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就莫泊桑作品的译文谈谈
飞翔2003
循着前段时间比较莫泊桑《漂亮朋友》开篇段落的不同译文,我进一步看了些莫泊桑中短篇的多个译本——包括我自己买有的郝运、赵少侯译《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81版;从图书馆借来的李青崖译《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集》上海译文78新一版(下册),郝运、王振孙译《莫泊桑小说全集》上海译文08版(中短篇部分)。 这些译者的简介如下∶ 李青崖,1886-1969,湖南湘阴人。1907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1912年毕业于比利时列日大学理学学院。1922年始发表作品。主要译著有《莫泊桑短篇小说全集》、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左拉《饕餮的巴黎》、大仲马《三个火枪手》等。 赵少侯,1899-1978,满族,浙江杭州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文系。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译著法国小说《伪君子》、《恨世者》、《悭吝人》、《羊脂球》、《项链》、《山大王》、《海的沉默》、《魔鬼的美》、《最后一课》等。 郝运,1925-,河北大城人。1946年毕业于昆明中法大学法国文学系。郝运从50年代起翻译出版了大量法国著名的长篇、中短篇小说。主要译作有:〔法〕都德《小东西》,《法朗士小说选》(合译),〔法〕司汤达《巴马修道院》、《红与黑》,〔法〕莫泊桑《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合译),〔法〕左拉《左拉中短篇小说选》(合译)。 王振孙,1933-,浙江湖州人,迄今已出版译作约四百万字,主要有《茶花女》、《悲惨世界》、《左垃中短篇小说选》、《温泉》、《巴尼奥尔喜剧选》、《双雄记》、《王后的项链》、《不朽》、《胡萝卜须》等。 莫泊桑的中短篇作品,以及我上溯翻看的一些左拉、都德的中短篇,给我一个初步感受∶当时,十九世纪中后期,法国文学在现实主义道路上,在把情节的戏剧性与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典型性的结合上,已经达到一个很难超越的高度。之后法国文学、世界文学在尖端处的转型,也在于这种以情节为主的表现方式已没有多少可开拓的空间。 不过本帖的重心,仍然是延续我前一个帖《新买的重庆版“企鹅经典”浅谈几个译本的优劣》的关注内容,进一步谈谈我在多个译本对比中所形成的一些粗浅认识,希望通过付诸笔端能深化自己的感受,并与感兴趣的朋友交流见解。 ———————————————————— 下面先就莫泊桑《散步》的末尾谈一谈。莫泊桑这个人虽有些放浪形骸,纵情于声色,不过,特别在其后期,他变得孤独,喜欢隐居,常常独自去旅行。我还不太了解这个世界短篇之王的生平,但通过他的一些早期作品,包括《散步》,让我蒙胧有些许主观的猜测∶有些人,他的热闹,只是表面的,是对孤单的逃避,他的内心,其实总是孤独的。没有对孤独的深刻感受,恐怕很难写出像《散步》、《壁橱》、《寂寞》等这样的篇什。 《散步》的篇幅很短,电子书详见http://www.cnread.net/cnread1/wgwx/m/mobosang/000/023.htm。这个电子版估计来源自李青崖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品的《莫泊桑短篇小说全集》,经过一些文字处理,我个人觉得不是很理想,主要在于改动缺乏统一的构思,统一的尺度。比较原汁原味的李青崖的译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出品的,据该系列书提及,是根据原上海文艺版、经编者对个别文字做了少许改动而成,繁体字不说,人名、地名都是加了下划线的。 以下是参加对比的译文∶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集》上海译文78新一版——李青崖 译∕P156 已经上升的太阳在步洛臬森林上面罩着一层光浪。三五辆车子开始流动了;后来骑着马散步的人们都快快活活地到了。 有一对人儿在一条没有游人的树阴小径上散步。突然间,那青年妇人抬起脑袋,望见了枝叶当中有一件棕黑色的东西;她吃惊了,不放心了,伸起手指着∶ “您瞧……那是甚么?” 随后,叫唤了一声,她不由自主地倒在她那个男伴侣的怀里了,他只得让她躺在地下。 看公园的警士立刻被人找来了,他们解下了一个用裤子吊带自缢的老人。 有人证明自杀是在上一天晚上完成的。那些从他身上找出来的证件,表明了他是拉菩时公司的司帐员和他的姓是勒腊。 有人把他的死亡归入一种无法揣测动机的自杀之列。也许是一种陡然而起的痴颠结果罢?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81版——赵少侯 译∕P536 太阳已经升得老高,在布洛涅树林上洒下一片阳光。有几辆马车已经开始出现,那些骑马的游人已经兴高采烈地来到。 有一对男女在一条无人的林荫路上走着。突然,那个年轻女子抬头望见树枝间有一样棕色的东西;她惊奇不安地举起手来说∶ “看……那是什么东西?” 然后,她发出一声叫喊,倒在她伴侣的怀中,她的伴侣只好把她放倒在地下。 守林子的人很快就被叫来,他们把一个用背带吊死的老人解了下来。 经过检查证明死亡是头天晚上发生的。从死者身上找出的证件知道他是拉比士公司的记帐员,名字叫勒拉。 人们认为是自杀,原由却无从揣测。也许是突发性的疯狂症吧? 《项链》上海译文08版——王振孙 译∕P370 太阳已经升得很高,在布洛涅树林上洒下一片阳光。有几辆马车开始出现,那些骑马的人都高高兴兴来了。 有一对男女在一条没有游人的林阴路上散步。突然,那个年轻女子一抬头,望见枝叶之间有一样棕色的东西;她吃了一惊,忐忑不安地举起手来说道∶ “瞧……那是什么东西?” 然后,她叫了一声,倒在她的伴侣的怀里;他只好把她放倒在地。 守林人很快被叫来了;他们解下了一个用裤子背带吊死的老人。 经检查自杀是在头天晚上发生的。从死者身上找到的证件知道他是拉比士公司的记账员,名字叫勒拉。 大家认为他是自杀,但动机却无从猜测;也许是突发性精神错乱造成的吧? 英译文(http://ebooks.adelaide.edu.au/m/maupassant/guy/m45s/part71.html) The sun was already high and shed a flood of light on the Bois de Boulogne. A few carriages were beginning to drive about and people were appearing on horseback. A couple was walking through a deserted alley. Suddenly the young woman raised her eyes and saw something brown in the branches. Surprised and anxious, she raised her hand, exclaiming: "Look! what is that?" Then she shrieked and fell into the arms of her companion, who was forced to lay her on the ground. The policeman who had been called cut down an old man who had hung himself with his suspenders.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he had died the evening before. Papers found on him showed that he was a bookkeeper for Messieurs Labuze and Company and that his name was Leras. His death was attributed to suicide, the cause of which could not be suspected. Perhaps a sudden access of madness! ———————————————————— 具体就这个选段而言,几个中译本并无多大差距,倒是英译文让我开了眼。 我很少看英文。我那点临急抱佛脚学来的应试英语,在工作以后又丢荒了十几年,只够勉强看一些不太复杂的英文片段。这是很遗憾的事情,特别在近期关注句子结构后对比看了一些英文片段,更加深了我这种遗憾之情。比如这个选段,同样翻译自法文,但英译所达到的效果就远非几个中译者所及——有语种方面的原因,也受表达习惯的影响,另外,就是对文学的感受力。 英译文初看很平常,因为原文挺简单,不过我注意到“A couple was walking through a deserted alley.”是单独成一个段落,这与三个中译文有明显不同。这就成了突破口,并启发了我下面的一系列认识——但必须加一个大前提∶如果在这一分段上英译更符合莫泊桑原文的话。不过即便抛开是否忠实于原著的话题,由此给我的启示和形成的认识,也还是具有相当价值的。 发表于1884年的莫泊桑《散步》的结尾部分,前五段,可以认为是电影剧本的写法,每一段相当于一个连续的画面,也就是对应着一个分镜头。虽说在此前后摄影机开始问世,但离电影以及电影艺术还风马牛不相及,然而莫泊桑或者说他那一时代的作家,已经会用一种类似于电影镜头的方式去表现画面感,以达到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的文学效果。 我们以电影剧本的方式去解读∶ 初升的太阳;镜头下移并拉近——阳光洒落在树林里;镜头下移并拉近——阳光匍匐在道路上;镜头稍抬起——三五辆马车在树林中的道路上行进,后面拖着长长的影子,同时还有几个骑着马散步的人。 切换镜头——一条蜿蜒在大路边草地上的小路,一对青年男女在悠闲地慢步,正逐步走进树林里 切换镜头——幽静的树林里,漫步着这对青年男女;突然她抬起头,看见枝叶间有一样棕黑色的东西,吃惊地和不安地,她举起手指着惊叫起来…… 这是不是一种过度阐释,把自己的想象掺杂进原本平常的文字里,从而大大渲染出一种如肥皂泡般华彩的效果?文学阅读没有想象力是不够的,但过度的和没有依据的想象也应该避免,那样的话是一种情绪,一种性情,而不是文学欣赏。 英语由于有进行时态,并且是通过动词的形式变化来体现,因此它能自如地维持一种正在进行中的情景,比较鲜明生动。汉语在这方面的表现力就不够了,它的各种层次不容易拉开,更不容易长时间维持。比如可以通过“正”、“着”的添加来表现正在进行的情态,这是可以达到的,但按中文表达的习惯,接连采用这些词就会显得重复、罗嗦,因此在较长一段文字里表现这种正在进行中的过程,不太容易,也不够鲜明。 不过具体在本选段,对形成镜头感起最大作用的,是分段。我们看中译文,在那个地方不分段是很平常的,为那么一句话分段,反倒显得突兀。然而这正是文学家的用意所在。他通过把很短的一句话独立成段落,来拉伸并突出这一情态的持续。句号在这里同样能体现这种省略了的持续的效果,但混在一大段文字里就不太显眼,不能很好地体现这种意味,更不能把它形成诸如电影分镜头般的效果。在电影这门艺术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通过文字对画面感的体现能达到这种效果,能想出这种方式,我很叹服。 ———————————————————— 话题之所至,这里偏离《散步》方向一下,就句号的运用举一个莫泊桑《壁橱》的例子。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集》上海译文78新一版——李青崖 译∕P268 我转过身来望着那个妇人。末后我高声说∶ “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她似乎是难乎为情的和伤心的。她用一道断断续续的声音来说明了∶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81版——赵少侯 译∕P552 我转身望着这个女人。我说∶ “这是什么意思?” 她好像又慌张,又伤心,断断续续地说∶ 《怪胎之母》上海译文08版——王振孙 译∕P222 我回头望着那个女人高声说∶“这是什么意思?” 她似乎有些羞怯,又很伤心,断断续续地说∶﹍﹍ 英译文(http://ebooks.adelaide.edu.au/m/maupassant/guy/m45s/part176.html) I turned to the woman and said: "What does this mean?" She seemed confused and worried, and said in a broken voice: 这个选段是《壁橱》的末尾部分。中译的电子文本详见http://www.cnread.net/cnread1/wgwx/m/mobosang/000/025.htm。 我觉得李青崖的处理最有文学性,赵少侯的次之,王振孙的和英译的,最差。这里因不知道原文是怎样的,我所谈的不是译文的忠信度,而是我所理解的文学的效果。 ———————————————————— 回到《散步》的主道上,现就中译文谈一谈。 从英译文和从逻辑上判断,这个选段是一个太阳初升的早晨,万物才苏醒不久,公园里这条林荫道上才开始有些车马和行人。这是一个宁静的时段,散发着闲适的气氛。这里赵少侯和王振孙译为“太阳已经升得很高”,我猜测误译的可能较大∶原文只是说太阳升起,并没有说升得很高,太阳升得很高对氛围的表达、对情节的逻辑关系都会有不小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差呢?我仍然是猜测∶是因为中文不习惯表达为“太阳已经升起”,这会被认为是缺乏文采,是呆板的句子。中西方在文字上的审美情趣不太一样,就像电影《滑铁卢大桥》,我们往往认为译做《魂断蓝桥》要超过原名。也正是这样一种心理,基于对文采的考虑,导致在翻译外国文学中普遍存在修改或概括文字细节的现象。我感受较深的就是韩瑞祥在翻译卡夫卡《审判》第九章中有一段译文∶“这天早晨,淫雨霏霏,大风怒号。”这位译者也不管原文具体的天气是怎样的、卡夫卡的风格是怎样的,他从他所谓的文采上考虑,就像贴狗皮膏药似的贴上了像“淫雨霏霏”、“大风怒号”这样即文雅又对仗的熟语。中国在外国文学的翻译和欣赏上不能走出这样的误区,我们离翻译和文学的本质距离还很远。 李青崖把这句译为“已经上升的太阳在步洛臬森林上面罩着一层光浪”,我觉得他整合原文前后句的可能性较大。而且从文字描述的角度讲,这句叙述的成分偏多了。这里我得到了传球在前一个帖子里就电影语言和文字不同的观点的启发,我觉得像英译文那样一个一个并列来描述,画面感要强些,表达的意图也清晰些。 类似地,三个中文译者在后面译为“看公园的警士立刻被人找来了,他们解下了一个用裤子吊带自缢的老人”这一自然句,也不如英译为“The policeman who had been called cut down an old man who had hung himself with his suspenders”。用电影镜头的方式可以方便我们理解∶那个女孩在晕倒和被她的同伴放倒在地上,下面的画面没必要交待他去找警察这一漫长的过程,直接将画面切到警察把用裤子吊带自缢的老人解下来就可以了,至于这个警察是怎么来到的,大家也能猜得出。英译把这一层交待用定语的方式表达,这样就不影响主句对动作的描述。中译的第一句其实是一种概括,是一种叙述,它与后一句成并列关系的存在方式,也就冲淡了这个自然句的描述的意味。 在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上,遵照原文的句型、句式是很重要的,然而目前我们的译本,“化”的观念太重。固然,中外文由于体系不同,在好些方面难于协调统一,但也要看到,在其他好些方面,随着现代汉语已经取得的发展,是可以做到的。比如上面这句,就可以译为“被叫来的警察解下了一个用裤子吊带自缢的老人”。把这一句话分成两个并列关系的句子,我觉得可能也在于我们不习惯把一句话独立成一个自然段。 ———————————————————— 以我的阅读体验,我们的现当代文学,没法和外国文学相比,因为差距太大了,而且是全方位的。莫泊桑是上上个世纪后期的作家,他那个时代的世界文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又加上这之后百来年的持续发展,那么与我们历史不长并且中断过的现当代文学相比,很自然的不在一个层面上。 我觉得汉语文学的欠缺,还在于它的语言和表达上的局限,要是翻译成外语,会显得太过平淡。这个不能完全怪外译的水平不高。 在外国文学欣赏上,有能力有条件的最好看原文,次之也要看英译版。像我这样外语水平不高的,可以多看几个译本,最好能参照一下英文版,否则很多文学因素,会在中译中——丧失。但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我们要改变和提高我们也许已经有点定型的审美,很多人外语很好,可他是按中文的角度去领会,那么对外国文学的欣赏,也会出现很大偏差。 (未完待续)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读书交流小组(微信群、线上、仅供爱好者交流用,感兴趣的私... (呜啦啦)
- 寻找喜欢文学的朋友 (一森)
- 如果将日本作家们的文风比作美女的话,你觉得是哪种?(一) (归宅文学部)
- 大家有没有读完后深受触动的悲剧小说 (明月松间)
- 陀思妥耶夫斯基微信群 (惊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