时又注重亲情两边都不得罪的人,做事圆滑。而魏惠王则是一个没有远见,不肯采取忠言的人。 5.一,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二,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三,奖励军功,即使家里有钱没有军工也不能显贵,即使家里没钱只要有军功也可以人前显贵。 6.商鞅下令在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结果没人敢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这是在商鞅即将变法前采取的措施,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他是信守承诺的,变法后的法律一定会严格执行,树立威信。 张艺腾
-
冷月清辉51 2019-03-07 11:07:19
一、1. 我认为公叔痤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惜才、忠于国家并处处为国着想的人。从他向魏惠王举荐商鞅并让魏惠王如果不用他就杀了他的做法可以看出他为国着想,一切从国家的角度考虑;从他去让商鞅逃跑的做法可以看出他先前的做法完全没有私心,并且他是一个很惜才的“伯乐”。在我看来魏惠王是一个有一些自以为是、听不进去劝谏的人。 三、6. 商鞅在国都市南门立了一根木头,宣布如果有人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给他十金。因为平民都不信,所以他把赏金加到了五十金,有一个人去搬了木头,商鞅果然按照之前的话给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么做是为了向人们证明他的法令都是很认真的,说出去的话和发出去的新法全部都会严格执行。 六、11.旅店主人不接受商鞅是因为在商鞅自己制定的新法里,接受没有证件的人住在旅店里是会被惩罚的。魏国人认为商鞅是秦国的逃犯,然而秦国很强大,不把他送回去是不行的。
——田沐秋
-
霜晨月 2019-03-07 20:07:08
一、公叔座在恶病缠身之时仍心系祖国,接二连三为魏惠王推荐有才能的商鞅,在魏惠王不理睬商鞅时还对魏惠王说若不任用商鞅就把他杀掉,同时将这个消息告知商鞅。由此可见公叔座热爱祖国,以天下为己任,能够知人善任;而魏惠王因为觉得公叔座老了变糊涂了就不把他的话当事,不理睬商鞅,可以看出魏惠王不会珍惜人才,骄傲自大 二、商鞅借助了景监(一个太监)的势力。商鞅被重用以后突出了许多纪律严明的法律条则,但由于太过严苛,既得罪了庶民百姓有得罪了达官显贵,致使被后人所诟病 三、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鼓励生产、严禁私下打斗和取消贵族的世袭制度等等 四、太子犯了法,理应施刑,但由于是皇储所以有他的老师公子虔等人替他受刑,以此为鉴,突出法律的重要性 徐骥远
-
Tiger Balm (浓夭不及淡久) 组长 楼主 2019-03-08 13:19:42
4.甘龙,杜挚,秦国守旧派代表人物,站出来反对新法。二人是世族名臣,在商鞅死后曾领导贵族复辟 4.甘龙,杜挚,秦国守旧派代表人物,站出来反对新法。二人是世族名臣,在商鞅死后曾领导贵族复辟。 甘龙说优秀的领导者不用改变人民,也不用变法就能治理好国家。顺应民意和旧法,人民官吏都会安定,不用大张旗鼓就能成功。 杜挚说新法没有绝对的超过旧法,没有超过一百倍就不应贸然变法。二者的话有一定道理但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 5.严酷刑罚,连坐法,奖励军功,奖励耕织,宗室不能世袭,百姓可以认垦田地并交税。 14.商鞅其人,如司马迁所说,有残忍不仁的一面。其法如其人,虽然说法律是为了维护人们自由而必须存在的,但对自己国家的人民用如此残忍的酷刑也是不该的,可见其人心中缺少善意。但商鞅在死板的封建社会,能做到不畏权贵,敢于站出来惩治贵族甚至皇子,以一己之力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秦国,其勇气和魄力值得人敬佩。商鞅的法制思想过于极端,但这和当时社会情况有关,且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一个国家如何运行需要逐渐摸索调整。虽说以德治国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但其法治思想也对后世影响深远。 ... so你谁?
-
羊 2019-03-10 15:14:26
贺玉冰 6.商鞅拟定好了法令,在发布之前,为了让民众信服他,故“立木为信”。他先在南门立一三丈高的木头,称可以把它搬到北门的人赏赐十金。民众觉得奇怪,没有人搬。于是商鞅又说,能搬过去的人赏赐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商鞅确实赏赐了他五十金,然后才下达法令。商鞅这么做是为了让民众信服他,并服从他的法令。
7.变法一年后民众有很多不满。在这个时候,太子犯法,因为不能对太子施刑,所以商鞅对他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施以刑法。第二天,秦人就都遵循法令了。
14.商鞅因魏不赏其才能而投奔秦国,四次说服秦王听他的建议变法,大获成功,秦国国力增强。但执政缺少仁义与礼,使民不服。商鞅不听劝告,仍行其道。秦孝公去世后商鞅被继位的太子诛杀。我认为商鞅是一个有谋略,有很高才能的人,对当时乃至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很高贡献,但过于执着己见,不肯听从劝告,不懂得根据发展形势改变策略,最终落得凄惨的下场。
-
王德涵 2019-03-17 17:07:07
问题4:他们是秦孝公的手下,他们认为,沿用旧法不会出错,所以还是旧法好,并不支持商鞅 问题5: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一家有两个以上的壮丁不分居的,赋税加倍。有军功的人,各按标准升爵受赏;为私事斗殴的,按情节轻重分别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致力于农业生产,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因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贫穷的,把他们的妻子全都没收为官奴。王族里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册。明确尊卑爵位等级,各按等级差别占有土地、房产,家臣奴婢的衣裳、服饰,按各家爵位等级决定。 问题11:因为商鞅制订法律:没有证件的人住店,店家要受牵连。魏国大将曾被商鞅欺骗过,魏国又不敢得罪秦国,所以送还了商鞅
-
A34 2019-04-17 18:51:50
2.借助了一位姓景的太监(简称景监)的宠臣的势力,这位嬖臣是一位小人,见利行事。所以商鞅相当 2.借助了一位姓景的太监(简称景监)的宠臣的势力,这位嬖臣是一位小人,见利行事。所以商鞅相当于是借助了不干净的力量才得以出头,对于当时的人和后辈的观念来看,这是不符合正道的。加上商鞅被重用后虽然提出了很多的好的法律观念,但由于过于苛刻,不仅得罪了达官显贵,还得罪了黎民百姓,残忍少恩的他因而被后人所诟病。 9.卫是商鞅的本氏,与项氏一样属于以国为氏的一类,既然称卫,那么他也是国君之孙,虽然是疏属、旁支侧出之子,但他仍称为公孙。所以既是公孙鞅,也是卫鞅。而商是后封的,号商君,又称商鞅。 10.在此仅从最长的那段话分析。赵良首先借前文商鞅的话,用了百里奚的例子,言百里奚闻秦缪公是位贤人便主动自荐与他,不惜穿着粗衣,干喂牛的活,一年以后,才终于把他提拔上来。他尽心尽力,深受人民的喜爱,甚至让诸侯八戎也甘心臣服,他还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他死后男默女泪,举国上下为其悲痛。后面开始强烈的对比现在的商鞅,分别从自荐途径、做事中心、做事残忍三方面提出商鞅不对的地方。然后接着多次引用《诗》《书》中的句子,指出商鞅的做法与道理相背、行不得人,并且也言出具体的“……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出行时的情形,与前面受大家爱戴的百里奚的出行情景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确切地指出商鞅现在的处地。最后,赵良恳切地劝说商鞅最好退还十五都,退位韬晦,并告诉商鞅这样下去的严重后果。 如果我在商鞅这个地位,我会考虑赵良的劝诫并改正。但如果我是商鞅,“我”的性格不会让“我”听从赵良的劝说。因为“我”的价值观认为我是对的,如他所讲,我的做法本来就与常理不同,这并不代表我的做法就是不对的,现在国家也很安定,证明我的做法是起到效果的。毕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固,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另外,我与百里奚本来就不是一种人,无论从思想还是时代都不一样。 曾靖杰 ... 境界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