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翻译质评:关于陈德文,唐月梅译『金阁寺』》(1)(2)(3)
来自:东方白夜(活着,怀揣希望------)
导语
从本期起,笔者甩开《翻译质检书》,独自对陈德文和唐月梅译《金阁寺》进行翻译质评。刚刚拿到陈唐译本。果然开篇第一句,二者全部出错。而在@华南虎的《翻译质检书》中完全没有体现。估计后面还会有许多类似情况。因为舍弃了对@华南虎的批评,省却劳力,每次连发三篇,篇幅将根据问题轻重适当安排。

《东方翻译质评:关于陈德文,唐月梅译译『金阁寺』》(1)
原文:幼児から父は、私によく、金閣のことを語った。
陈译:打小时候起,父亲就常常给我讲金阁的故事。
唐译:我幼年时代,父亲常常同我讲金阁的故事。
东译:从幼时起,父亲就常对我说起金阁寺的事。
东方白夜解说:
这是《金阁寺》第一句。陈唐都犯一非常简单的错误。原文提到金阁时,只是说金阁的“こと”(事),并没有讲金阁的“故事”。“事”与“故事”,显然是两回事。尤其日语中的“こと”往往只是形式体言,代称文中所指事物而已。在此处,只是经常提起金阁的意思。这属于不严谨。另,日本人提起金阁寺,只要说金阁,基本上无人不晓。但在翻译中,尤其在开篇时,为不了解具体情况的中国读者计,还是应该译为“金阁寺”较好。
《东方翻译质评:关于陈德文,唐月梅译译『金阁寺』》(2)
原文:遠い田の面(も)が日にきらめいているのを見たりすれば、それを見えざる金閣の投影だと思った。
陈译:每次看到遥远的田野里阳光闪耀,我就认为是未曾见过的金阁的投影。(P1)
唐译:每次看见阳光在远处的水田里闪耀的时候,我都会疑是肉眼看不见的金阁的投影。(P1)
东译:每当看到远处的稻田水面在阳光下闪烁发光的时候,我都会把它当作是看不见的金阁的投影。
东方白夜解说
此句中信息量较大,陈唐都有漏译或误译。
主人公大致意思是想说:远处的稻田水面每每会在阳光照射之下闪烁发光,而每当看到那种情景时,都会把它当做是实际看不见的金阁的投影。
而陈把“水田”译为“田野”,这完全是误译。
此外,陈译把程度较低的“遠い”译为“遥远的”,这更为大错。所谓“遥远”,恐怕就用望远镜也看不到了。事实上 多少有点文学修养的人都知道,“遥远”更多使用在肉眼无法看到的距离,或者时间距离,往往只是个心绪上的概念。比如人在海南岛,说到哈尔滨,可以说遥远的北方。日语回译将变成“遥かに遠い”,这是严重误译。陈老发生这样的问题,是笔者没有想到的。
“每…..就…..,”的中文用法也很牵强。强调重复概念时,后面置“都”更为合适。如“每次进冷气强烈的食品超市,我都会流鼻涕。”这是一个中文的惯用型“每…都…”,强调重复。采用“每….都…..,”的句型,比较流畅。此处属于中文不流畅。
原文“見えざる”就是看不见的意思。陈译为“未曾见过的”,确实主人公到此时为止还没亲眼见过金阁寺,问题是原文并没这样写,原文就是“看不见”,陈译等于是在替作者发挥。
唐译中“肉眼”两字是多余的。“肉眼”看不到,莫非使用望远镜之类就可看到吗?事实上金阁寺在京都,根本不在主人公所在的故乡,他无论用肉眼也罢,用什么都是不可能看到的。
同时,“疑是”也是多余,此处只是主人公的一种主观联想,没有“疑是”的意义成分。
此外,陈唐译都忽视了以下两个重要的意义成分。
(1)原文“遠い田の面が日にきらめいている”
此处阳光具体来说是通过稻田的“水面”来反射的,所以才会有闪烁发光的效果。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水田之所以会反射阳光,是因为它在秧苗未长高时,表现为像镜子一样的大面积镜面效果,从空中看,效果最为明显。即便没有实际看过,生活中也有大量的照片可供参考,原文中“田の面”明明提供了一个“面”,可以让读者想象它的反射效果,但在陈唐译文中,“面”这个词,都被生生剥掉了。而失去了这个水“面”,就得靠读者自己去飞跃想象,好好的句子,好像断了一根链条,十分遗憾。此处属于严重漏译。
(2)原文“……日にきらめいている”
【煌めく】是个颇具动感,且具强烈形容气氛的动词,既有具像意义,也有抽象意义。词典往往首先会提到“きらきら”,那就是闪闪烁烁的样子,同样形容人的才华时亦可使用。这个动词可以让人想象阳光在波动的水面反射之下闪烁发光的景象,动态感十分强烈,只用一个“闪耀”,对反映原文叙述的语境不充分。此处属于漏译或不充分。
《东方翻译质评:关于陈德文,唐月梅译译『金阁寺』》(3)
原文:こういう風に、金閣はいたるところに現われ、しかもそれが現実に見えない点では、この土地における海とよく似ていた。
延伸阅读:こういう風に、金閣はいたるところに現われ、しかもそれが現実に見えない点では、この土地における海とよく似ていた。舞鶴湾は志楽村の西方一里半に位置していたが、海は山に遮ぎられて見えなかった。
陈译:就这样,金阁无处不在,而在现实里又无所寻觅,这一点和这块土地上的海很相似。(P2)
唐译:就这样,金阁处处皆是,而在现实里却看不见。在这一点上,它酷似这块土地上的海。
东译:就这样,金阁虽然无处不在,却又在我周围的现实世界里无法看到,就这点来说,它与此地毗邻的大海极为相似。
(延伸阅读译文)
就这样,金阁虽然无处不在,却又在我周围的现实世界里无法看到,就这点来说,它与此地毗邻的大海极为相似。舞鹤湾虽在志乐村的西面,距离也不过六里地,但海受山峦遮档,其实看不见。
东方白夜解说
在原文的后半部分,陈唐译都发生了问题。
陈唐译的问题是直译,硬译的问题。对《この土地における海》,二者的翻译应该说都是非常严格地“忠实”于原文的语法叙述的。而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因为此处的日语原文显然无法直译,直译之下的结果使得中文译文无法理解,不知所云。
陈唐都译为“这块土地上的海”。这是什么意思?土地上怎么会出现海?莫非是海子?是湖泊吗?读到下文,读者或许会恍然大悟,但读此句时应该会被译者彻底搞晕。
需要强调一点,此处因为按照日语语法习惯翻译的话,中文一定会像陈唐一样出问题,所以中文必须做一些调整。
一般来说,翻译是比较忌讳意译的,但在碰到忠实原文语法习惯会破坏中文叙述习惯,并让中文读者无法理解的情况时,只能按照中文行文习惯来进行(当然需要尽可能地接近原文),因为翻译的最终的目的是要传达原文的意图,而不能因词不达意让人不知所云。也只有忠实地反映了原文的意思,也才能忠实反映此句的语境。
作者借主人公之口想要表述的是:金阁貌似无处不在(实际是在主人公的某种意象当中),却又在现实中实际看不见,金阁(的这种情况)与(此地毗邻的)大海(临海不见海的地理特点)极为相似。
这个所谓“相似”,显然是指金阁寺与大海之间的某种性质上的“相似”。作者意图在这“金阁”和“大海”之间进行某种“比较”,抽掉这个“比较”,句子的语境就被破坏而不复存在了。
最新讨论 ( 更多 )
- 4.26 (龍角散)
- 美 美丽的东西对于我来说 是怨敌 (龍角散)
- 我的三岛由纪夫全集(上译白色) (frostfire)
- 求《金阁寺》 (四月潇潇)
- 求助!《丰饶之海》四部曲哪个版本阅读体验最好? (七月影)